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中有鱼却不咬钩,有这七个原因和应对思路

2020-05-22

有钓友问窝里明明看到有鱼在转悠,但就是不吃钩,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垂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了,原因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下面密探就来分析总结最主要的七个原因,并且抛砖迎玉,给出一些应对的思路。

一、气压低

在没有刮风的情况下,有鱼不咬钩多数是因气压低所致。气压低导致水中含氧量低,从而导致鱼吸食无力,浮漂动作轻小,有鱼不咬钩。使用软竿、细线、小钩和小型号浮漂,主抓小动作,中鱼率就会提高不少。

另外还可加快抛竿频率,钩饵到位后稍等几秒钟就可提竿换饵,利用源源不断的饵料味道来刺激鱼的嗅觉系统,由钓深水改钓浅水、钓离底,主抓每个微小的浮漂信息,就会有不错的收获。

二、浮漂信号问题

在垂钓中应根据鱼情变化来调整所用浮漂的大小,以变应变才能抓住有效鱼口。鱼口变得轻微,有动作不中鱼,就是浮漂用大了,更换一支小号浮漂后,鱼口就会真实起来。所钓水域的鱼本来就小,如50克以下的小鲫鱼,如果使用的浮漂型号过大,小鱼咬钩时的真实动作表现不出来,换上小号浮漂,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在低气压的天气也不能使用大号浮漂,如果使用的浮漂型号过大,鱼咬钩了也很难及时反馈。

三、鱼的泳层问题

由于气压低,导致水底含氧量不足,鱼层上移,出现这些情况,就不能守着水底不放,钓离底、半水或浅水处,则会有比较好的收获。现在的商品饵料雾化能力都很强,饵料的雾化作用导致鱼层发生变化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在池钓中更为突出,往往出现底钓突然钓不到鱼的情况。此时就要下移浮漂,追鱼而钓。

四、考虑是否水底淤泥过厚

从浮漂动作上看,窝子里明显有鱼在活动,就是不上鱼,要考虑是否水底淤泥过厚,鱼嗅到味而发现不了钓饵,或吃不到钓饵,从而导致鱼不咬钩,此种情况在使用传统沉底钓法中更加容易出现。

传统钓法可换悬坠钓法,悬坠钓法应减轻浮漂的配坠比重,把饵调到淤泥之上或钓离底,把比重大的饵料改用比重较轻的饵料,保证饵料不会沉入淤泥中,鱼就会咬钩。如水底杂物过多,则把钓层设在乱杂物之上,鱼就会立马咬钩。

五、饵料状态问题

在垂钓中,饵料状态对鱼口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钓精养池的鱼,既要追求好的雾化效果,又要讲究所配制饵料的持钩能力。雾化太快,持钩性就差,易引起鱼层上移,再就是鱼只能吃雾化下来的饵料而吃不到钩上的饵,闻得到香味而吃不到饵。雾化过慢或不雾化,饵料就成了一块面疙瘩,适口性就差,鱼只吃诱饵而不吃钓饵,影响获鱼量。

在野钓中,尤其是在大中型水域钓鱼,一般不需要雾化好的饵料。如果是钓鲫鱼,假定水深3米的话,黄豆粒大小的饵团在两三分钟之内溶化完为佳。如果是钓鲤鱼,其雾化状态就要保证在5分钟以上,才会有好的效果。在野钓中,饵料要软,软饵的适口性好,要才会咬钩。

六、饵料味型问题

在钓鱼上,历来就主张春腥、夏淡、秋香、冬甜和肥水清香、瘦水腥香的饵料味型配置原则,但这只是一般原则。世上没有万能的饵料,根据垂钓当时的鱼口喜好来配制对口的饵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七、饵料对口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一方鱼吃一方饵,应把鱼口喜好和吃食习惯考虑进去,尤其是在养鱼池和一些池塘,大多是喂一种饵料,鱼长时间吃某一种饵料,就会养成偏口问题,所以最好的钓鱼饵料,是要投鱼所好,这样就没有钓不上的鱼。野钓中要就地取材,岸边有什么饵就用什么饵料钓鱼,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岸边成熟的桑葚、青虫、蚂蚱等自然饵料,都是很不错的钓饵。

