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钓鲫鱼如何制胜?先从了解溶氧量入手……

2020-05-15

夏季天气多变,气压经常起伏不定,特别是气压较低的天气,常会出现空气湿度加大,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减少的情况,这时,鲫鱼会因缺氧而感觉憋闷,从而引起食欲不振而趋氧上浮。

如果是轻微的缺氧而引起鲫鱼离底觅食,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钓取它们,如果水体严重缺氧,鲫鱼会停食甚至浮到水面吸氧,此时,任你用再好的饵料它也不开尊口。此时,顺畅的呼吸已经是鲫鱼生存的首要需求,水体含氧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上钩率的高低。

夏季鱼虽难钓,但并不是不能钓,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夏钓鲫鱼就不是梦。本文要讲的就是夏季遇闷热天气钓鲫鱼可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弃底钓浮

既然天气闷热、气压低会造成水体缺氧,鲫鱼会趋氧离底变泳层,那么我们再钓底就是自讨苦吃了。这时,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弃底钓浮,开始钓一标深,观察鱼的离底程度和吃口状态,如果没有吃口,再逐步上调浮标,一标一标地往下找鱼层,直至有鱼吃口。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水体轻微缺氧而引起鲫鱼变层的情况,此时的鲫鱼仍有一定的食欲,只是不再在底部吃食,仍有一定的上钩率。

盛夏时节,水体含氧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上钩率的高低

二、弃深钓浅

我们知道,水体的含氧量与水体的深浅有直接的关系,水越浅,含氧量越高。既然知道了这一点,再出现水体缺氧影响鲫鱼食欲的情况时,我们就应该弃深水而钓浅水。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中午温度很高,我多找相对较浅的水体下竿,效果明显高于深水区。

不过,钓友们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水较清的情况下,竿影、人影不能映入水中,否则会惊鱼;第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能钓太浅,否则鲫鱼不会进窝。钓者应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况多进行试探性尝试。

三、弃死(静水)钓活(流水)

水中的含氧量部分缘于水的流动,流动的水体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了氧气置换量,因此活水水域的溶氧量一般会高于静水水域。同样,低气压闷热天气,活水里的鱼缺氧状态要比静水轻。

某年夏天的早晨,我与单位另外两位钓友一道,来到一个排灌站大沟边,晨雾中感觉空气有点发闷,却听见水面的杂草边,鲫鱼的咂嘴声此起彼伏,通过声音判断,鱼的个体都不小。我们马上各就各位,排兵布阵,三把长枪直指对岸。

两小时不到,我的鱼护里已经有2斤多的鲫鱼被擒。这时,小陈拎着鱼竿和鱼护过来了,他只钓了几条鲫鱼,看到我的收获后很是意外。不久,另一位钓友小谢也过来了,他的成绩也不理想,大家有点疑惑诱饵、钓饵都是一样的,钓技水平也相当,鱼获怎么差得这样悬殊?他俩不甘心,于是赶往离此不远的另一个钓场,据说那儿的鱼密度很大。

为了不把我一个人扔在这荒郊野外,他们像绑架一样,拿着我的渔具,硬把我往沟上推。我只得顺着一条地沟艰难地爬到了沟顶。这时我才发现,这是一个鱼苗场的小排水沟,潺潺细流淌进我窝子边不远的水边,当时由于忙于打窝子没有发现。

天气闷热、气压低会造成水体缺氧,鲫鱼会趋氧离底变泳层,有效的应对办法之一是弃底钓浮

太阳在尽情地施展着它的威力,尽管我们都戴着草帽,但仍无时不被空气中的湿闷所笼罩。我们赶到了目的地,只见近30米宽的大沟两岸,人头攒动钓竿林立,可是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一个上鱼的。我将鱼护先放入水中,再寻找没人的钓位。

走了很远,我被一道水沟挡住去路,水沟里的水很浑,只有不到1尺深。我趟过小沟,在离水源有1米远的近岸水草边打了窝子后,才回去提鱼护和背包。当我再回到窝子边时,我已经能明显看出窝子里有鲫鱼泡,下钩只有几分钟,一条2两重的鲫鱼就被我请上了岸。就这样,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我钓了8条鲫鱼,近旁的钓友看到后都很意外。

补窝子之后,我把小陈和小谢叫来,在我的附近也打了窝子。在我上鱼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同样一条鱼都没钓到。看到我的钓况后,他们又来了信心。只有三五分钟的工夫,他们的窝子里也开始上鱼了,其他人则都抱着竿子发愣。就在我们还沉浸在提鱼的喜悦中时,我开始察觉鱼头开始变稀,窝子里鱼泡渐少,身边的沟里水流也断了,只不过10分钟左右,我们也开始抱着竿子发愣了。

烈日下的水面像一面镜子,空气似乎已蒸腾成热浪,鱼情再没好转。我放下竿子点了一支烟,爬上坡顶的树下想凉快一会儿,这才看到上面是一片近百亩的水稻田,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正用铁锹挖土堵住刚才有水流的地方。经了解,刚才的水流是稻地里漏出的水,他们正指望着抽来的水插播秧苗。回到大沟的水边,我与他们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最终只得识时务地收竿打道回府了

很多年过去了,那次夏钓的经历给我很大启发。为什么在同一天同一片水域里,我的成绩总比他们好?并不是我的钓技水平高超,而是歪打正着,碰到了两处水体含氧量高的地方,流水给鲫鱼带来了氧气,也调节了水温,使鱼有了顺畅的呼吸,满足了它们的第一需求,才使它们有了觅食的欲望。

水中的含氧量部分缘于水的流动,流动的水体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了氧气置换量

四、弃上(风)钓下(风)

