野钓长时间不上鱼的原因和对策

2021-04-22

不少钓友比较喜欢挑战野钓,这与在养鱼池里面进行垂钓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平时一贯在养鱼池使用的垂钓技巧,不一定在野钓的时候管用。

野钓之所以受到不少钓友的喜爱,就在于它的野,也就是没有人管理的肆意生长、机会多多。而野钓的塘口大多都是鱼头稀少的,我们需要制定一个专门的战略战术才可以应对。

我们要想找到收获多的塘口,就要多走多试。即便是你前几天感觉好钓的塘口,后面再去垂钓,效果可能就不那么好了。因为在你钓完之后,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人来此垂钓,垂钓的次数多了,这里的鱼情、水情就会发生变化,再到那里进行垂钓,效果可能就不像之前那样好了。

所以我们在野钓的时候,建议大家多试几个塘口,还可以找当地的人来了解这个塘口的情况,最近是不是有人来钓过,或者是最近的鱼情怎么样。我们可以在几个塘口都打窝子,广撒网,看看哪个塘口的效果好,在集中垂钓哪个塘口。

即便是我们选择好了塘口,也不代表收获就会很多,我们还需要多打几个窝子。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野钓的地方鱼儿密度低,并不像养鱼池里面那样密集。所以我们要改掉在养鱼池垂钓的习惯,应该多打几个窝子来提高鱼获。

我们多打窝子的同时,也要抓住重点,因为鱼获好的那个窝点很有可能会有鱼路或者是有鱼儿在那里窝着。等到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放弃那些鱼获不好的窝点了,不要再白白浪费时间、精力以及窝料了。

野塘野沟是没有人进行投喂的,所以我们只要是找对地方,上鱼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确定窝子里面有鱼之后,可以进行守钓。要是不确定窝子里面是否有鱼,建议大家采用走钓的方法。

一般都是钩落窝点之后没有动静就换到下一个窝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面上的鱼星来判断水里面的鱼的体积大小,经验丰富的甚至可以观察出鱼儿的种类,为后面的工作先提前心里面有个底。

轮窝钓既节省时间效果还好,我们打的窝子较多,可以先打一部分窝子,发窝之后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再打剩下的窝点。两批窝点轮流来巡视,这样节省窝子发窝的时间,也不会因为打窝太突然而受损失。

在养鱼池,我们因为那里的鱼儿数量多,要想留鱼就要多撒饵料。但是在野钓的地方我们不需要这样做,反而是饵料的数量少效果会更好。因为那里的鱼儿数量少,要是打的窝子窝料太多,那么鱼儿都吃饱了,还怎么会要钓饵呢?

只有窝料合适,不是太多才会有好的上钩率。我们在野塘垂钓也是需要补窝,但是补窝的饵料同样也是需要量少的,次数要多一些,这样效果会好一点。

编辑推荐

蚯蚓粉的长时间保存及加工处理方法


蚯蚓粉加工方法简易,只要将鲜蚯蚓除去表面覆盖的土,放置在阳光下,蚯蚓就会相互争先往下钻,并不断地吐出体内的蚓粪,阳光越大,吐出蚓粪的速度越快,一般3-6小时蚯蚓体内的蚓粪就会基本吐完,经过冲洗干净后,将其放在开水中快速烫一下或用开水泼洒到蚯蚓上,蚯蚓会马上死亡,然后将其烘干粉碎后即可成为蚯蚓粉。

还可将收获的蚯蚓产品烘干或冷冻干燥,但不能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因为太阳的紫外线会破坏蚯蚓的营养成分。烘干后得蚯蚓可放人粉碎机或研磨机中粉碎、研磨,加工成粉状,也可以用冷冻干燥机在低温真空下把蚯蚓体内水分蒸散掉而获得蚯蚓的干体,利用这种冷冻干燥的方法加工成粉末的蚓蚓其营养成分保持不变。这种蚯蚓粉也可直接喂养禽畜和鱼、虾、鳖、水貂、牛蛙等,也可以与其他饲料混合,加工成复合颗粒饲料,也叫可以较长时间地保存和运输,易为养殖动物食用 。

