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子线的长短与钩距搭配问题

2020-08-22

有不少文章都探讨介绍过子线长短与钩距的选择问题,钓什么鱼用多长子线、多大钩距,什么情况下长,什么情况下短、什么情况下钩距大,什么情况下钩距小,供初学者学习,说得基本是正确的,但基于什么原理,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里面的规律是什么,却很少有说的、或说得清楚的,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

钓鲫鱼时,常规情况子线一般不长于20厘米,钩距2厘米左右,钓草鲤时,常规情况不短于30厘米、钩距3厘米左右,可以考虑以此为基准加长或缩短子线和钩距。

鲫鱼是小体型鱼,性情温和,动作轻缓,吸食力量小,口腔短,吸食距离也就短,所以信号会小,子线越长,信号传递越差,而满足灵敏度够是钓鱼第一位的,既是选用浮漂线组也是调整浮漂的先要满足的条件,要不就根本无法钓了,所以钓鲫鱼子线就不会很长。这是钓鲫鱼子线会相对短点的最主要原因。

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懂得灵活变化,比如水冷、气压低等因素使得鱼口轻时,走水降低了钓组灵敏度时,需要采用跑铅、滑铅等特殊钓法时,等等,子线就要缩短。至于用到20厘米以上的情况,主钓鲫鱼时我没用过,除了是钓混养。

有人说可以增大摆动,招引鱼,其实招鱼主要靠饵的气味、鱼饵落水声音和小鱼争食的声音,子线长点起不了多大作用,要靠这样引鱼过来,说明鲫鱼是不活跃的,鱼口肯定不会好,长子线灵敏度就会不够。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把铅坠上移一些来达到同样目的,这样还能有8字环起作用而不大影响灵敏度。

鲤草等大体型鱼,吸食力量大,口腔深,吸食距离大,又常有偷到食转身就跑的习性,所以信号会大,子线长点灵敏度也能够用,这就给了我们能用长子线的机会。加上大鱼狡猾,反复在窝点转悠、侦察、试探,易引起浮漂误动,频繁扬竿又惊鱼,因而我们也不愿浮漂灵敏度太灵。

溜大鱼时,子线受到的力和主线是一样的,但子线更细,本就易断,子线短了,伸缩弹性很小,更容易断,我们就不能不让子线长些,这是钓大鱼须用长子线的主要原因。而钓鲫鱼一般就不用有担心断子线的问题。

另外,钓大鱼所用子线比钓鲫鱼粗多了,线一粗,柔软度就差很多,入口性变差,线挡嘴还容易引起狡猾程度更高的大鱼的警觉,加长些就改善多了,这也是用长子线的重要原因。除非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灵敏度需要(上面已列举了一些),不建议用到30厘米以下,灵敏度条件许可应该用到40厘米以上。

野生水域鲫鱼数量上远多于大鱼,一般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小杂鱼,只是密度有大有小。很多情况下钓鲫鱼是要讲速度的,为求快速到位,或抗小杂鱼抢食而缩短子线,这道理很好懂,就不细言。

主钓大鱼一般不用缩短子线,大鱼进窝,小鱼就吓跑了,对付办法主要是加大饵料(钓大鱼饵料的大和钓鲫鱼饵料的大不是一个概念,要大得多)和加硬饵料、加大抛竿频率,除非是杂鱼太多,影响严重。至于有人说长子线铅坠离钩远,隐蔽性好,那基本是主观想象,传统钓那么短的子线不是没法钓鱼了?铅坠到了20厘米开外,对鱼没什么影响了。

钩距的大小其实也是受制于灵敏度的要求,第二才是考虑两钩饵的相互干扰因素。常规垂钓,长子线弯屈失去拉力,短子线直立承受部分钩饵重量拉力,两钩在水底顺势摆开,与铅坠构成一个三角形,鱼吃下钩的时候远多于上钩,钩距越长,下钩灵敏性越差。

钓快鱼,鱼口好,灵敏度就不成问题,可加大钩距,减少两钩相互干扰,便于中双尾,而慢鱼通常是鱼索饵不积极、口轻的表现,灵敏度就要求钩距短些。各种水情、鱼情都可以按这个原则去考虑。

钓大鱼一般不采用调整钩距的办法来提高灵敏度,因为钓大鱼用的饵很大,调、钓目可调整范围大,合理调整调目、钓目可明显提高钓组灵敏度,再说钓大鱼季节跨度没有鲫鱼长,主要在夏秋季,水温所致鱼的活力不会差很多。当然这只是通常,也会有例外的。

钓无定法,胜于应变,败于教条。灵活应用,就是要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考虑灵敏度是基础,解决垂钓中影响收获的主要问题是着眼点,然后才兼顾次要的有利因素,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出较强的应变能力,把鱼钓好。

钓鱼技巧小编推荐

钓鱼子线的长短与双钩距离的运用


台钓的钓鱼子线的长短与双钩距离一直是钓界长期争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国标,五花八门的观点可谓百家争鸣,常常使人无所适从。基本的经验是:习惯+鱼情+水情三位一体的格式是确定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的基本公式。以下是一个钓友的体会和习惯,你可以选择性比较,批判性的吸收。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最终目的;至少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1、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的基本配置

子线长短:10CM---50CM;

双钩距离: 一钩半----双钩(下钩柄到上钩底)。

2、子线长短与不同双钩距离的优劣势比较

(1)长子线的优势与劣势:双饵摆浮大,钟摆效果明显,鱼的吃口好,隐蔽性强,拉力大,不易断线,但鱼讯传递损耗大,同时鱼讯传递也较慢,鱼吐钩的时候多;

(2)短子线的优势与劣势:鱼讯传递快,鱼讯语言明显,抓吃口准确,上鱼率高,遇有杂鱼闹漂时到底也快,可以避免杂鱼抢钩,但隐蔽性差,影响鱼就饵,拉力差,容易断线,上鱼率相对较低;

(3)双钩距离过大鱼讯语言迟钝,双钩距离过小鱼讯语言紊乱。

3、根据鱼种不一样确定的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

(1)子线长短:钓鲫鱼10--15CM;钓鲤鱼草鱼15--30CM;钓鲢鳙30--50CM;