盛夏时节,趋氧性已是鱼类生存的首要需求。如果遇到闷热的天气,水体出现缺氧情况,就会影响鲫鱼的顺畅呼吸。而风吹动水面,既能调节水体表层温度,又能扩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促进水体的表层与下层产生对流,使水体的溶氧量得到提高,促使鱼类增加食欲。此外,风力又能将天然饵料聚集于下风口,有利于鱼类集中觅食。

闷热的天气风力一般很小,但即使这样,下风处仍比上风处风力要大,水体产生的上下对流程度要高于上风处,水体的溶氧量同样比上风处高,鲫鱼就会停留于下风口。所以,在低压缺氧的天气垂钓,钓者要弃上风处找下风处迎风钓,就我几十年夏季钓鲫的体会,钓下风处的效果总是好于上风处。

盛夏时节,趋氧性已是鱼类生存的首要需求,钓下风处效果总是好于上风处

五、弃明水钓草窝

野钓自然水域经常能遇到有水草的水域,在低气压湿热天气如果有一大片的水草区,我建议你将其作为首选钓点。我们知道,水草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会向水体释放氧气,使水体的含氧量高于明水区,另外,水草可以阻隔部分热量及太阳的强光辐射,使水草下的温度及光线低于明水区,迎合了鲫鱼避光的习性。以上这几个方面对于鲫鱼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时候,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甚至能发现鲫鱼在草下活动的痕迹,如冒泡、触动水草或咂嘴的声音。

当有鲫鱼在水草丛中活动时,钓者宜用长竿短线的传统钓法在草区的边缘或缝隙中钓浮,最好用既细又红的活蚯蚓作饵;至于钓多深的泳层,要结合当天的气温、缺氧程度、环境是否安静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当有鲫鱼在水草丛中活动时,钓者宜用长竿短线的传统钓法在草区的边缘或缝隙中钓浮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说钓草区要比钓明水效果好,但钓者不能钓过于稠密的水草区。水草如果过密,不仅阻碍水体与空气的接触,又不利于水体散热。所以,钓者要选择较稀疏的草区下钩。

六、弃肥(水)钓瘦(水)

常钓鱼的人都知道,肥水的鱼难钓。这是因为肥水里天然饵料丰富,使鲫鱼饱食无忧,再就是因为肥水里浮游生物、水生动物及藻类较多,它们的生存要消耗大量的氧分,加之高温促使水底有毒有害气体的生成和释放,也会中和掉很多氧气,致使肥水中的溶氧量大量减少,从而影响鲫鱼的呼吸及食欲,致其离底活动,从而影响上钩率。

相反,在新塘或瘦水中,浮游生物及水生动物少,鱼儿食源较匮乏,水下的腐烂物质少,在同等气压的情况下,瘦水里的含氧量要略高于肥水,鲫鱼的饥饿程度也高于肥水。因此,在可选择的情况下,钓者应弃肥水而钓瘦水,增加上钩率。尽管瘦水中的鲫鱼密度可能没有肥水中的大,但鱼少总比不吃钩强。

虽说钓草区要比钓明水效果好,但钓者不能钓过于稠密的水草区

综上所述,夏钓鲫鱼,不论是选钓层、选钓点,还是选水质,都要围绕着溶氧量这个决定夏钓成败的重要因素来进行,钓友们要提起重视。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水体溶氧量与秋钓杆塘的关系


由于家乡地理位置所限,野钓资源很是匮乏。曾经出鱼非常好的文裕河水库近年来人为的破坏,鱼类资源几近枯竭。而山西山体众多,家乡根本没有野河湖泊。所以杆塘成了钓鱼人的几乎唯一途径。就自己垂钓竿塘的粗浅认知,关于秋季水体溶氧量对杆塘的影响继续自己的看法。惯例声明,一些观点和理论不见的成立。

说是秋季,其实概述起来恐怕其他季节都可以影射到。而且对于杆塘的溶氧量,一些平时的钓鱼真理啊,定律啊,谚语啊都会有所推翻。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因为杆塘的溶氧量所决定的。因此。钓无定式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万物生长靠太阳。杆塘水体会生长一些绿藻、青苔、水草等水体植物。阳光的照射会让水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白天释放氧气,而晚上却相反,会吸取氧气,进而消耗水体氧气。所以在水中植物多的地方夏天夜钓收获不好就是这个缘故。晴朗的天气适宜垂钓也是水体有所增氧的缘故。

而适宜的有风天气,吹动水面会增进水体溶量量,而且迅速使水面散温,造成水体上凉下暖,而水体只有上凉下暖,温度高的往上走,形成水体循环,上下水温趋于一致且水底溶氧量加大,自然适宜鱼儿索食。大热天尤其午时水面温度高,高到超出鱼儿难以接受的温度,鱼儿会避入深水区,但为什么不索饵呢?

就是因为在最适宜的温度,鱼儿活动量加大,耗氧量自然也加大,又没有氧气对水体补充,死水一潭,究其原因还是水体缺氧所致。而野钓鱼儿躲避的深水区域是手竿难易够到的范围,加上鱼的进食时间段,即使是野生的,也不是24小时不停的进食。

杆塘手抛做窝是杆塘一大特有的风景画。大家每次每天你一盆来我几团,唯恐打得少了诱鱼不够,鱼获不好。殊不知这些个过剩的饵料在水底需要分解和沉淀是需要靠水体的氧气来完成的。秋季经过了春季和夏季,杆塘水底累积了大量的剩余的发酵变质腐败的窝料和饵料。水底严重缺氧发臭导致鱼儿躲避保命还来不及,那会索食?