干蚯蚓中含有51%-70%的蛋白质(不同蚯蚓与对蚯蚓体内粪便清理干净程度而有所不同),其蛋白质含量与进口鱼粉相当甚至超过进口鱼粉,高于国产鱼粉的含量。我们早年就做了采用蚯蚓粪作为猪饲料的试验,在猪饲料中以4%的使用量代替鱼粉(国产),猪的增重比较对照组超过30%,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有报道说用蚯蚓粉喂鸡,在鸡饲料中加入7.5%蚯蚓与加入8%的鱼粉作比较,喂蚯蚓粉的鸡比喂鱼粉的鸡增重13%,喂蚯蚓粉的其产蛋量提高20%。可想而知这种蚯蚓粉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高产量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高利润。

蚯蚓粉除了有上面的利用价值外,还有清热,息风,通络,理喘,利尿等功效。我们可以用它来主治高烧,高血压,哮喘头痛,目赤, 咽喉痛,小便不通,水肿和半身不遂等,蚯蚓粉含有解热碱,蚯蚓素等,还可治疗烧伤,烫伤,腮腺炎等症。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呀。

十五钓不上鲢鳙鱼的原因详细分析


我钓的最多的是北镇的冮家水库,加一起有几十回了吧。

冮家水库是个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的山区小水库,风景秀丽堪比江南,好地方。

那年的初夏,我和休闲小钓还有孤独侠在冮家水库玩的很爽,以为会在这里一直钓到深秋,但是在盛夏的一场持续多天的大雨过后,效果明显不好了。

能看见成群的鲢鳙在水面游弋,就是不过来吃饵。我们就探讨研究的结论是这个夏天钓鱼人扔进水库的窝子料饵料太多了,按照每天50人每人4包饵料计算,两个月下来,就是12000包饵料,窝子料大概是饵料的三倍,以上数字应该是保守的说法。这么多饵料进去也许库水就富营养化了。水库的水质明显不那么清澈了,水里遍地都是食物,鲢鳙不吃你那一口很正常。

第二个结论是雨水造成水库水富营养化。关注雨季前后的变化,在一场暴雨过后的半个月内,钓鲢鳙比较费劲,过了半个月情况就会缓解,应该是大量有机质随山水进入库区,这就是俗称的甜水大量的有机物在水中发酵促进了浮游藻类的生长,鲢鳙有浮游藻类可食,就对饵料失去了兴趣。

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继续验证,也请钓友们提供其他地域的特殊现象相互佐证。

打窝后不上鱼的原因!不讲究方法再多的窝料都是喂鱼


打窝是钓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窝子打好了钓得大又多,窝子打不好也许比不打更糟糕!有时候我们会碰到打了窝却不上鱼的情况,这时一定会有钓友怀疑是自己的窝料太差,比不过别人。我不否认有这样的可能,但也不承认这是唯一的可能!

咱们以前就说过,野钓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天气钓位>窝料>技术>装备,也就是说打了窝不上鱼,有可能是天气不好导致鱼儿集体不开口,也有可能是钓位选得不对周围根本没鱼!

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打了窝却不上鱼呢,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下面小飞结合自己在野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谈谈看法。

小鱼太多不适合粉状的窝料,打的再多也只是喂鱼。假设把小鱼闹窝的程度分为五级,由轻到重分别是A、B、C、D、E。

我认为在A级的时候可以不用理会,该怎么钓就怎么钓,大鱼来了小鱼自然会散去。

B级的时候可以适当改变饵料的状态,不要有太好的雾化或散落,可使用搓饵。

C级的时候有必要改变一下装备和钓法,比如把换大钩子、加重铅坠,再比如将浮漂调顿一点,尽量减少提杆的频率等等。

D级的时候要注意窝料的投喂量,如果针对大体型鱼,可以适当增加窝量,一来转移小杂鱼注意力,二来保证窝里有足够的食物来留住大鱼。

等到小鱼闹窝程度达到E级,已经不是简单的增加窝量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了。这时你得在窝料的种类上下功夫,粉状的饵料尽量别用,最好是那种气味小、不容易被消耗的东西,比如这个。

