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饵料味道的误导及诱鱼快慢的原因

2020-10-26

在诱饵中兑些曲酒,加一点臭阿魏,诱使鲫、鲤鱼对偶然出现在天然水体中的味儿作出追寻反应,是钓鱼人设下的陷阱对鱼的聪明误导。

好鱼饵在水中,难道酒和阿魏也能在水中找到么?答案是肯定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原料是淀粉。在酶的参与下,制作过程是:淀粉葡萄糖乙酸乙醇。湖泊中生长着的大量水生植物,含有淀粉。当它们死亡后,也会进行着类似酒的制造过程的化学反应,生产出同样的最终产品。如果这样的解释似可成立,是信不信由你的话,那么,在春末夏初将湖中的水草打捞上岸堆积起来,十天半月后再翻开草堆会散发出一股烂苹果样酒味的事实就不会怀疑了。这就是淀粉的无发氧酵,只不过这个反应在水中比较缓慢和分散,人不易觉察罢了。中药阿魏有一股特殊的蒜臭味,源于硫化物。水生动物的尸体被淤泥中的细菌分解,会产生硫化物和氨,其味就成了杂食性鱼类的食物信号。

从营养角度分析,鱼并不需要酒和发臭的硫化物。但酒味儿的出现意味着一系列氨基酸的存在;臭味又代表了vb2这种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的存在,两种味儿在水中同时产生、相互关联,酒和阿魏扮演了中介角色,钓者完成了对鱼的误导。

不过,水体中各种化合物因存在方式不同,有的以离子,有的以分子形式扩散;水底淤泥中不断产生和分解出的营养物质从几秒钟到几分钟,存在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所以鱼儿必须不停地游动,让含有各种味儿的水流从前鼻孔流入由后鼻孔流出才能获得食物的方位。当某种食物的信号出现,鱼会抓紧时间进窝。否则失去机会,刚生成的化合物会与其它元素结合成新的物质,食也就消失了。

悬坠钓法中,不管有无鱼咬钩,钓者总是每隔35分钟就换饵抛钩一次,其实质就是保证饵味不间断地在水中出现,重复着溶化扩散被鱼捕捉的过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离了钓饵的科学性,有关钓组结构在灵敏和迟钝上的讨论难免有岸上论钓之嫌。大圈套小圈的囿区,a、b、c、d、e、f还要添1、2、3、4,灵钝之争离开了钓饵是不是能解释如下问题呢?M.diAOYU007.CoM

同池竞钓,用悬坠钓法可谓利器吧,却钓不过传统坠钩平底钓组。尤其是冬天,撒一把酒米,钩上挂蚯蚓比台钓有更快的上鱼速度,原因在哪里?鱼饵入水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作用于鱼的嗅觉?这除了鱼儿所处位置和投饵量外,还与鱼饵中化合物的扩散速度有关。

扩散速度受控于:1.该物质溶解度的大小;2.水温的高低;3.水流速度和风浪的强弱。

在相同条件下,酒味的扩散速度比溶散的商品饵快得多,它更容易被鱼捕捉是钝器超过利器的主要原因。

相关阅读

自制鱼饵增加味道可增强诱鱼效果


在钓饵中增加味料,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很多钓鱼小药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不同的鱼儿会对不同的气 味和味道有所偏爱,所以在钓饵中增加味料时,也需要针对不同的鱼儿以不同的配方进行配置。只有对不同的鱼儿投其所好,才能获得好的钓绩。因此,凡是能散发 某种独特气味、能诱集鱼儿的物质,都可以成为增味料。各种鱼儿的食性及嗜好不同,因此增味料也有很多种,主要有香味料、甜味料、酸味料、腥味料等。

增味料有特殊的诱鱼作用,它既可以用作蘸饵,又可以作为钓饵的配料。其主要特点如下。

1、诱鱼力强。增味料均是能散发浓烈气味的物质,这些物质的气味都比鱼类平时食物的气味浓烈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为鱼类的嗅觉极为灵敏,隔很远就能闻到这种气味,只要这种气味一出现,鱼儿便会奔饵而来,群鱼汇集。

2、选择性大。有的鱼喜欢这种气味,有的与喜欢那种气味,如果想专钓某种鱼,就得使用它说喜欢的增味料,如鲤鱼喜香甜,就要给他准备香甜的增味料;鲢鱼偏爱酸味,就得用酸味较浓的增味料来进行引诱。