生物的本能让它在食物和生命的选择上毫无疑问的选择了继续生命。所以,在水底缺氧的情况下,夏钓深 就不再成立。因为越深的水域越缺氧。短杆钓浅虽违背规律但结合实际确是按照规律了,反而能有所斩获。而到了秋季,慎重打窝和选择性的使用不同竿长就成了制胜的必要条件了。

为什么是慎重打窝呢?有的地方水体不缺氧,但一般杆塘面积都不会很大,且是死水,自身溶氧量的改善只有靠外部条件影响。天气啊,加水啊,增氧泵啊等等。诸位一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不打窝还能钓几条,打窝就没口。浮标如定海神针丝毫不动,或是只见小鱼闹漂,大鱼就是不到。这就是大量的窝料消耗水体氧气,因为缺氧想吃也无法下底了。

水体越浅,上下水温越发趋于接近,水体溶氧量相对又高。但浅是有个限度的。不同鱼种生活的适宜深度是不同的。太深了不好,过浅了会感觉不安全没有心思进食。所以掌握不同鱼种的适宜生存深度就又是一门知识了。短杆杆塘钓浅,其实就是专门找水底溶氧量相对高的环境来达到有所钓获的目的。

深中找浅 浅中钓深 也是有这样的含义的。而杆塘钓位的选择其实就是选择那个地方溶氧量高,最适宜鱼儿在此聚集。增氧泵附近啊,进水口啊,下风口啊等等这样的地方就是指水体含氧量相对高的地方。所以出钓杆塘,一个必须掌握的信息就是务必知道该杆塘整体地势深浅。而杆塘的水色肥瘦,也是判断水体缺氧与否的一个标准。当然也反映其他信息。

每次出钓,都需整理结合各种自然条件,做出最好的判断。选择合适的天气,占对最好的位置。把这些做好了,那你的钓技是否也能跟得上步伐呢?有人说,钓竿塘拼的是饵料。这样的说法是基于其他因素都正常和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只有把基础做好,才有资格去拼饵料

选择溶氧量高的水域钓深钓远钓大鲫鱼


鲫鱼是我们在垂钓的过程中经常见到的一种鱼类,但是在野钓的时候,体型比较大的鲫鱼却很少见到,如果要钓体型比较大的鲫鱼,不仅要选则合适的水域,而且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春秋两季的鲫鱼体型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小编建议广大垂钓爱好者尽可能的选择在这两个时间进行垂钓。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些野钓鲫鱼的常用技巧,希望能给广大垂钓爱好者一点帮助。

一、把握出钓时机

在温度还没有明显下降的时候,尤其是夏末秋初那段时间要尽可能的在早晨垂钓。这主要是由于在早上的5:00-9:00这段时间里面,温度不是很高,水中的鱼儿会感到非常饥饿,一般食欲非常旺盛,因此,在这样的时间段是进行垂钓活动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想要获得良好的钓获,就要尽可能的早起一点点,而且造成进行钓鱼活动,对身体还有一定的好处。一般在早晨5:00左右的那段时间东方已经逐渐泛白,我们就可以出发了,尽早到达钓场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钓位。在寒冷的天气,尽可能的选择在晴朗的中午进行垂钓,因为在这样的时间里面,鱼儿通常会有比较好的食欲,这样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良好的垂钓技巧,一般会有不错的渔获。

二、鱼爱风雨,溶氧丰富

1、风浪使水体增氧

一般来说风比较大的天气,水面会有一定的波浪,但是也能够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氧气能够使得鱼儿活跃度提高很多,食欲大增。通常情况下,如果水域周围的是不超过四级的风,那么对我们的垂钓活动通常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如果是超过四级的风力,就会影响我们观察漂子的状态,因此这样的情况下,小编不建议大家去野外垂钓。

2、降水使水体增氧

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降雨会使得水体变凉,还能够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在下过雨之后,一般水体会变得十分浑浊,水中的鱼儿会利用这样浑浊的水体进行遮蔽,到岸边的水草附近进行觅食,这个时候往往会比较容易钓到体型比较大的鲫鱼。

3、流动的水体溶氧高

在这样的活水里面一般水中的溶氧量会非常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鱼儿会比较活跃,而且,在活水里面会有很多鱼儿喜欢吃的食物,鱼儿一般会逆水而上进行觅食,或者直接等在有食物流经的水域。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饵料,一般都会有不错的收获。

三、适当钓深,适当钓远

体型比较小的鱼儿一般没有什么安全意识,但是大鲫鱼就会比较谨慎,它们在吃饵之前,一般会进行反复的试探,保证安全之后才会吸食。因此,体型比较大的鲫鱼一般很少在岸边活动。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钓到体型比较大的鲫鱼应该尽量的选择钓远,这样才会有大鱼上钩。

四、水质较肥,择机而钓

在水质比较肥的一些水域,水中的溶氧量一般不会很高,鱼儿一般没什么活性,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钓到大鱼是比较困难的。可是,当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变化的时候,通常就是我们钓鱼的最佳时间。如果水域周围出现了微风,水中有了一些波浪,水中的溶氧量开始增加的时候,这个时候鱼儿就会变得比王城活跃很多;或者是下过一场雨之后,也会增加水里面的溶氧,这个时候垂钓,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浅谈钓鱼与水中溶氧量与鱼的关系


鱼类的耐低氧程度要比人类强很多,尤其是在温度较低的时候。但是鱼类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也坚持不了几个小时。由此可见氧气对于鱼类的重要性。我们在钓鱼方面不仅仅要关注垂钓技巧,更要关注水中氧含量的问题。

其实水中的含氧量对于鱼类来说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鱼类和人类一样,如果周围环境氧气太少,它们就会食欲不佳,活跃程度较低。相反如果水中的含氧量较高,鱼类的精力就会比较旺盛,也才会有心思觅食。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水的固有特征对水中含氧量的影响。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搞清楚它的来源,才能对症下药。

水中氧气的来源

(1)一方面是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的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数据查证,水中一多半的氧气都来自绿色植物。