(2)双钩距离:钓小鱼一钩半距离;钓大鱼双钩距离。

4、不同鱼情下子线长短的搭配

鱼小适宜短子线,鱼大适宜长子线;

生口鱼适宜短子线,滑口鱼适宜长子线;

杂鱼多适宜短子线;

浮钓鲢鳙适宜长子线;

钓鲤鱼适宜长子线;

鱼的密度大适宜短子线,缩短到底时间,提高中鱼率;

季节:冬春钓鱼适宜长子线,摆浮大,易于鱼就饵;

总之:钓无定法,适合最好;个人观点,切勿盲从。

竞技钓鱼的钩型选择与钩距搭配


鱼钩是垂钓必备部件之一,很多时候鱼钩的大小、钩型及两钩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到钓获量,因此根据鱼情选择合适的鱼钩以恰当的钩距是垂钓必修课,那么其中的学问又是怎样的呢?看看高手汤晓波又是如何说的吧!

一、钩型的选择:

鱼钩以钩体的部位来说,可分柄头、钩柄、钩背(底)、钩端、钩尖、钩刺六个部分。很多新手在垂钓之初遇到不同的鱼情习惯采用相同的鱼钩作钓,如此就很容易出现脱钩跑鱼或鱼钩变形的现象,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考虑钩型及钩条粗细对垂钓的影响。

在竞技钓中最常用的钩型:袖钩、金鲫、海夕等

1)袖钩是竞技钓手最喜欢使用的钩型

专门针对小鲫鱼设计,钩条细、钩柄长、钩门窄、钩尖直、重量轻,垂钓时灵敏度高,刺鱼迅速、摘鱼快。当然袖钩也有粗条和细条之分,一般鱼情快钩条可以稍微粗一点,鱼情慢钩条可略微细一点。

2)金鲫在钓小混养中使用的较多。

因为小混养中有鲤鱼、鲫鱼及其他鱼种,鱼情稍微慢一点、个体不是很大,很多钓手作钓时可能就会选择金鲫鱼钩作钓,因为金鲫的钩型带一点弧度,钩条不是很粗,能够兼顾大小个体的鱼,即使钩用的小一点也不易跑鱼。

3)海夕在垂钓大混养中使用的较多。

大混养中的鱼体大多在一斤以上,还包括十来斤的草鱼、青鱼等,而海夕钩条结实,而且钩型不宜跑鱼。

二、钩距的确定:

选择合适的鱼钩后,钩距的确定也需多加思虑,特别是很多垂钓新手老是疑问钩距多长才最为合适。确定钩距长短我们需要了解觉得决定钩距长短的两大因素:鱼体大小及鱼情快慢。一般原则是鱼体大、鱼情快钩距大,鱼体小、鱼情慢则反之。

如钓大体型的生口鱼,吃口好,可以放大到两至三个钩距;而作钓小鲫鱼鱼速快钩距同样可以放到两至三个,鱼情慢则放到一个半到两个钩距。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

1)钓浮时

不管是快浮还是慢浮,钩距都会稍微大一点,一般是三个到三个半。钓浮鱼情密度较大,上浮的鱼并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同一个水层吃饵料,因此大钩距会大大提高双尾率。

2)钓底时

钓底时钩距也有所讲究,因为有的鱼喜欢吃顿,也就是喜欢吃下钩的饵料,而子线绷直后鱼不太敢吃钩上的饵料,因此作钓时可以将钩距适当放小到一到两个钩子的距离,钓的稍微顿一点,让双子线在水下弯曲,方便鱼吃饵。

台钓子线长短与钩距多少合适


关于子线长短和钩距之间的调整有不少的文章都有介绍,对初学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不过每一篇攻略技巧都有偏重点,比如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子线的长短或者什么情况下钩距的远近都会有提及,只是具体为何要使用这样的长度,如何使用更合理,其中有什么规律就比较笼统了,这里就说下子线长短和钩距在实践中的运用,希望对众钓友有适当的启发。

一、钓鲫鱼和草鲤的常规长短和距离

一般来说正常垂钓的子线和钩距常规标准是子线长度在20厘米以下,钩距在2厘米左右;垂钓草鲤时,子线的长度不低于30厘米,而钩距在3厘米左右,具体情况可根据水情鱼情来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鲫鱼子线和钩距的具体原因分析

1、鲫鱼,这种小型的鱼类,是广大水鱼中最为常见的鱼种,性情比较温和力度较小,在觅食的时候力度较弱距离较近,所以短子线传递的信号比较灵敏真实,而是用长子线的话传递信息很慢,而拥有足够的灵敏度才是垂钓的最基本最重要点,钓鲫鱼是用短子线才能保证浮漂线组的合理性。

2、灵活变化,天气温度会随时变化,而垂钓的手法技巧也同样需要相应调整,比如在天气温度突然下降,鱼儿觅食力度较弱时就要降低钓组的灵敏度,在使用跑铅或者滑铅钓等一类特殊钓法时就要缩短子线来配合钓组达到钓钝的目的,一般除了钓混养鱼之外,以鲫鱼为对象鱼使用20厘米以上长度的子线基本不可取。

3、有些人说使用长子线能够加强钩饵在水中的摆动,使钩饵活性增加起到更好的诱鱼效果,需要知道的是真正的诱鱼因素是饵料的气味,鱼饵入水的声动和小鱼闹食的声响,而长子线虽有一定的活性,但是需要靠活性来吸引鱼儿吃钩,就说明此时的鱼口不佳,长子线对漂相的传递有很大影响,就会造成读漂困难。

三、草鲤情况分析

1、长子线钓草鲤,草鲤这种大型鱼比较的狡猾,在吃饵时会有很多的假动作来试探,若是子线过短就会有很多的虚假漂相产生,频繁提空杆难免影响心情还会惊扰到大鱼,所以长子线能过滤掉虚假的信号,并且大鱼吃饵比较迅猛,信号比较大,长子线对漂相没有什么影响。