3、用量少。一般的增味料浓度很高,在使用时不宜过多,只需少量即可达到诱鱼的效果。如蘸饵,每次只需在饵料外蘸上少许即可。如果用得过多,使气味太过浓烈,鱼儿反而会因为不适应而使饵料失去效果。因此,在使用增味料时,要特别注意适量添加。

4、品种繁多。能提供不同气味和味道的物质极多,随着不断开发,市场上的增味料品种也在日益增多,钓鱼对于增味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鱼的种类与水域不同,垂钓所需饵料也不同。所以很多钓友每次钓鱼,都带有几种饵料并按情况加以调配。这样一来,每次用不完的鱼饵如何保存变成了钓友们关注的问题了。

如 果是商品饵,可用小瓶存起来,将包装上的使用说明贴在瓶上,另可用贴纸写上鱼饵的生产日期和拆封日期,外出垂钓时只带几瓶钓饵即可。很多钓饵的脱脂技术做 的不太好,很容易因高温日晒和受潮而变质,导致不能再次使用,有钓箱的钓友可将不同的小瓶放在钓箱内,用后马上放回钓箱,这样可以减少日晒雨淋对钓饵的影 响。回家后再用湿布将各小瓶擦干净,放在阴凉处,这样有利于保质和减少虫鼠的侵害。

如果是鱼虫,保存的方法便不一样了,保存活虫宜放于盆 内,每天换水一次,可以活3~4天。盆放于阴凉背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夏天气温高,密集的鱼虫拥挤、缺氧、饥饿,容易死亡,可利用冰箱保存。将红虫、 水蚯蚓、螺肉等放入方形塑料小盘内(可利用装糕点的塑料小矮盘),铺薄薄一层,经冷冻室速冻后,集中放入密封的塑料袋内,扎紧袋口。

保存活沙蚕最好用冷干毛巾包裹,可有效地吸附水分和受伤虫体流出的粘液,保持饵团干燥,控制钓饵温度均衡,延长保质期,防止沙蚕短时间内死亡及腐败变质。

实战经验:休闲野钓上鱼快慢原因详细分析


2012年11月20日,睛转多云,偏南风2~3级,4~20度。早7时许,我和钓友们赶到钓场,我在一处铧尖落座,面西南方向出竿。3.6米硬调短竿,1号主线,0.6号子线,3号OC,速影3号长硬尾漂,调3钓2,钓水深约1.8米。以天下无双、超诱、广谱鲫等开出拉饵,饵水比为1:1。饵尚未醒好,我就先捏大饵团抖于窝中,希望能尽快聚来鱼群。约40分钟,浮漂开始有一些轻微的晃动和起降,扬竿一直无鱼。又钓了约半小时,漂尾一沉,我立即扬竿,中钩一尾不足百克的小鲤鱼。此后,多是不足两的小鲫鱼和阔口鱼上钩。9时以后,在北侧的钓友们开始陆续上鱼,并且凡是使用长竿钓深钓远者,常能钓中500克以上的鲤鱼和半斤左右的大板鲫。这个局面,让我惊羡不已,焦躁万分,开始坐立不安。然而,就在此时,我的漂尾缓缓抬起,看那架势像是大鲫鱼,我立即精神抖擞地抓竿上扬,感觉果然很沉重。不料,遛了一番,上来的却是一尾不足200克的小鲤鱼,手感沉重是因为钓钩挂住了它的腹部。但咱没有失望,能上200克的就能上2000克的,至少开始上大个的了。可是,此后的情势并没有多大转机,二十分钟一尾,三十分钟一条,冷冷清清。与旁边频频飞鱼,欢声笑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情绪又开始低落了。不料,就在我垂头丧气之时,忽见漂尾一抬然后缓缓黑沉下去,看那姿态,定是千克以上的鲤鱼所为。我大喜过望,大喝一声: 鲤鱼!随即抬腕举竿,竿梢一弯到底,我见状更是喜不自胜,忙喊钓友们帮忙找抄网准备抄鱼。但我遛了不到半个回合,便感觉有异竿是举不动,然水下有动感却没有冲力,总是肉肉的。旁边的一位钓友见我拉的架势很怪异,推测说中钩的可能是甲鱼。我越试越像,立即来了精神,左拖右拽,只恨用竿太软太短。终于,在大张旗鼓地折腾番后,水边水花一泛,黑不溜秋浮上一物,您猜是什么?竟是一只碗口大的癞蛤蟆!这家伙一搅,本就少鱼的窝子这回是彻底地完蛋了。我拉上饵团,向钓点的左前方随便抛了出去,然后将竿往炮台上一掷,回头去安置那只癞蛤蟆。无意中,我下意识地回头瞅了一眼浮漂,水面上没了踪影,忙抢竿上扬,情急中愣生生地飞上一尾约150克的鲤鱼,卸鱼时见那钩已吞入口腔深处。这个意外收获,撩起了我的兴致,忙挂饵再抛向刚才出鱼的地方。浮漂缓缓下沉,没有驻足的意思,我向前伸伸竿,漂尾没起来;向后拉拉竿再前送,还是没起来。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地方的水深些。扬竿想调调浮漂,忽觉竿梢一颤,忙加力上举,竟双飞两尾鲫鱼!一尾近百克,一尾50余克。这下我既惊又喜:惊的是,出鱼的地方离窝点一米之遥,鱼情却天壤之别;喜的是,在这个新钓点,两竿中三尾鱼,且在浮漂还没有找到底的情况下。依次推断,若是把浮漂调好,岂不连竿上鱼了?我心中窃喜,赶紧小心翼翼地挂大饵边找底边打窝。打了四五竿,终于找到底了,比老钓点深了约30厘米,因竿长所限,再向里是什么水位,我不得而知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得抓住机遇,赶紧施钓。在此后的三个多小时里,叱咤风云,独领风骚,把全场的眼球拉过来拉过去,那面子大得钓场几乎都搁不下了。15时许收竿,我钓到200~500克的鲤鱼21尾,100克以上的鲫鱼9尾。