水太深、水太急不适合用粉状窝料。粉状窝的比重非常轻,如果钓点水过深,窝料会在下降过程中飘散,诱鱼的效果比较差。

我经常在水库看到别人钓鲤鱼、草鱼,都是直接采用麸皮+菜饼+超诱的方法打窝,看似打了好几斤,但基本都在入水的瞬间就炸开了,于是杂鱼招来一群,鲤鱼草鱼半天都看不到。

如果真的喜欢粉状窝,一定要掺入玉米面、白面等其粘合作用的食物,哪怕是泥土也行啊。

至于走水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能明白的。走水打窝我分享过多个方法,最简单就是把窝料灌入饮料瓶,然后在饮料瓶上戳几个洞,绑个绳子丢到钓点,位置打不准还可以拉起来重新丢。

水底呈斜坡状,不适合圆球形窝料,且窝料和浮漂的落点也不能一致。

上面说到有人在水库守大鱼刚开始直接用麸皮+菜饼打窝,然后一入水全炸开,到水底没有多少残留,即使有那么一星半点也被成群的小杂鱼吃完了。

于是钓友们为了增加留鱼性,特地加了粗颗粒和玉米粉等增粘的东西,把窝料团成一个个大球再打窝,心想这下万无一失了吧。

结果又没钓到鱼,原因在于很多山体型水库都是锅形,越往前越深,一些圆球形的窝料到水底后肯定会向前滚落,然后把鱼也诱到了前面!

另外一点,即使你不用圆球形的窝料,也不能完全保证不往前漂,所以我的建议是打窝要做到宁近勿远,窝料不能直接丢在浮漂周围,尤其是深水守大鱼!

窝料的颗粒太粗,气味太小、雾化太少,导致发窝慢;类型不对甚至会导致不发窝。

大家都知道青鱼用螺蛳,钓鲤鱼用红薯,钓草鱼用青草,这些窝料针对性都比较强,如果打对了效果自然好,但如果鱼种和窝料不匹配那还能发窝吗?

再举个例子,比如钓鲫鱼吧,钓鲫鱼可以用酒米、可以用颗粒,也可以用小麦稻谷,但情况不同用法也不一样。

我要是现钓现打肯定是以酒米颗粒为主,要是今天打窝明天钓就会用麦子和稻谷了,这就是气味、雾化导致的发窝快慢问题。窝料过盛导致鱼儿只摄地下食,不咬钩上饵。

窝料过少鱼儿聚的就不多,在使用蚯蚓的时候尤为明显,不及时补窝的话窝里的几条鱼钓完就没口了。

窝料过盛有两种情况:

1、鱼很多时影响不大,钓获会很好,黑坑就是典型的例子。

2、鱼很少时可能不敢进窝,即使进了窝也未必会咬钩上食。

一个地方该打多少窝并没有标准,就是得根据水深、鱼的密度、大小来综合考虑,如果非得说个范围,野钓鲫鱼酒米的量通常在50~100克左右!

窝料味重导致发窝慢或死窝。由于窝料味道太重导致死窝的问题在野钓中出现的概率远没有黑坑来的大!