2、溜大鱼,在大鱼中钩后溜鱼时,子线和主线的承受力度是一样的,但是子线会比主线型号要小,很容易出现断线的情况,而子线长的话延伸性也好,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所以钓线也要尽量使用高档优质的鱼线,才能避免断线的情况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鱼中钩后,钓线的质量是要点,溜鱼的技巧也非常的重要,需要有合适的钓竿来增加操控的手感和技巧,才能避免途中会有小错误出现。

3、钓大鱼的线体都比较的粗,如果子线过短又粗的话鱼儿吃饵时很容易被线体阻挡,造成入口困难引起大鱼的警觉。

4、小杂鱼闹食,在野外水域垂钓,小杂鱼的闹腾程度真是烦不胜烦,而钓鲫鱼是为了讲究速度并且抵抗小杂鱼抢食故而子线短而灵敏,而钓大草鲤时,大鱼进窝小鱼就会绝迹了。

5、需要注意的是钓大鱼子线需要改善,而饵料的味型状态也要改善,饵料的比重要大,状态也较硬,都是为了避免被小杂鱼闹食,所以饵料方面需要注意。

四、钩距

1、钓小鲫鱼,钩距方面主要考虑到灵敏度的问题,钩饵的干扰是次要的,在鱼情较好,鱼口不错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加大钩距减少两钩距之间的干扰,中双尾的几率很大,而鱼情不好鱼口弱时,为了增加灵敏度钩距就要适当缩短,各种鱼情都可以根据这种方法调整。

2、而钓大鱼时由于饵料比重大,调钓目数的范围就比较大,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调钓目来提高钓组的灵敏度,所以一般很少用钩距来调整钓组的灵敏度。钓无定法,通常说的经验技巧只是一个借鉴的作用,而实际中的应用是需要根据情况情况来调整的,只有学会变通才能提高钓技提高渔获。

子线长短和钩距大小简析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都知道钩线装备的选择对于作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在选用好钩线的同时,为了得到更满意的渔获,了解钩线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搭配使用钩线,更会让我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线状态如何体现浮漂灵钝?

浮漂的灵和钝由子线状态来体现,子线在水中的状态一共有四种,一是双钩悬浮;二是上钩悬浮,下钩轻触底;三是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四是双钩都躺底。通常说子线传导漂讯越快,即越灵,是由于此时的子线状态处于双钩都紧绷,因此鱼儿一旦咬钩,便可立即体现在浮漂漂讯之上。相反,子线状态越松弛,传导信号的速度便越慢,即越钝。一般而言,在子线状态处于双钩躺底时,状态最松弛,视为最钝;而双钩悬浮时,子线状态最紧绷,视为最灵。在一般钓底时,选择使子线处于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这样的状态,是较为灵敏,也较为理想的选择。

子线的长短对于作钓有何影响?

一般而言,子线较长,下摆幅度则较缓慢,隐蔽性较好,能降低鱼吃食的警惕性;而子线较短,则传递信号相对更灵敏。黑坑作钓个体在二三斤左右、吸食动作较大的猾口鲤鱼,为使浮漂在体现漂讯的同时,又能减少对鱼的惊扰,因此选择50cm的子线长度作钓相对合适。子线的长度,可根据鱼体大小来做出相应的选择,比如作钓个体偏小的鲫鱼,子线长度宜选择在2536cm之间,而作钓个体较大的鲤鱼,常用的子线长度则在5080cm之间。

钩距大小应当如何调整?

钩距大小与子线的长短相关,钓底时,若钩距过大,则下钩易处于松弛状态,不利于子线传导鱼吃食的信号; 若钩距减小,则下钩处于较为紧绷的状态,传导信号相对灵敏。一般而言,子线越长,钩距可相应加大,子线越短,则钩距应相对缩小。如40cm的子线,钩距可定在1.52cm之间,而80cm的子线,则钩距定在22.5cm之间较为合适。

子线的软硬与钩距的大小对钓鱼影响多大


很多人在钓鱼的时候都把心思都投到了饵料以及其他的外界因素之上,很少会有钓友们去自习的研究一下钓竿、母线、子线、浮标等鱼竿上的部分对于钓友们在钓鱼中所起到的重要性。

其实鱼竿上的这些部分对于钓友们钓鱼来说,与饵料有着同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浮漂能够准确的掌握鱼咬钩的情况,力道均匀且顺手的鱼竿将会更加便于掌控,不同类型的鱼钩能对不同的鱼起到不同的作用。

首先了解的就是子线的软硬对于钓况的影响。子线对于钓友们来说都不陌生,而子线的软硬程度,则指的是钓友们钓鱼所用的线的线性,一般子线的选择则要根据不同的鱼类或不同情况下的鱼类来判断使用几号子线,因为不同的线号对于鱼的体重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而好的子线不管其软硬成度,其伸缩力与抗压力都比较好。但是子线的软硬程度将会直接影响鱼的觅食效果与中鱼率,一般情况下,子线较柔的话,是鱼饵在水中动起来比较的自然,不生硬,从而会降低鱼的防备,更加有利于鱼咬饵,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子线过于柔软,在鱼刚开始咬钩的时候,浮标并不会立即传出鱼汛,因此也对为钓友带来困扰。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子线的结节拉力,它是挑选子线中重要的一环,因为拉力值大的话,韧性就越好,更够更好的提高中鱼率,属于高级线。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较细的子线要比粗的子线对于钓况要好上很多,这个钓友们在钓鱼前一定要判断好。

之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子线的长度对于钓况的影响。提到子线长度对于钓况的影响,有的钓友们也许会说子线也存在长短标准吗,那什么样的长度才是最佳长度呢?对于这一问题,相信每一位经验丰富的钓友都存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感觉这样的程度最为适宜,所以说对于子线的长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钓友们钓鱼,都是使用较长的子线,因为较长的子线比较柔弱,更加利于上鱼。但是如果较长的话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在钓友们为抛竿时,随着饵料的晃动,就会将子线缠在一起,这样的话钓友们就不得不换上新的子线了。

最后再来看一下两条子线上钩子之间的距离多大最为适宜。根据众多资历较深的钓友的经验来看,2-3公分左右的距离最为适宜。因为如果两条子线之间的距离过短的话,不管哪一个钩子上的鱼饵雾化或是脱钩,都会容易产生误差.