延伸阅读

鱼不咬钩的原因详细分析


鱼不咬钩,打窝一两个小时浮标仍是没有动作。鱼不咬钩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确定是窝里有无鱼,还是有鱼不咬钩,需要认真分析和查找,只要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般应从钓点、用饵、钓组等几个方面查找: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一:钓窝点之外。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有不少钓友喜欢采取打大窝打重窝的方法来诱鱼。殊不知,诱饵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大量的诱饵可以诱来很多鱼,但是鱼多了咬钩频率便会下降,众多的鱼集中在一起,时常会蹭线蹭钩影响鱼讯的识别,加上鱼与鱼之间的争饵会频频出现假信号,使空竿频率上升,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时,你不妨将钩饵抛至窝点之外,以便施钓窝点之外的鱼,如用提竿的方法使钩饵悬浮在离底的位置,或是不停地拖带,加强钩饵的诱惑力,就可以改善上鱼不佳的情况。钓点选得是否合适也是鱼是否咬钩的前提。如果钓位选择不当,水下有隐蔽的暗草,既使窝里有再多的鱼,鱼也没办法咬钩。对于陌生的钓场,垂钓前,不要急于下钩,一定要先转一转,看一看,或是跟其它的人打听一下水情,用钩试出水深水浅,通过轻拉回拖,观察判断水底有无坑沟坎和暗草。如果发现有不利于钓鱼的地方,便要立刻更换钓位。这样可以避免饵落在水草中,造成鱼不咬钩的错觉。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二: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9-11时,伴随着日照的加剧,温度上升使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有趋温习性的鱼就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实际底浮的高度,将钩饵稳定在鱼的视线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通过逗口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只局限在温度上,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离底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针对不同的鱼情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诱其咬钩。如果,浮标在水中既没有蹭线也没有蹭标的,而且水面上连鱼星也没有,那你就不妨继续诱鱼,再向窝点里抛投一些鱼饵,再耐心地等待一些时间。直到窝里出现鱼星,便能够证明鱼在窝中。窝点里有鱼星,浮标便会出现轻微的晃动,主线也会有微微的晃,此时证明窝点里有鱼。但是,鱼就是不咬钩,就把你带去的饵料逐一做个试验,看哪一种上鱼。只要有一条鱼咬钩,就说明该种饵食是对路的。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三:换饵改钓组钓饵。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可能不适应鱼的口味,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换钓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口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作用,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想法是错误的。在确定可钓的对象鱼中有不少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这类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尽可能将钓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钓线还有一定的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的,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面食饵垂钓的七个辩证运用


在我国的众多钓鱼饵料里,面食饵在淡水垂钓中占有重要位置。面饵有很多的优点,可调味调色,可大可小,能软能硬等等。使用面饵也有很大技巧性,应用得不好,就不能发挥其优势。笔者认为,面饵垂钓要注意掌握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关系,辩证运用。

一、明和暗

明和暗是对面饵的颜色而言,如白面制饵醒目洁白,玉米面、豆面制饵金黄悦目,麸皮等混合饵色泽灰暗。吃面饵的鱼类多数是以看和嗅来觅食,因此,饵的颜色选择至关重要。常见垂钓水域,白、黄、红三色在水中反差大,易被鱼发现,但在一些江河中底部沙石颜色各异,白、黄、红饵反差可能不明显,就要选择与沙石色影反差大的面饵。还有一些鱼塘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形成鱼类对此种饲料颜色的条件反射。在此垂钓就要使用色素调制与饲料颜色一致的面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浓和淡

浓和淡是对面饵的气味而言。底栖鱼类大多嗅觉灵敏,如鲤、鲫、蝙鱼喜欢酒曲、香精、炒豆等气味,草鱼喜欢草汁、水果昧,它们对气味在水中溶解度有个最佳适应值,超过了限度又会把鱼吓跑。饵的味太淡,扩散范围小,诱鱼效果不好:太浓,饵产生异味,鱼会警觉,不敢或不喜欢靠近、吞食。垂钓时,饵要按所钓鱼种类添加适量曲酒、果味、香精、植物香料等具有挥发

气味的诱鱼物质。炒豆等天然味饵,则不必考虑浓、淡。水肥、水浊、水深、夜钓、鱼稀咬钩间隔时间长,应适当加浓钓饵的气味。经常有人垂钓的池塘,由于鱼被钓得很惊,有时使用淡饵或天然气味的饵效果更好,这可能是鱼减少了恐惧感的原因。