野钓使用的窝料要么是商品料要么是自制的料,通常不会加过重的小药,最多弄点牛逼鲫、牛逼鲤上色,这些泡窝料的小药其成分也就是低浓度的复合维生素、氨基酸之类,问题不大。但黑坑就不一样了,厂家在设计饵料的时候,针对黑坑的水质和鱼情,本身就会把味儿调重一些,然后钓鱼人在使用时又大量添加小药,少加一滴都感觉会钓不过别人,最后死窝也是正常情况咯。

总结一下:春天温差大鱼儿的活性时高时低,另外加上很多鱼儿要甩籽,肚子都鼓鼓的,吃不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咱们在打窝方面还是要多下功夫,不是简单地把窝料丢水里就完事儿了。

此文主要是对刚入门的钓友们提供些许帮助和建议,老钓手们请勿喷,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

鱼不咬钩的原因详细分析


鱼不咬钩,打窝一两个小时浮标仍是没有动作。鱼不咬钩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确定是窝里有无鱼,还是有鱼不咬钩,需要认真分析和查找,只要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般应从钓点、用饵、钓组等几个方面查找: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一:钓窝点之外。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有不少钓友喜欢采取打大窝打重窝的方法来诱鱼。殊不知,诱饵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大量的诱饵可以诱来很多鱼,但是鱼多了咬钩频率便会下降,众多的鱼集中在一起,时常会蹭线蹭钩影响鱼讯的识别,加上鱼与鱼之间的争饵会频频出现假信号,使空竿频率上升,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时,你不妨将钩饵抛至窝点之外,以便施钓窝点之外的鱼,如用提竿的方法使钩饵悬浮在离底的位置,或是不停地拖带,加强钩饵的诱惑力,就可以改善上鱼不佳的情况。钓点选得是否合适也是鱼是否咬钩的前提。如果钓位选择不当,水下有隐蔽的暗草,既使窝里有再多的鱼,鱼也没办法咬钩。对于陌生的钓场,垂钓前,不要急于下钩,一定要先转一转,看一看,或是跟其它的人打听一下水情,用钩试出水深水浅,通过轻拉回拖,观察判断水底有无坑沟坎和暗草。如果发现有不利于钓鱼的地方,便要立刻更换钓位。这样可以避免饵落在水草中,造成鱼不咬钩的错觉。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二: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9-11时,伴随着日照的加剧,温度上升使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有趋温习性的鱼就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实际底浮的高度,将钩饵稳定在鱼的视线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通过逗口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只局限在温度上,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离底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针对不同的鱼情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诱其咬钩。如果,浮标在水中既没有蹭线也没有蹭标的,而且水面上连鱼星也没有,那你就不妨继续诱鱼,再向窝点里抛投一些鱼饵,再耐心地等待一些时间。直到窝里出现鱼星,便能够证明鱼在窝中。窝点里有鱼星,浮标便会出现轻微的晃动,主线也会有微微的晃,此时证明窝点里有鱼。但是,鱼就是不咬钩,就把你带去的饵料逐一做个试验,看哪一种上鱼。只要有一条鱼咬钩,就说明该种饵食是对路的。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三:换饵改钓组钓饵。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可能不适应鱼的口味,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换钓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口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作用,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想法是错误的。在确定可钓的对象鱼中有不少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这类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尽可能将钓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钓线还有一定的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的,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垂钓鲫鱼时鲫鱼脱钩的原因及对策


有几年钓龄的钓友,很多人有过断线跑大鱼的经历。因此,掌握过硬的的遛大鱼、抄鱼方法是每个钓友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基本功,但在钓鲫鱼等小型鱼时,中途脱钩的现象却很少有人重视,甚至有人认为,鲫鱼的挣扎力量小,只要吃进钩一般是很少会脱钩的。真的是这样吗?本人今年在一中型水库多次主钓鲫鱼,由于这个水库的鲫鱼吃口小但挣扎却非常有力,因此很多在此垂钓的钓友中鱼后,没等鱼提出水面就脱钩而逃。本人刚开始到这个水库垂钓时,也曾经有过脱钩鱼的数量达到中钩鱼总数的1/3的纪录。经过反复分析脱钩的原因,现在我基本上克服了鲫鱼中途脱钩的问题。那么,哪些原因可以造成鲫鱼脱钩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线组配置不合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理的线组搭配是确保中钩率的物质保证。线组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合理都有可能造成脱钩率的上升。而线组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在钩、线、竿的选用上存在问题。