但是如果两条子线之间的距离过长的话则会出现同上面提到的同抛竿类似的问题,两条子线缠绕在一起,如此一来,便只能在换两条新的子线了,所以在钓鱼的时候钓友们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感觉盲目的调整子线的距离。

当然钓友们在对上述的讲解都了解透彻之后,还需多加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将绑有双钩的子线对折,除此之外钓友们也要在日常的钓鱼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保养鱼竿,分类整理子线的习惯,这样会有助于钓友们后期钓鱼的使用。

台钓子线的长度与钩距的长度分析


大家有没有发现,底钓时,多数时候钓上来的鱼吃的是底钩饵。而顶饵与底饵距离如此之近,鱼为什么就喜欢吃底钩饵呢?关键的原因就在双子线的钩距不同使得两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完全不同,鱼的适口性就差别很大。

钩饵的悬浮状态按说是最灵敏的状态,鱼吸饵带动子线的下沉量是完全转化到漂目的直接变化上。前提是鱼得吸饵入口足够的距离。而实际的情形却是,一方面悬浮状态的饵与底层鱼寻找和吸食落底食物的习性相悖,另一方面,悬浮时钩饵子线与鱼就饵的位置关系决定了悬浮是最容易引起鱼警觉的一种状态。特别是近底悬浮的钩饵。鱼嘴距离底面有较大距离,(三四两鲫鱼高6至7CM,则正常游弋时嘴唇距离地面3CM左右)鱼需要前倾身体,伏嘴就饵。在鱼唇还未挨着钩饵时,上唇就已经先挨着子线了。鱼只要稍微吸饵品尝,子线就绊住鱼的上唇,鱼就明显感到异物。若它再使大点的劲吸饵,子线就会在鱼唇上贴紧滑动。若鱼猛吸一口,子线就如细刃在鱼唇上划拉一刀一般。子线与鱼唇的摩擦力增加了鱼吸饵入口的难度,而且这个摩擦力足以引起鱼的警觉,很可能就马上吐饵而去,狼狈逃窜了,捎带惊跑了窝里的其他鱼也未可知。鉴于钩饵悬浮的不良表现,我们的口号是,远离悬浮,杜绝跑鱼!

如图1所示。(原谅我实在画不出惊窝之鱼逃窜的景象。)

(有没有好心人借我几粒美术细胞,让我把这条鱼画得像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人看了知道我这是在说钓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在钩猪。)

由此可知,仅仅靠线组搭配合理使理论上鱼吃钩的动作能及时准确且数值损耗最少地从漂目变化上反应出来的灵敏,在实际中往往大打折扣。提供钩饵和子线的合适位置状态让鱼舒服无惧地将钩饵吸食入口才是让漂目发生足够变化也就是灵敏的关键。那么,是不是子线倾斜或者稍微弯曲就行了呢?见图2。

这个看上去就舒服了些。起码鱼在俯身就饵时,上嘴唇还没挨着子线。但是只要它去吸饵,子线还是会绊住鱼上唇。但是这个力道要小了点。子线倾斜或者弯曲幅度的增大都会增加鱼的适口性。

有没有一种子线的形态,使鱼从试饵到吸饵的全过程,都几乎感觉不到子线的存在呢?答案是乐观的。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如何确定子线的合适长度,以使它在水下垂钓时,具备最小的存在感。

见图3。

图3里这个长子线看上去相当圆润,鱼吃钩饵相当舒服,都吞咽到喉咙了也几乎没发觉子线。(至于它发现鱼钩了没有,这个问题我选择性忽视了。)那么,这个神奇的子线怎么得来?形态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在水下实现?

我们做个小实验。先从子线盒里拉出一段子线,1号的先剪下15CM就行,3号的大约30CM吧。捏住子线的一头,让子线竖直向上,它会弯下来的。但是要让你捏住的那一小段保持垂直。你观察子线弯曲下来的另一头(自由端),如果弯到与手持端几乎持平,就是长了,再剪掉一小段。直到另一头(自由端)刚好达到水平。那么,一个对鱼来说隐身性能堪称完美的子线就新鲜出炉了。

仔细观察它的形状,手持端是垂直的,自由端是水平的,两端之间是非常圆滑地过渡的。它是什么形状?毫无疑问,它就是个四分之一圆弧。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呈现最舒适的自然弯曲状态的让鱼失去警觉的最佳子线。(做实验的这一段扔了吧,还要绑钩,就不够长了。何况我们要绑双钩,就是需要超过两个实验子线的长度才够用。悟空,我给你说过了不要乱扔东西的,乱扔东西是不对的,砸到了小朋友怎么办?就是没砸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什么?真的扔了,再把它从垃圾桶里找回来。现在捏住这段子线的一端让它平躺地面,然后慢慢向上抬升并向自由端逐渐横移,使这段子线成为近似的四分之一圆弧。如果你动作足够温柔,就会发现,子线的自由端在地面上没有位移。意味着,弯曲到如此程度的子线,内部没有力的存在。就像一只懒猫弯着身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打瞌睡,简直不要太舒坦了!这种状态其实与实验子线刚成功时的状态是完全等效的。那么,如果你捏子线处是连接子线的铅坠,子线另一端(刚才的自由端)就是连接到底的鱼钩,是不是说明,子线就完全处于很舒服的自然弯曲状态了呢?鱼吃钩饵时是不是就几乎对子线毫无察觉呢?我都懒得分析了。但是,要看到,这个子线本身虽然无内力,但是鱼吸饵时,子线需要克服水阻,鱼吸饵力道越大,这个水阻的就成平方增加。这也是所有子线都难以避免的。所以,世上真没有完美的事。