(2)另一方面是由于气压的作用。由于大气压力比水面的压力高,空气中的氧气会渗透到水中去,当水中容纳氧气的量到达极限后,才会自动向外界大气释放。

在我们在明白了水中气体的来源之后,我们就把水的固有属性与含氧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四方面来具体说说。

一、水中氧气含量与温度的关系

氧气在水中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具体来讲就是温度越高,水中氧气的含量就越低,温度越低,水中的含氧量就越高。例如:20℃的水,100升可以溶解3升的氧气,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时,100升的水里就可以溶掉5升的氧气。

水的温度越高,鱼类以及水中生物的代谢、呼吸速率都会加快,氧气的含量就比平时需求多,水中的含氧量自然而然就会减少。水中氧气少,鱼类的活跃程度就会减弱,从而来应付氧少的情况或者直接浮出水面呼吸大气中的氧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头。如果水中缺氧十分严重,鱼类就会大量死亡。大量的死鱼浮在水面上,这就是常见的鱼翻塘。

高温天气水中的含氧量本来就少,加之消耗过快,水中的氧气就会所剩无几。这就是为什么在夏季中午钓鱼难。

二、水中氧气含量与水深的关系

溶氧量与水的深浅有关系。因为氧气是由大气通过水的表层往下渗透,越往下渗透速度越慢,而且水的内部压力并不低于大气压,因此渗进深层的氧气含量极少,这就是为什么作钓时要选择1~2米的水深,因为在这个高度的水中含氧量很高,鱼类经常会在此觅食。

三、水中氧气含量与水面积的关系

水中氧气的含量与水的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含氧量越高,水的表面积越小,含氧量越低。所以鱼翻塘经常出现在池塘这样的小水面,像湖泊这样的大水面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四、水中氧气含量与水的流动性的关系

水面的波动会引起水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比如刮风时水面的波浪接触空气,起伏的波浪面积要大于平时湖泊的表面积。因此刮风时水中的含氧量就要比平时高。所以垂钓者在选取钓位时,总是会选择有波浪的水域,这就是人们说的风吹水动,水动鱼动。

另外,鱼类还喜欢逆水洄流。因为这样反向游动会让食物与氧气自动进入身体,所以经常能够在进、出水口看到钓友们正在钓鱼。

一波来自老钓友分享的水溶氧量的知识,我收下了


鱼是越来越不好钓,现在大多数钓友出钓也会比较关注水的溶氧量,影响水溶氧量无非就是两种,太阳强度和气压两方面。另外在一年四季怎么找水溶氧量较高的水域,以及时间段。

首先了解下阳光强度,其实溶氧量是水中植物呼吸产生的氧气,这才是直接影响溶氧的关键所在。天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照的强度和气温、气压的变化。阳光的强度会影响植物的放氧量,也就会影响水中溶氧量、其次气压也是影响水体氧气的溶解度。这是现在水少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泛塘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对于一些被污染水域,细菌大量滋生,吸收水中氧气,鱼类就会浮出水面呼吸。

可能有些钓友会提问说,气压多少才是最佳的钓鱼时期,其实这个没有绝对值,不能用简单的气压去断定是否好钓鱼。其实有一个简单规律,气压持续升高是比较好钓鱼的,相反持续降低就不好垂钓了。就如一天气压比一天高,就可以了解到水中的溶氧因为气压不断升高,鱼就会待在底层活动。气压在一段时间比较稳定的话也是比较好钓鱼的,鱼类在一段时间对一个区间的气压会有所适应,所以这时候出钓,收获也是比较好的。

春季好钓鱼是因为鱼经过一个冬天寒冷的气温,春天回升需要大量食物活动和繁殖,所以决定春季好不好钓鱼的就是温度。但是也有特例,今年的南方冬天一过就到夏天,所以气压成了主导因素。

夏季一般都会选择早晚垂钓,不仅天气不热,还因为早晚气压比中午要高很多,鱼类才会活跃起来,所以决定夏季好不好钓鱼的也是气压了。渔谚说的很明白:宁钓早晚,不钓中午。

秋季就是钓鱼的二次黄金时期。秋天的气压完全高了,再不感觉闷热了。鱼类也是多活动在水中下层,秋季也是果实等植物的成熟季节,水底容易堆积植物果实,所以鱼类也更愿意在水底找食物,而不会浮水。

冬季气压高且稳定。水的溶氧量剧增,但是鱼类活动也减少,这时是温度在影响鱼情,都知道冬要钓阳,就是因为太阳照射在某区域,区域的温度升高,从而促进鱼类的活动。

除此之外,寒潮来袭,高气压带导致气温骤降,水温不能马上就变,只有上层受影响,中下层的水温还是保持原来的水温,上冷下暖的水层,溶氧量增多,所以在寒潮来袭时也是鱼比较好钓的时候。

驳小崔观点:温度低溶氧就会高吗?


崔老师在小崔解读:气压水压与水深对钓鱼有什么影响?中介绍的有关于扬化肥的时候说但是深水温度低,同一水域,温度低溶氧就会高。我有不同的看法。

毋庸置疑,水温降低,确实会提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率,但是不能忽略一个问题界面。在自然水域,水中溶氧的来源是水面。空气中的氧气不停地溶入水中,水中溶解的氧气也不停的析出,回到空气中,这一切都发生在水面。在某一气象条件下,溶入和析出达到平衡时,溶氧浓度就是当前的溶解率。从水面溶入的氧气,会向水体扩散,这个过程遵循一个铁律高浓度溶解质(氧气)向低浓度扩散,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整个水体的溶氧量均匀。如果水中始终有生物在耗氧,那么水体中的溶氧量会始终低于水面。唯有如此,氧气才会经由水面(高浓度)源源不断的供给水体(低浓度)中的生物。