11月21日,晴转多云,南风转北风3~4级,6~18度。想着白天的钓场钓点鱼情,我咯咯地笑了一夜。恐占不到那处钓位,我不到6时就起床,急冲冲地赶向钓场。不料,李钓友早捷足先登,已经挥竿施钓了。其它钓点我很陌生,转了一大圈,总也没选到心仪的钓位。最后,还是在老钓位东侧约6米的地方,铲出一处新钓位,面南出竿。这处钓点水浅,不足1.5米。钓具钓法依旧,鱼情却与老钓位大相径庭。我使出浑身解数,上鱼总是零零散散,且个头都偏小,钓得兴致全无。李钓友先来也钓得不好,后来我告诉他那里钓位的特点后,鱼情下子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时许,先起南风,嗣后转为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翻来覆去地刮。长竿钓深者,偶尔还能中鱼,我短竿钓浅,彻底没戏唱了。考虑明天就上班了,还剩一大团饵可惜了,便向周钓友借了一把4.5米钓竿,希望钓远钓深些能有所转机。因风浪大,无法调漂,周钓友说他是调4目,我打算钓4目。抛满竿,钓点水深有2米,我觉得好极.了。钓风天,到底是深处比浅处强,打了五六竿后,就偶有鱼上,虽然既小又慢,有时睡醒觉才中它一尾小鱼,但比起先前,我愉快了很多。然钓着钓着,我发现浮漂老往西走水,且走着走着浮漂就没影了;还有,钓中的稍大的鱼,几乎都向西侧游走。难道,我的这处钓位西侧水深?想到此,赶忙举竿探试,水下确实是越向西越深,到李钓友的钓点东侧2米处,4.5竿已经无法及底了。这下我恍然大悟原来,在我和李钓友的钓点之间,有一道深深的沟壑。沟壑是鱼道,难怪李钓友越是往东钓上鱼越快越大。那依此来看,我是不是越往西钓,上鱼就越大越快呢?想到此,赶紧变招向西奋力铲修钓位,将钓箱炮台的方向改向西南,边挂饵诱钓边找底,最终,确定钓目3目,水深约2.4米。忐忑不安地连打了十四五竿,漂尾一黑,上了今天第一尾超过250克的鲤鱼,然后十分钟一尾、八分钟一尾,虽然没有昨天钓得好,但比一上午的枯坐要好上百倍。14时后,风大得确实无法出竿了,我们恋恋不合地收竿。清点战获,我入护250克以上的鲤鱼9尾,上两的鲫鱼16尾。

临行前,我们不死心,找来长竿挂铅皮,将这段水域从头测到尾,事实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两处钓点之间就是一条蜿蜒的沟壑,天冷水凉,钓场嘈杂,稍大点的鱼都洄游在沟壑中。布的窝点若是离沟壑太远,大鱼宁可只搞点小菜吃吃,也不愿进窝。而钓者想其所想,将大餐送至其嘴边,自然笑到了最后。我们算是歪打正着吧,从浮漂变化中窥探出蛛丝马迹,判断出上鱼快慢的缘由,并及时有效地调整战略战术,所以钓出了更大的乐趣。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