这么神奇的子线,该怎么搭配它的伙伴,就是另一根子线呢?很简单,请再看图3。它就是这个神奇子线弯成的四分之一圆弧对应的圆的半径。如果这个短子线长度为r,则神奇子线长度为2r4=r2=1.57r。实际上我们是先根据实验确定了长子线R的,变换一下得r=0.637R。也就是短子线差不多是长子线的三分之二。如果实验得到的长子线的长度为15cm,那么短子线取10cm左右就是合适的。

可能有性急的钓友会追问,怎么保证你一杆子打下去,这俩子线就那么听话,偏偏按照你画的图那样的形状往底面摆放呢?这个问题很尖锐。要不是我早有准备,就丢人现眼了。再请看图3。(虽然图上那条鱼实在难看。你也可以选择性忽视那条妖怪鱼,它存在不了多久了。我正在想办法把它钓上来吃掉。)我们发现,漂目与水面的交点与长子线带的底钩的连线,短于实际的水线加长子线的长度和。这个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你看到的长子线带的钩饵的最后落点,并不是它从水面开始一路降落下来与底面接触的第一现场。应该落于前方稍远一些。然后铅坠带着短子线和另一个钩饵继续回落。由于长子线已经到底,会牵拉线组减速。长子线也会带着钩饵沿底滑行。如果严格按照我调目的确定方法一文的调钓方法使钩饵达到B状态或者B后状态,(就是公式T=D-G+xE中,x取值为0到0.5。)则短子线将在垂直于漂的正下方到底停驻。而铅坠由于重量大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减速回荡至稳定位置的左侧(就是近岸方向)并做了一个短暂的停留,使长子线的钩饵沿底滑行至最终位置。此刻长子线在钩饵与铅坠之间绷直,而短子线绷直带着钩饵左倾并未移位。(但是漂目会有一个少许的下降。可以用几何方法来证明。)然后,铅坠返程至稳定位置,就是漂的正下方。(此时漂目恢复到钓目。)在铅坠返程的过程中,原来绷直的长子线变成弯曲。在这个特定的双子线长度搭配的条件下,长子线除了弯成一个四分之一圆弧,别无选择。(如果长子线的钩在刚到底时正好被草棍绊住了呢?,如果饵在降落途中雾化了呢?如果鱼半路截杀了饵呢?。。。。。。好吧,好吧,你赢了。我除了装聋作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

由于双子线是不等长的,所以只能保证一个子线躺得很舒服,鱼吃起它带的钩饵来也很顺利。引起的漂目变化就很明显清晰。另一个子线只好委曲求全,要么躺得不自在,要么垂的很累。让鱼吃起它的钩来就有点别扭费劲。有人可能觉得,让两个子线等长并都达到自然弯曲,然后让它们到底后分开,不就提高了双飞概率了么?事实上,对于同饵同钩,它们的入水过程几乎同步,最大的结果是两钩饵落在一个点,或者相当接近。本来鱼很舒服地吃一个钩,现在近处的另一个钩却碍事了。所以这是一个无法两全的事。

至此是不是就功德圆满了?是不是就可以去睡大觉了?非也。有时候我们想放长线钓大鱼。想尽量让钩饵远离铅坠让大鱼不易发现,而且还要让鱼舒服地吃钩,同时具有良好的减少水阻的性能。这样在鱼吸饵过程中,不但初期感觉不到子线的存在,在后期也只能感觉到比其他状态的子线少得多的水阻影响。有没有这样的子线搭配来满足这么苛刻的条件呢?当然是有的,要是没有,我咋呼出来不是招人烦么!如果你请客,吆喝道,有没有想吃老虎肉的?大家激动了,大声回应说,有!你又吆喝,有没有想喝茅台的?大家兴奋了,大声回应你,有!然后,你哭丧个脸来了句可是我没有。会是什么下场就尽在不言中了。

先来看个图。但是我不想画图了,今天画的图极大地摧残了我的信心。有兴趣的钓友可以百度搜索最速曲线。也叫等时曲线。关于这个曲线的来龙去脉原理典故我就不说了,我们只需要了解它的性质,并合理地运用到钓鱼大业中去就行了。如同拿到驾照的不必去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一样把车开得行云流水;不懂钢琴构造的人,一样听到钢琴曲就如痴如醉。

我们能派上用场的最速曲线的性质有这么几个:

1,在曲线上任意位置固定摆放的的小球,如果同时让它们开始滚动,那么,所有球体同时到达下端。就是等时性。

2、曲线的长度等于旋转圆直径的4倍。

3、百度上没有说到,但是隐含其中,被我发现的一个性质。从等时性可以看出,各个小球由于在最速曲线上的位置不同,它们到达下端时的速度是不同的。而它们在曲线上的初速度都是零。逆推的说法就是,以不同的初速度从曲线下端发射的小球,它们将在曲线上确定的某一点,速度降为零。如果从运动的相对性来说,这些速度本来为零的位于曲线上不同位置的小球,如果让曲线以合适的加速度向右运动,则这些小球在曲线上都不会移动。这个按说不难理解。如果将一个乒乓球放在斜着的拍子上,然后你以合适的速度奔跑,乒乓球就停留在拍子的固定位置上不会掉下来。速度加大,它就从拍子斜面的上端飞走了。速度减小,它会从拍子斜面滚落。而这个曲线竟然让它上面不同位置不同曲率上的所有小球都保持相对这个曲线的静止,的确是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还有个图比较便于表达。见图4。

鱼(嗯,我画的那个怪物你就假装它是鱼好了)嘴巴咬着的钩饵就是一条等时曲线的下端,这条等时曲线的上端连着铅坠。如果把子线上附着的水分子看成一个个小球,在鱼吸饵引起这条曲线在水体里运动的瞬间,这些小球相对子线来说,相当于是从曲线上各处发射的小球。而且距离下端越远,由于子线变形越小,水分子的初速度也相应减小。根据性质3的以不同的初速度从曲线下端发射的小球,它们将在曲线上确定的某一点,速度降为零。那么,这些水分子会在子线上的某点停止,停止的位置与鱼吸饵的力道有关。如果刚好合适,则这些水分子将正好在子线连接铅坠处速度为零。水分子在子线上停止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水对子线没有水阻!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子线就是在水体里顺滑地移动,让鱼可以在吸钩饵的时候,只感觉到到底的钩饵,而感觉不到子线的牵拉。同时,水分子如果正好在子线连接铅坠处速度为零的含义,就是,铅坠没有移动!也就是说,鱼吸饵的瞬间,不但感觉不到子线的牵拉,更不受铅坠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最大适口性的子线状态。