崔老师说到的深水温度低,同一水域,温度低溶氧就会高也有可能发生。

比如:

①:低温、高溶氧的水源不停汇入水体,由于低温水比重较大,直接补充到了水体底部,造成水底比水面溶氧量大。但是在钓鱼选点上对应这一条件的是有活水汇入的地方,带来氧气和食物,并不是水深、冷溶氧量大。因为离入水口远的地方,在扩散作用下,在水中生物的作用下,水体又会回到平衡。再远的地方就又是水面溶氧量大了。

②:在水底制造很多很多微小的氧气泡(或空气泡),这些小气泡内部气体和小气泡外部的水同样有界面,相当于在水底增加了界面,这时由于氧气在低温、高压的水中溶解率较大,所以水底的溶氧量会大于水面。气泡微小是为了增加界面的面积,使得氧气快速溶入水中。这种条件在自然水域找不到。

所以我认为同一水域,底层水不会因为低温高压而比表层水含有更多的氧。欢迎钓友批评指正(已经抱头蹲好?)

想学飞蝇钓?先从了解飞钓竿开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飞蝇钓法在现今的钓鱼人群体中被赋予了高大上的印象。是因为其技术含量的高深莫测,还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于飞钓意境的崇拜和向往?

作为一种欧美地区的传统作钓方法,飞钓在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正逐步被广大钓鱼爱好者所追捧。随着飞钓人群的不断壮大和发展,飞钓这种健康、环保、科学的钓鱼运动及其理念,正逐步成为钓鱼人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新标杆。

作为一种钓鱼的技法和手段,飞钓有着自己独特的装备和用具。笔者在此将详细地同大家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部分,以供广大爱钓鱼好者共同探讨研究。

飞钓竿在整个作钓过程中作为手臂的延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飞钓竿的发展历史。最早的飞钓竿在现在看来只能算是一根树枝,后来才逐渐有人用弹性较好的木材刨削出圆形规整的飞钓竿。

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得到了东方的竹材,这时才出现了用弹性优于木材的竹质拼接的竹制飞钓竿。广东怀集茶杆竹(厘竹)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品种,由于其纤维细密,节杆笔直均匀,是制作鱼竿等工具的优良用材。竹制飞钓竿充分发挥了此竹材的优点,利用其密实坚韧的表层部分合理刨削成多个多边体加以拼接,可以说飞钓竿的手工竹质拼接竿是人类手工业史上的一朵璀璨的奇花。

到了近代,随着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玻璃纤维材料的高韧性品质被钓竿制作者所广泛利用。而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碳纤维的高强度和轻量化成就了新一代钓竿的完美品质。飞钓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及文化沉淀,在现今的世界飞钓爱好者群体之中被发展并延续下来。竹竿、古典毛钩、复古卷线器、柔韧的玻纤竿依然是资深飞钓人的挚爱,这种热爱是人们对于工匠心的敬畏和崇拜,绝非物品价值的多少可以来衡量的。

在飞钓竿的制作初期,设计师会利用材质的本性和竿体锥度来设定一定的抛投重量范围值和抛投过程中的竿体弯曲度,以应对不同环境和不同毛钩的抛投需求。一般成品钓竿的竿体上都会标注相应的号数,这里的号数表示此竿适合抛投一定重量范围值的重量主线。

我们知道飞钓是靠重量主线来抛投毛钩拟饵的,飞钓竿根据所能够抛投的重量线的范围值分为1~12号,这里的1号只适合抛投重量很轻的重量主线,也就意味着很轻的重量主线只能抛投很小、很轻的毛钩拟饵,这种型号一般多用来作钓部分淡水溪流小型鱼类。

标注12号的竿子就非常粗壮威猛,可以抛投很重的重量主线,以这个重量范围值的重量主线来抛投大型并且较重的毛钩拟饵,一般多用于作钓海水大型鱼类。

竿子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材质和工艺决定了竿子的回弹频率,所谓的竿体弯曲,其实是重量主线在飞行过程中对竿体的负载所致。我们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物理原理,飞行重量主线的负载作用于竿体使其弯曲变形,竿体相应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即回弹)。

这个反向运动的反作用力的释放频率高低,取决于材质本身的延展性和恢复性。回弹频率的快慢在抛投过程中会严重影响抛投节奏的快慢,即回弹速度慢的竿子抛投节奏慢,停顿时间长;而回弹速度快的竿子可以用更加快速的抛投节奏来完成主线的假抛飞行。

对于如何选用一支合适的飞钓竿,笔者建议大家还是根据目标鱼种的个体大小来选择。如果你只是玩玩白鲦、马口、罗非等小体鱼类,那么1~3号的钓竿和线组就足以满足你的需求(不需要远距离抛投,毛钩拟饵和线组落水时飘逸轻巧,动静极小)。

要是你想挑战淡水鲈鱼、翘嘴鲌、小型草鱼等对象鱼,那最好选用4~6号的钓竿和线组。这样既可以满足对抗鱼的拉力,也适合做中远程抛投,并可兼顾抛投较大较重的毛钩拟饵。要是你比较热衷于海水飞钓,那么最好配备6~8号的钓竿和线组。大号数的线组相对来讲抗风性要好很多,也更适合做中远程抛投。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种比较特殊的作钓环境水库或者深水船钓,此时同样大小的鱼类的拉力要远远大于浅水或者人工池塘。在这种环境中作钓,选择钓竿时最好比平时常用的竿号大1~2号,这样才比较保险,可以避免断竿或抛投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接下来,咱们再来聊聊飞钓竿长度的选择方法。飞钓竿的长短是根据作钓环境而确定的,一般多数为6英尺6英尺~10英尺(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0.3048米)。