1、钩子过大或过小。钩子过大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鱼吞钩饵困难,即使鱼勉强吞饵入口,由于大钩在鱼嘴中产生的异物感,一部分鱼也会迅速将其吐出,而如果此时鱼漂出现信号我们扬竿,其结果多数是空竿,即使钩到鱼,很多情况下也会因为钩在鱼嘴的位置偏外而撕破鱼嘴跑鱼;相反,如果钩子过小,虽不影响鱼吞饵,但由于小钩的钩苗偏短,钩门较窄,强度不足,也会造成钩得不牢或钩门张嘴而跑鱼。比较两种原因,多数钓友更会犯选用钩子过大的错误,某些钓友在跑鱼后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跑鱼是由于钩子小挂不住鱼,其实真正的原因却是钩子太大,正确的做法恰恰是应该将钩号减小。一般情况下,钓鲫鱼的钩子大小应该是相当于鱼嘴直径的1/3或者同鲫鱼眼的大小相当,以此标准为基础,钓轻口鱼或猾鱼适当减小钩号,钓吃食猛的生口鱼适当加大钩号。

2、钩子变形或变钝。在鲫鱼密度很高的水域垂钓时,钩尖由于反复的刺鱼会造成钩尖弯曲或变秃,质量差的钩子甚至会出现钩门外张的现象,这样的钩子在刺鱼时会造成刺不深钩不牢而跑鱼。部分钓友从节约的角度考虑会将就着继续使用,甚至对钩门外张的钩子也采取用力将其复原的方法而不舍得更换,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一副钩子上了三四十条鱼后就要及时检查,一旦发现钩子变钝或变形,应该立即更换。

3、绑钩有问题。绑钩时应将子线在钩柄上绕5圈以上,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绑钩不牢。绑好的钩子一定要让子线位于钩柄的内侧(靠近钩尖一侧),否则,一方面会造成刺鱼角度不正确而跑鱼,另一方面钩柄顶端反复的摩擦也会增加断线跑鱼的机率。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即使绑的时候没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子线的位置也可能由于反复使用而改变,所以,使用时要勤检查勤修正。

4、线过粗或过细。首先看一下线过粗的影响,我们从子线和主线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子线过粗时,一方面隐蔽性差,造成鱼警觉性增加,当鱼吞饵时,粗硬的子线又影响了饵向鱼嘴里的移动,使鱼吞饵较浅,这时扬竿中鱼后,脱钩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而当主线过粗时,鱼漂的信号就会减弱,如果这时选的鱼漂号数小,浮力不大,还会造成水线不能绷直,使信号的传导减弱滞后,造成扬竿的时机不正确,从而导致不中鱼或中鱼后脱钩。

线过细时的影响主要是强度降低,提高了断线跑鱼的机会。子线过细时还增加了双子线缠绕的机会,而缠绕的子线如果我们没及时将其分开,鱼吃上钩时也会造成另一根线挡嘴而使饵进不了嘴或进嘴浅,中鱼后也会有一部分鱼脱钩。

那么到底多粗的线合适?一般情况下应以鱼的体重相当于子线的拉力值的2/3为标准选择子线号数比较合理,而主线一般要大于子线两个号较安全。在此基础上,钓快鱼可以适当加大线号,钓糗鱼则减小线号。

5、竿太硬。虽然硬竿有起鱼快的优点,但硬竿更容易拉豁鱼嘴而跑鱼也是事实。如果鱼体偏大,使用的又是小钩细线,断线或脱钩跑鱼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如果鱼的密度不大,尽量避免使用极硬竿,中硬调竿是不错的选择。