当然,这也是一种很顿的状态。因为鱼吸饵瞬间没有带动铅坠的有效移动。但是,这种最佳的适口性极易让鱼吸饵更深导致死口,正是守大鱼的利器。

根据性质2,可以很方便地得出,长子线是短子线的2倍长度的结论。(因为这里的等时曲线是摆线的半段。)先试验得到长子线的长度,减半就是短子线的长度,这样的双子线搭配,用到垂钓中,长子线的钩饵具备更好的隐蔽性和最佳的适口性。但是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的。不过,好在还有那个短子线,保留了足够的灵敏度。

本来还要分析漂目变化的。发现漂目变化无需分析了。我已经费了这么大的劲让鱼那么舒服地好好吃钩饵了,都吃到嗓子眼了,漂目的变化还是问题吗?(其实是我今天画这个鱼的图,画得我筋疲力尽生不如死,实在没精力去管漂动不动和怎么动和动多少了。况且,我为这篇文章,连续奋战一整天加半夜了。哦,都后夜了!)

有人可能会想,这个太麻烦了,还不如找个神饵,鱼远远闻到了就争先恐后跑来抢着吃,一口就吞了死钩,不是一劳永逸?但是我们要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样的神饵哪里去找?即使找到了,就像露老师那样的,用大半辈子失败的悲痛和血泪的教训得来的视若珍宝的配方,会轻易传给你?就露老师本人来说,他一窝子饵料打下去,附近八丈开外的人都无鱼可钓。天长日久累年经月,大家都敬而远之了。他就一两天无人唠嗑,上巨物了也无人帮忙抄鱼,更无人喝彩,跑鱼了也无人喝倒彩,深切地体会着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和落寞,岂得渔之乐乎?

做个简短的总结。

1,钩饵的悬浮状态是最小适口性的一种子线状态。不利于鱼吸饵入口至足够距离以带动漂目变化至可视目数。(浮钓吃口猛的鱼除外。)

2,长子线是短子线的1.2至1.57倍。随着钩距加大,适口性越好。并保持了足够的线组灵敏度。但是吸饵后鱼仍然能感觉到部分子线的存在。水阻是子线受力使鱼感知的重要因素。

3,长子线是短子线的1.57倍。长子线在水底弯曲成无内力的四分之一圆弧。在鱼吸饵初期具备最好的适口性。吸饵后期由于水阻,鱼仍然可以感知子线的存在。

4,长子线是短子线的2倍。长子线在水下呈现最速曲线特征,是一种适口性相当好,水阻对子线影响最小的子线状态。虽然是一种很顿的钓组状态,却最有利于大鱼吃死钩。

5,让长子线在水底具备特征曲线的条件是,漂钩饵按照钓目公式搭配使线组具备B或者B后状态。

钓鱼子线的长与短以及优缺点分析


总有人问子线长好还是短好,甚至更具体地问子线到底拴多长好。这些朋友应该说多是些初学者,对钓组理解得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子线的长与短到底有什么样的说道呢?

钓鱼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子线越短,浮标反应越迅速、动作幅度越大,但空竿率较高;子线越长,浮标反映的动作越小,但空竿率也相应减少。有人说前者灵敏,后者迟钝。当然,这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是什么,从而利用它应对不同的鱼情。

首先,有一个现象必须搞清楚当我们抛竿后,首先是铅坠入水,而后铅坠带动整个钓组入水,当浮标的上浮力平衡了铅坠的下拉力、使二者平衡后,主线垂直于水底拉直我称之为第一降速。这时的钩饵失去了铅坠的下拉力,演变成自由落体,它的下降速度受鱼饵比重、饵团大小影响很大,下降速度远低于铅坠带动线组时的降速,我称之为第二降速。

至此,我们先做个小结:第一降速和第二降速不同,第二降速远低于第一降速。第二降速取决于水的阻力和鱼钩、鱼饵的重量、大小,那么子线越长,钩饵到达水底钓层的时间就相对越长;子线越短,钩饵到达水底钓层的时间相对越短。

掌握这个规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以下本质:

1.当钓组处于第一降速阶段,鱼是追逐钩饵抢食,但很难将饵吞到嘴里,因为饵团没有完全膨胀、脱落;当第二降速开始时,鱼饵有充分的时间吸水膨胀、脱落,残留在鱼钩上的饵很容易被鱼吃进嘴里。

2.当钓组处于第二降速阶段,短子线下降时间较短,鱼没有充分时间吃饵,所以反应为抢口,其结果是浮标有漂亮的信号,但提竿中鱼率低。长子线相对短子线下降的时间长,鱼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吃饵;由于长子线弯曲程度比短子线大,鱼吃饵时,浮标反映出的信号不如短子线的信号漂亮,但中鱼率要高。

3.当第一降速结束、第二降速开始时,鱼饵已经吸足水,开始膨胀、脱落(搓饵比较明显),短子线水底雾化区范围要比长子线雾化范围小,所以有长子线诱鱼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短子线的优点是:到达钓层快,灵敏度高,弯曲程度小,有效避开了上层鱼捣乱;缺点是其抗拉力相对长子线要小,而且反映到浮标上的虚假信号多。

长子线的优点是:增加了鱼饵的摆幅,摆动的时间相对较长,诱鱼效果优于短子线,中鱼率也较高;缺点是子线弯曲程度大,鱼吃口不明显。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短子线更适合于钓密度大、警惕性低、对钓组灵敏度要求较高的鱼情,例如:速钓、鱼小、钓半水、信号弱、水肥(能见度低)、走水、饵料较轻的鱼情。长子线则常用于鱼大、鱼口慢(鱼少)、鱼滑、搓饵钓底、鱼饵比重大的情况。