三、香和馊

我们人类有人喜食甜,有人爱食酸,有人好吃肉,有人愿喝酒。凡是自己喜欢的食物都会说香。鱼也是这样,鲤、鲫认为甜、腥的食物香,草鱼认为带微酸、果味的食物香。在不同水域、水质、气候条件下,它们又有不同口味。有些人工喂养的池塘,鱼形成自己独有的嗜好。因此, 垂钓中,钓饵的制作要根据所钓鱼种、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因时、因地、因鱼而定,投鱼所好。

四、粘和散

粘,即面饵的聚合度,聚合度小到一定程度,就是散了。钩饵粘合度大,不易溶化,上钩时粘手,但耐冲泡、小鱼啄食:粘合度小,饵松散,易溶化,长时间一处垂钓可形成鱼窝子,小鱼啄食后,易造成空钩。垂钓时,鱼头厚、咬钩勤,适合用散饵,这样会不断聚鱼:鱼头稀,咬钩间隔时间长、小杂鱼多,用粘饵。水深、流动用粘饵:水浅、静用散饵。粘和散也可在垂钓中调整,可先散后粘,形成鱼窝后,再用粘饵钓大鱼:也可将粘、散结合起来,里粘外散或双钩一粘一散,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五、大和小

鱼的大小与嘴的大小成正比,大鱼嘴大,小鱼嘴小,这是常识。自然大鱼能吃进大饵,更能吃进小饵:而小鱼只能是吃进小饵、啄食大饵了。饵的大小要根据钓场的实际情况在垂钓中调整。小鱼多,大鱼稀的水域,如选择钓小鱼为主,就应该用比小鱼嘴略小的饵,这样不误小鱼,运气好偶尔也能钓到大鱼。大鱼多,就要以钓大鱼为主,用小鱼吃不进的大饵。饵大目标大,易被大鱼发现。当小鱼频繁咬钩时,可先用小饵垂钓,并逐渐增大钓饵,尽量钓大一些的鱼。当小鱼突然都不咬钩了,这很可能是大鱼进窝的信号,要立即将饵换大些,钓大鱼。

六、硬和软

面饵硬,耐小杂鱼啄食,出钩难:饵软不耐啄食,出钩易。大鱼吞饵时力量大,适合用硬饵,小鱼力量小,用软饵。水温高,鱼活跃,用硬饵:水温低,用软饵。有些水域有大鱼,小杂鱼也多,如以钓大鱼为目标,必须用较硬的饵,反之则用软饵。钓鲫、蝙鱼用软饵:钓草、鲤鱼宜用较硬的饵。台钓使用的稀糊饵,实质上也是一种软饵,它是在鲫鱼密度大的水域钓鲫专用饵。饵的软硬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手里攥久的面饵感觉较软,投入水中由于温度下降则要变硬,在水温低时垂钓更要注意这一变化。用硬饵垂钓还要尽量使用较细的钩条,增加抖腕收竿的力度,以抵消出钩阻力。

七、胞和露

用面饵垂钓钩尖是隐蔽好还是露在外边好曾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实践证明,面饵垂钓钩尖切不可外露,这已是定论,无须再议。这里所说的隐露,是指钩尖在饵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如果钩尖上部面饵较厚,则认为是钩尖隐:如果较薄,则认为是露。隐钩耐冲泡、小鱼啄食,长时间垂钓,钩尖不会露出来,增加了待鱼咬钩时间。露钩出钩阻力小,鱼唇钩得宽、牢。如何决定隐与露要根据垂钓情况。鱼稀咬钩间隔时间长用隐钩,鱼密咬钩猛用露钩:小杂鱼多、饵散、饵软用隐钩,小杂鱼少、饵硬、饵粘用露钩。

面食饵以上七个方面的关系没有严格科学的界定,都是相对而言。实际垂钓中要根据所钓鱼的种类、大小、密疏和水质、水温、水深、水流、生存环境、喂养条件等因素及钓具情况去选择,恰到好处。总的原则是让鱼看得见、闻得着、吃得香、吞得下、钩得牢、抗干扰、出钩易、钓大鱼、少跑鱼、多钓鱼,以充分享受垂钓乐趣。每次垂钓后,要认真总结,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垂钓技艺。以上是用面饵垂钓的体会,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