在植被茂密的溪流或者抛投空间狭小的环境中作钓,我们就需要一支较短的飞钓竿,这样更适合在这类环境中灵活抛投。要是在开阔且障碍物较少的环境作钓,就可以选用较长的飞钓竿来增加作钓半径和范围(竿长绝对不是决定抛投距离的重要因素,要想抛得远,就必须练习好抛投的基本功)。

对于选择单脚圆环式导环飞钓竿还是选择蛇形导环式飞钓竿,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导环各有千秋。蛇形导环作为手工加工业的产物一直延用至今,主要是因为这种导环有很好的抗压强度和对重量主线的操控能力(重量主线经过导环时表面摩擦力较大)。

单脚圆环式导环因其重量轻、摩擦力小且对竿体弯曲度影响较小也被广泛使用,只是在收纳过程中侧面的抗压力比较脆弱,容易变形。

我们经常见到飞钓竿手把上部的竿体上有个n字形的金属环,这个环的作用是更换钓场时方便挂毛钩拟饵。但笔者个人认为在更换钓场的运动过程中毛钩拟饵最好不要挂在此处,因为当我们的手反向握竿运动时,非常容易被挂在这里的毛钩刺伤手掌(在运动过程中竿尖向后反手握竿前行是多数钓者的习惯性动作,可以有效保护竿尖避免触碰障碍物而折断,也可以有效防止线组被挂)。

我们在提竿行进的过程中可以把子线绕过线轴后端再挂在下方最大的导环上,这样移动起来会安全很多。

飞钓竿的手把也可以称为握把,其作用是通过增加竿体的圆径来提高钓竿的持握摩擦力及舒适度。飞钓竿手把的形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雪茄形。用于制作手把的材料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软木手把,现今也有用低泡弹性材料来制作的手把,这种材质的色彩更加艳丽多变。

飞钓竿的轮座是安置在钓竿手把末端的,其主要作用是固定飞钓轮(线轴),其次还有调节竿子整体重心点和装饰的效果(竿体在安转好轮和线组后,其整体的重心平衡点大致在手握竿的虎口位置)。早先的轮座一般都是木质的或金属套管模式的,现代多以金属数控加工成型或嵌木质等其他材料装饰。

在整支飞钓竿的尾端,我们会看到一个金属盖帽,也有些飞钓竿的尾端是一个软木或者橡胶的圆球体,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盖帽和球体的区别。一般来讲,1~6号单手飞钓竿的手把后端基本都是盖帽形式;而6~12号的单手竿,特别是7~12号的竿子一般都是在手把尾端装配圆球体。这里的圆球体主要是用于在和大鱼搏击时顶在钓者的腹部做支撑用。

小崔解读:钓着钓着就停口?跟溶氧有关


近几年黑坑的全国流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钓友向我问起关于黑坑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中,就有一个关于为什么刚开始钓的时候有口,太阳一出来了,就突然停口的问题而就着这个问题,我接着上篇继续聊关于水中溶氧的话题,在上篇中我说明了温度、活性、食量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条件还是水里的溶氧,这些条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我尽量说清楚一些,钓友们可在实际作钓中,反复验证这些关键点,那么大概的关联是这样的:

温度高,鱼类活性就高,活性高,食量就大。但是,温度高了会有一个弊端,就是温度高了,水中溶氧就低,鱼密度大,鱼的体质差,或者水质很差,就会使鱼马上缺氧!相反,温度低,水中的溶氧就会增加,在水质差的地方鱼反而会好钓!也许这个时候你可能看的有些迷糊,别着急,听我慢慢说。像黑坑钓友说的问题一样,早上出鱼很好,那么原因是:

1、新撒的鱼密度够。

2、经过一夜了,水温降下来了,水中溶氧也增高了,再加之有些鱼塘开竿前会打氧,水里溶氧充足,鱼很爱开口。

不开口的原因是:

1、大量的饵料与添加剂进入池塘,使水质快速恶化。

2、太阳出来后,水温迅速升高,溶氧降低,鱼马上停口。

那这种情况只有黑坑才能出现吗?其实不是,这些年我发现,水质相当好的地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曾经做个一个实验,把一个清澈见底的水域中的鱼,钓起来带回家养,发现很难养活,原因是鱼在这种高氧环境下已经习惯了,对水中溶氧要求太高了,稍微差一点就不行了,反而,我把水质极差的环境下的鱼,也带回家,发现简直太好养了,有点水就不死!

大家思考一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些年我在自然环境较好的水库里钓鱼时,也发现了只要温度过高,即使水质很好,那么鱼也是不好钓的,所以,像上篇中我所讲的,温度、活性、食量,这三样是基础,但与溶氧还是矛盾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溶氧的问题拿出来单说的原因。

温度是基础,没有温度肯定没有活性,没有活性就没有食量,可是温度高了溶氧还会降低!那怎么办呢?这就要涉及另外的条件了,这就是为什么我钓鱼的时候,会选择风向和严格选择水深的原因了。

举例:我来到了一个水质极其好的水域,大太阳天,温度很高,那么我首先是确定温度高了,鱼就会有活性和食量但是却没口,这时候,我就会打听这里的鱼情,是不是阴天下雨的时候好钓,或者刮大风好钓,如果是,那么我的应对就会是要么选择下风口,如果没风!我就会重新找水深,因为水深了以后温度会低,相反的溶氧就高!没准鱼更好钓,那么这些就是钓鱼的基础,而除此之外,还有鱼类的状态和养成习惯共生鱼种的关系,都和你最终的钓获是有关系的!