现在你该知道:子线的长短是根据鱼情来决定的。那么,多长的子线合适?我认为只要有信号,中鱼率达到80%,就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子线长度。当然,这些都要在实钓中不断地调整、修正,直至确定。

悬坠钓的子线长短调整及如何搭配长短子线


不管是在平常的休闲垂钓中,还是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子线长短的搭配对垂钓的影响非常大,当水情和鱼情出现变化时,也要及时的调整子线的长短,才能保证渔获量不会受到影响,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在垂钓中体现的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根据水情和鱼情来搭配子线呢。

一、子线长度的意义

1、手竿悬坠钓的主线是从竿尖到铅皮座以及和连接环连接的这段钓线,而子线是铅皮座下方和八字环以及钓钩连接的线,正常情况下子线要比主线细一些,当断线跑鱼或者挂底时不会影响到主线,而子线的长度是进行单钩、双钩钓的时候,连接环到每个钩底的距离。

2、子线长短的优缺点,子线的长短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一般子线的长短范围在10-50厘米之间,而10-20厘米称之为短子线,21-50厘米称之为长子线。

3、长子线的优点就是钩饵入水后摆动的幅度比较大,增加钩饵的动态效果进而诱惑鱼儿吃钩,并且钩饵离铅坠的距离比较远,有很好的隐蔽性,还具备一定的弹性和拉力。

4、长子线的缺点就是信号传递速度慢,影响钓组的灵敏度导致提竿不及时频繁空杆,另外扬竿角度和力度不当时还容易缠线,最好使用合适长短容易操控的钓竿,增加控杆的水平。

5、短子线的优点,信号传递速度快清晰准确,命中率高,钩饵到底的速度快,能够减少被杂鱼截食的几率。

6、短子线的缺点,隐蔽性较差会影响鱼儿进食,另外鱼儿吃钩时容易挂蹭到铅坠,会加多杂乱信号的产生。

二、如何搭配长短子线

悬坠钓的时候要根据水情和鱼情以及水温等方面来决定子线长短的配置,进而提高上鱼率和上与速度。

1、水情,在较深的水域垂钓时,为了增加隐蔽性和钩饵摆动的幅度可以使用长子线,为大鱼增好的进食环境,在较浅的水域垂钓时,为了增加钓组的灵敏度以及浮漂的信号的准确性,需要使用短子线,并且能够减少缠绕的几率。

2、鱼儿个体大小,如果鱼儿个体较小的话,吃钩力度弱,使用短子线能够灵敏的捕捉小鱼吃钩信号,大鱼的吸钩力度大,警惕性也高,长子线能够减弱大鱼的警觉心里并且诱鱼效果好,也要根据鱼儿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钓钩。

3、吃口方面,垂钓生口鱼或者吃口比较猛的鱼儿可使用长子线,钩饵在摆动中对鱼儿的诱惑力很大,虽然信号传递慢,但是这种鱼口动作较大不会有太多影响,而钓轻口鱼不仅要使用短子线,也要使用细线小钩小漂,让动作信号反应更真实,钓猾口鱼则不追求灵敏度,需要使用20厘米以上的长子线主抓死口。

4、密度大小,当鱼群密度大的时候,经常挂蹭到子线出现假信号,此时可使用长子线过滤假信号,而密度小的时候需要使用短子线,提高灵敏度。

5、泳层,当鱼群密度大改变泳层的时候,可以采用浮钓搭配10-15厘米的短子线,让鱼口动作更清晰迅速,提高垂钓速度。

6、水温影响,在从深秋到早春这段时间,水温非常低,鱼儿活动量减少吃口动作弱,此时可以使用小钩细线和小硬尾浮漂以及短子线来增加钓组的灵敏度,如果此时使用长子线的话就会导致信号微弱影响上鱼,在暮春之后到秋季这段高温天气,鱼儿活性强力度大,可使用长子线垂钓。

三、悬坠双钩钓的子线长短调整

1、子线长短没有具体的标准,是根据自身使用习惯以及垂钓情况来决定的,在休闲钓中一般使用15-18厘米长的子线,钓大鱼的话钩距为双钩,钓小鱼的话钩距为一钩半,因为休闲钓的鱼儿一般都在150克到400克之间。

2、垂钓时子线的长短可根据鱼体宽度来适当调整,最好保持为鱼儿能够在一拖一触双子线的缝隙处游过即可,如果鱼儿小的话可使用10-13厘米偏短的子线,鱼儿大的话可使用30-35厘米长的子线。

3、春钓鲫鱼,可使用20-25厘米的子线,使用较长的子线能够加大钩饵摆动的幅度,到位后角度比较自然容易被鱼儿吸取。

4、夏初钓鲫鱼时,可使用15-20厘米的子线,浮漂调钓做好就可以了,可使用搓饵或者拉饵钓底。

5、拉饵钓鲫鱼的时候,可使用10-12厘米的子线,此时鱼群密度高,使用拉饵钓浮追求速度,悬坠跑铅钓的话可使用5-8厘米的子线,短子线的信号传递快,灵敏度高,钓滑口鲫鱼的话可使用18-20厘米的长子线。

垂钓的各个环节都很讲究细致巧妙的搭配,每个环节能够自然流畅的衔接,那么垂钓起来会更加的顺畅,钓获量自然就多了。

台钓双钩子线钩距多少合适


钓鱼时用得最多的是双钩,但如何确定钩距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多大的钩距最适合钓鱼呢?双钩的钩距是直接影响中鱼,有钓友钩距一成不变,在栓子线时用统一规格,对此谈个人意见;

1、春冬天主钓鲫鱼,钩小线细,这时双钩距离一钩半至二钩为宜。

2、夏季钓草,青,鳊,鲤鱼时钩线较粗,饵也挂大了,如钩距不变两饵相近,尤用蚯蚓会交织在一起,下水分不开,此时钩距应变二钩半至三钩;浮钩鳙鲢鱼,线钩更大,这种鱼口也大,钩距应变为5--7公分适宜。