二、饵料方面的原因

饵料对于垂钓的重要性我们毋需多讲,那么饵料同鱼是否脱钩有哪些直接的联系呢?我们知道,评价一份饵料的好坏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即饵料的成分同饵料的状态。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饵料成分的影响:鱼在各个不同季节生理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食性不同,因此一个垂钓高手必须象一个高明的厨师一样,合理搭配饵料中各种成分的比例,调配出对鱼有吸引力的味道。如果我们做出的饵成分、味道不是鱼所喜欢的,鱼可能拒食,即使勉强吃饵,也会反复试探品尝,吞吞吐吐,这时鱼漂就会出现一些小信号,如果此时扬竿,即使感觉中鱼了,由于鱼吃饵不深,也会出现经常跑鱼的问题。

再看一下饵料状态不好造成脱钩的原因:饵料的状态是指饵的软硬、粘散、轻重、大小等物理指标。上述因素中,饵太硬、太大、太粘一方面会导致鱼吞饵产生异物感而吃得较浅,另一方面还会造成钩子被紧紧的包在饵里面而不易刺穿饵团,因此,一般情况下,饵料应该提倡软如嘴唇、雾化适度,并根据钓底钓浮以及鱼的大小、口的轻重等情况确定比重、饵团大小,这也是能否减少脱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钓手技术方面的原因

钓手的钓技好坏也是造成脱钩多少的重要环节。钓技中以下几个方面同脱钩率有直接的关系:

1.垂钓时将钓组调整得太灵。将钓组调整得过于灵敏,虽然鱼漂的动作较大,但有时候鱼漂体现出来的动作并非是鱼吞饵进嘴的动作,在窝里的鱼较多时,它们在水里的的游动产生的水流或鱼撞线都会使鱼漂产生明显的动作,这时抬竿多数情况下不能中鱼,即使中鱼也是多为钩挂鱼体,这种状态跑鱼的概率就大增。在猾鱼较多的水域垂钓时,由于猾鱼吃饵谨慎,习惯于吞吞吐吐反复试探,在调整的较灵敏的钓组上,鱼漂的信号就会出现很多小动作,这种漂相会使钓手不知所以,如果盲目扬竿就会空竿连连,即使中鱼,多数情况下也因钩得不牢而增加脱钩跑鱼的机会。

2.扬竿动作不规范,扬竿时用力太猛。习惯于传统钓或练习悬坠钓时间不长的钓友,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扬竿时多利用整个臂部的力量曲臂后拉,而采用这种动作去适应钓组的小钩细线和鲫鱼的小嘴薄唇,其结果多数情况下会撕破鱼嘴或断线跑鱼。正确的做法是:鱼漂反应鱼讯后,迅速用大臂带动小臂小幅度上抬,腕部短促发力,使鱼钩挂住鱼嘴,然后根据手感估计出所中鱼的大小。对2两以下的鲫鱼,手臂上扬将鱼柔和的提到水面,然后直接飞鱼入护;对3两以上的大鲫鱼,中钩后感觉鱼向外冲得比较有力,可以采取身体前倾,臂部向前下伸直的动作卸一下鱼的冲力,同时手腕继续发力使竿子同水面的角度继续增大,使竿子的弹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旦感觉鱼被迫转过头来,立即挺直身体,直臂上抬,将鱼提到水面并使鱼滑到近处,然后根据情况飞鱼或抄鱼。上述动作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好却需要下一定的工夫勤加练习,其要领的关键是:刺鱼要短促有力,一般如果不中鱼时钩子向上移动的距离应在30厘米以内;中鱼后控鱼出水要柔和稳健,不慌不忙,就如王永贵大师形容的鱼急人不急;鱼外逃时卸力要及时果断,切不可认为鲫鱼的挣扎力小而生拉硬拽。

鲫鱼中途脱钩表面看似问题简单,其实包含了线组的搭配、饵料的制作和调整、钓手的基本功等多方面的原因,脱钩率的多少也是评价一个钓手垂钓水平的重要参数,必须引起重视。当在垂钓过程中经常发生脱钩现象时,要善于分析造成脱钩的主要原因,及时加以解决。本文的主要目的正是要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但由于水平有限,某些观点可能有局限性,望钓友们提出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