但水中的溶氧,是在温度、活性、食量之上的又一个钓鱼的重要基础,必须要了解。我再拿黑坑举例:假设鱼坑老板拉来的新鱼有几种:

1、在水质较好的水库中网箱养殖的。

2、水质较差的水库中自然养殖的。

3、池塘中高密度养殖的。

4、拉回来的鱼在本塘养殖的。

5、自然养殖的拉回来,用网箱圈养的。这些都是有不同的状态差异,和鱼类不同的生长溶氧环境,这就又涉及到了鱼最终的开口状况的。

无奈!现在的钓友真不知道怎么了?可能我说的这些从来不考虑也不去想,就认为有什么神奇饵料,或者神奇小药就会让你钓的更多,还有自作聪明的人搞增氧颗粒,我特别好奇的想问问您,真的给你带来了神奇吗?把你打得半死,你还有心情吃东西吗?难道说把东西里掺上金创药你就吃了吗?别再认为钓鱼简单了,别再认为漂一动就提竿那就是会钓鱼,没有理解和基础,只能让你越钓越糊涂。

夏季钓鱼要先了解鱼的趋氧性


氧气,是一切动物生存的首要条件。人数天不吃食物不会饿死,只是消瘦或各个器官慢慢衰竭,但缺氧时,在十几分钟内就会窒息致死。鱼同样离不开氧气。鱼的耐缺氧能力比人强,尤其在低温的时候,但在若干小时后也会死亡。钓鱼者必须懂得水中溶氧量的情况,寻找溶氧量较高的水域或水域中的某些部位下钩,才会有收获。因为水中的溶氧量的多少与鱼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溶氧量低,鱼就不游动、无食欲,像人一样感到难受。若溶氧量丰富,鱼才活跃,才游弋,才觅食,这时钓鱼人才能钓到鱼。

1、水中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

据科学家测试,水中的氧气含量大大低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空气中含氧量为18%,水中的含氧量为6/100万,可见水的溶氧量是相当低的。

这些氧气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水中植物。这些水中植物由于阳光的照射而形成的光合作用,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水中氧气60%来自水生植物。二是由大气补充。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向水中渗透。当水中的氧气浓度达到饱和状态后,水也会像空气释放多余的氧气。

2、溶氧量与气温的关系

水中的氧属于溶于水中的气体,其溶解度的高低与气温的高低成反比。即:气温越高,氧气的溶解度越低;气温越低,氧气的溶解度越高。如:水温在20℃时,100个体积的水能溶解3个体积的氧,相当于每升水含氧21.4毫克;而在0℃时,100个体积的水能溶解5个体积的氧,相当于每升水含氧35.7毫克。另外,水温升高后,水中的鱼和其他小动物的新陈代谢加快,呼吸量增加,从而使水中的氧消耗的更快,氧气越发减少,氧气少到一定程度时,鱼的生命就受到威胁。为了应付氧气少的状况,鱼类只好减少活动,栖息于水中不动,或者游到水的表层,翘起嘴从水面吸氧,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常见到的浮头若水中继续缺氧,鱼就会大批死亡,漂浮在水面,这就是鱼翻塘。为什么在夏天或高温天气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而在冬季、雨季没有这种现象发生呢?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温造成水中严重缺氧。在这种情况下,鱼就不会觅食,也不会吞食钓饵,自然难以钓获鱼。

3、溶氧量与水的关系

水中的溶氧量与水的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水的深浅,水越深,含氧量越低。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是从大气往水中渗透的,渗透的过程自然是从水的表层往水的深层渗透,水越深,大气对水的压力越弱,渗进的氧自然越少;水的表面积的大小与水的溶氧量也有关系,水的面积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自然大,溶氧量也大。

4、水的动静变化也影响水的溶氧量

水面常有动或静的变化,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部条件引起的,如刮风、下雨、有活水流进或流出。水面的这些变化也会影响水的溶氧量。刮风时,水面有波浪起伏,使动水的表面积大于静水的表面积。水面与空气接触越大,水的溶氧量就越大,也就是说,波浪会增加水的溶氧量。有风时,气温会下降,气温低比气温高时水的溶氧量大。

由于气温的降低,鱼会感到舒服,会游弋觅食。所以,人们在选择钓位时,总是选择有波浪的水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动水动,水动鱼动。下雨时,水面的空气湿度增加,水面的氧气也会溶于水中,下雨也会降低水温,所以下雨天总比晴天好钓鱼。水域有进水处,活水流入,同样的道理,也会增加水的溶氧量。鱼还有喜欢逆水洄游的习惯,将头和嘴对着流水,让流水自动进入口腔、鼻腔,求得食物和氧气。出水时也处于动态,鱼也会比在静水中活跃,人们常常在进水处和出水处下钩,其道理就是这些水域氧气丰富,是鱼喜欢的水域,鱼常常聚集到这里觅食。

5、水的溶氧量白天与夜晚也有差异

水的溶氧量因昼夜的光照不同,会有变化。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水的溶氧量昼夜变化情况是白天高于夜晚,最高的时间是下午至傍晚,入夜后开始下降,凌晨最低。这是因为晴天光照时间长,水中的植物由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也多。入夜后,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了,释放的氧气少于白天,所以傍晚是钓鱼的高峰期,钓鱼效果特别好。只是由于垂钓者往往这时要收竿回家,不得不离开钓场。条件许可时,不应放过这段时间。

6、水表面积的大小不同,其溶氧量也不一样

水的溶氧量与水的表面积大小成正比。水的表面积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水的溶氧量就多。相反,水面越小,水的溶氧量越少。鱼翻糖的现象多在小水面的塘口,在湖泊、水库中鱼翻塘的现象就不会发生。

这就给我们钓鱼者一个启示:钓鱼尽量选择水面较大,或者较为开阔、有风可以吹进的塘口。若水面太小,气温又高,水中就会缺氧,自然难钓到鱼。

7、鱼的密度大小也会影响到水的溶氧量

因为鱼的密度越大,消耗的氧气就越多,超过一定密度,水中就会缺氧。若一口塘只有很少的鱼,自然不存在缺氧的问题,也不会出现鱼翻塘现象。

因此说,钓鱼一定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的高低。鱼是跟着氧气游,钓鱼人也是跟着氧气钓。应对气温的高低、水的深浅、水生植物的多少、风力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溶氧量高的水域施钓。