3、秋季是钓大体鱼的黄金期,此时鱼的力量也最大,钓友用钩线都是最粗时期,钩距要针对钓的对象鱼合理调整。可参考上述参数灵话运用。

台钓子线固定钩距的打结方法


台钓子线固定钩距的打结方法图解,先将子线对折,定好上钩与下钩的距离,将对折点打一个松动的线结,不要拉紧。如下图所示:

将两根大头针,一根剪去针帽,插入泡沫板,将单线扣扣入有帽的大头针,将双线扣扣入无头的大头针

在捏紧子线的同时(捏紧是为了防止双钩距离滑动,影响结果距离),慢慢拉紧线结。

最后的子线双钩的结头如图所示。

子线钩距大小是否影响野钓上鱼?解析野钓自制子线的钩距


钓鱼是非常好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尤其是野钓,很多钓友都喜欢野钓,野钓有很多的魅力。经常野钓的老钓友,其实钓鱼主要看重过程,并不在乎钓获多少,大多数老钓友不怎么喜欢吃鱼,但热衷于野钓的过程,经常起早贪黑,顶着烈日去钓鱼。

喜欢野钓的老钓友,主要热衷钓鱼的过程,不少钓友喜欢自制钓具和饵料等,随着台钓的普及,子线成为了野钓消耗最快的钓具之一。自制子线需要鱼钩和鱼线材料,对钓鱼人的钓技也有一定要求,绑钩就是最必要的技巧,而很多新手钓友往往会忽略钩距,到底野钓的钩距要多大,有什么样的讲究呢?

对于野钓的子线的钩距,很多钓友没有什么概念,大多都不知道子线钩距对于钓鱼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这也跟野钓的鱼情有关系,野钓针对的是水广鱼稀的自然水域,鱼口通常不会太好,野钓时钩距对于鱼获的影响也比较小,而当你到鱼情好的自然水域野钓,子线的钩距能影响你的中鱼和中双尾的概率,尤其野钓小鲫鱼时,子线适合的钩距直接影响钓获双尾的概率,从而影响野钓的鱼获。

野钓根据水域的鱼情不同,很多钓友会选择钓小鱼或者守钓大鱼,当然也可能作钓鲢鳙这类特殊鱼种,那么选择制作子线钩距也要因钓而定。野钓最多的是钓鲫鱼这类小个体鱼,由于鲫鱼的个体小,通常选择的细线小钩作钓,为了提供钓组的灵敏度,通常自制的子线较短,大致在8CM到25CM不等,钩距主要根据鱼钩大小,控制在2到3个鱼钩大小的钩距。

野钓的鱼情复杂,并非想塘钓一样,知道坑塘的鱼个体的大小,根据鱼大小来自制子线钩距大小,从而来提高中获双尾的概率,野钓主要根据子线钩距和调钓的灵敏度,观察漂相控制抬竿的时机,从而提高中双尾的概率,这样能提高野钓的收获!

钓友们在大型的湖库野钓,通常会把鲢鳙作为目标鱼,鲢鳙的特殊进食习性,靠鱼鳃过滤觅食,子线的钩距也有所不同,野钓鲢鳙最常见的钓法是上钩挂饵,下钩空钩作钓,这类钓法最主要控制钩距和钓饵的雾化快慢。野钓鲢鳙的子线钩距,很多钓友都会适当加大,我自己野钓通常会控制5CM左右,主要是野钓鲢鳙的鱼情慢,饵料雾化也不会太快,因此我个人会控制较小钩距,提高鲢鳙的钓获率。

野钓自制子线的钩距,主要是根据野钓的目标鱼和水深有关系,对于子线的长短和钩距,野钓钓友们要不断实践,毕竟不同的水域鱼情不同,重要的在野钓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制作出最适合的子线,最好合适的钩距。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希望能帮到更多钓友。

钓鱼不跑鱼的钩线搭配技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都知道影响作钓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钩线装备。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渔获,就要在选用好钩线的同时,更加清楚钩线之间的关系,才能更灵活地使用和搭配钩线,钓鱼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一、子线状态如何体现浮漂灵钝

浮漂的灵和钝由子线状态来体现,子线在水中的状态一共有四种,一是双钩悬浮;二是上钩悬浮,下钩轻触底;三是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四是双钩都躺底。通常说子线传导漂讯越快,即越灵,是由于此时的子线状态处于双钩都紧绷,因此鱼儿一旦咬钩,便可立即体现在浮漂漂讯之上。相反,子线状态越松弛,传导信号的速度便越慢,即越钝。一般而言,在子线状态处于双钩躺底时,状态最松弛,视为最钝;而双钩悬浮时,子线状态最紧绷,视为最灵。在一般钓底时,选择使子线处于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这样的状态,是较为灵敏,也较为理想的选择。

二、子线的长短对于作钓有何影响

一般而言,子线较长,下摆幅度则较缓慢,隐蔽性较好,能降低鱼吃食的警惕性;而子线较短,则传递信号相对更灵敏。黑坑作钓个体在二三斤左右、吸食动作较大的猾口鲤鱼,为使浮漂在体现漂讯的同时,又能减少对鱼的惊扰,因此选择50cm的子线长度作钓相对合适。子线的长度,可根据鱼体大小来做出相应的选择,比如作钓个体偏小的鲫鱼,子线长度宜选择在2536cm之间,而作钓个体较大的鲤鱼,常用的子线长度则在5080cm之间。

三、钩距大小应当如何调整

钩距大小与子线的长短相关,钓底时,若钩距过大,则下钩易处于松弛状态,不利于子线传导鱼吃食的信号;若钩距减小,则下钩处于较为紧绷的状态,传导信号相对灵敏。一般而言,子线越长,钩距可相应加大,子线越短,则钩距应相对缩小。如40cm的子线,钩距可定在1.52cm之间,而80cm的子线,则钩距定在22.5cm之间较为合适。

钓无定律,在实际作钓当中,钩线关系的运用仍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鱼情水情、所钓环境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同时结合自己的钓法喜好,适时做出调整,合理搭配选用方能收获到满意的渔获。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钓鱼子线的长短与钩距搭配问题》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