小崔解读:钓着钓着就停口?跟“溶氧”有关


近几年黑坑的全国流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钓友向我问起关于黑坑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中,就有一个关于为什么刚开始钓的时候有口,太阳一出来了,就突然停口的问题而就着这个问题,我接着上篇继续聊关于水中溶氧的话题,在上篇中我说明了温度、活性、食量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条件还是水里的溶氧,这些条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我尽量说清楚一些,钓友们可在实际作钓中,反复验证这些关键点,那么大概的关联是这样的:

温度高,鱼类活性就高,活性高,食量就大。但是,温度高了会有一个弊端,就是温度高了,水中溶氧就低,鱼密度大,鱼的体质差,或者水质很差,就会使鱼马上缺氧!相反,温度低,水中的溶氧就会增加,在水质差的地方鱼反而会好钓!也许这个时候你可能看的有些迷糊,别着急,听我慢慢说。像黑坑钓友说的问题一样,早上出鱼很好,那么原因是:

1、新撒的鱼密度够。

2、经过一夜了,水温降下来了,水中溶氧也增高了,再加之有些鱼塘开竿前会打氧,水里溶氧充足,鱼很爱开口。

不开口的原因是:

1、大量的饵料与添加剂进入池塘,使水质快速恶化。

2、太阳出来后,水温迅速升高,溶氧降低,鱼马上停口。

那这种情况只有黑坑才能出现吗?其实不是,这些年我发现,水质相当好的地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曾经做个一个实验,把一个清澈见底的水域中的鱼,钓起来带回家养,发现很难养活,原因是鱼在这种高氧环境下已经习惯了,对水中溶氧要求太高了,稍微差一点就不行了,反而,我把水质极差的环境下的鱼,也带回家,发现简直太好养了,有点水就不死!

大家思考一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些年我在自然环境较好的水库里钓鱼时,也发现了只要温度过高,即使水质很好,那么鱼也是不好钓的,所以,像上篇中我所讲的,温度、活性、食量,这三样是基础,但与溶氧还是矛盾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溶氧的问题拿出来单说的原因。

温度是基础,没有温度肯定没有活性,没有活性就没有食量,可是温度高了溶氧还会降低!那怎么办呢?这就要涉及另外的条件了,这就是为什么我钓鱼的时候,会选择风向和严格选择水深的原因了。

举例:我来到了一个水质极其好的水域,大太阳天,温度很高,那么我首先是确定温度高了,鱼就会有活性和食量但是却没口,这时候,我就会打听这里的鱼情,是不是阴天下雨的时候好钓,或者刮大风好钓,如果是,那么我的应对就会是要么选择下风口,如果没风!我就会重新找水深,因为水深了以后温度会低,相反的溶氧就高!没准鱼更好钓,那么这些就是钓鱼的基础,而除此之外,还有鱼类的状态和养成习惯共生鱼种的关系,都和你最终的钓获是有关系的!

但水中的溶氧,是在温度、活性、食量之上的又一个钓鱼的重要基础,必须要了解。我再拿黑坑举例:假设鱼坑老板拉来的新鱼有几种:

1、在水质较好的水库中网箱养殖的。

2、水质较差的水库中自然养殖的。

3、池塘中高密度养殖的。

4、拉回来的鱼在本塘养殖的。

5、自然养殖的拉回来,用网箱圈养的。这些都是有不同的状态差异,和鱼类不同的生长溶氧环境,这就又涉及到了鱼最终的开口状况的。

无奈!现在的钓友真不知道怎么了?可能我说的这些从来不考虑也不去想,就认为有什么神奇饵料,或者神奇小药就会让你钓的更多,还有自作聪明的人搞增氧颗粒,我特别好奇的想问问您,真的给你带来了神奇吗?把你打得半死,你还有心情吃东西吗?难道说把东西里掺上金创药你就吃了吗?别再认为钓鱼简单了,别再认为漂一动就提竿那就是会钓鱼,没有理解和基础,只能让你越钓越糊涂。

天气阴沉,水中溶氧偏低不开口,那么我们怎么应对呢


要说最适合钓鱼的天气,那自然是晴天最佳,可是阴天晴天,都属于客观因素,不随我们的意志而转移,所以出钓当天,是晴还是阴,只能是听天由命了;但是,阴天气压偏低,气压低,水中溶氧就不高,换句话说,鱼口相较于晴天而言,就略差一些,那么,阴天,能不能钓鱼?

鱼口好不好,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精准的指标,能给我们明确指示,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所以我们我们只能归结,各种综合因素,如气压、气温、天气、水深、水流,诸多因素之中,都是有可能对鱼口产生影响的,阴天出钓,也要综合着对比之后,才能有好的渔获,而且,阴天出钓,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优势一、阴天出钓无倒影;有经验的老钓友,往往都喜欢根据天气预报,在头几天就打窝,等到阴天,再去出钓,就是为了守钓大物;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阴天无光,水面上无论是人的倒影,还是渔具的倒影,都不会被反射到水中,只要钓鱼人不弄出太大的动静,加上提前打好的窝料,有极大的几率守钓到大物。

优势二、阴天无风,不用担心走水,而且阴天,水温几乎不怎么变化;阴天,大多是因为云层遮挡了太阳,所以只要是阴天,几乎就没有风,如果是暖阴天,因为没有风,钓点附近的水温,和前一天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所以对鱼口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暖阴天出钓,渔获都很不错。

那么列举完优点,我们遇到了阴天,又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细节一、阴天时,大多气压偏低,气压低会导致水中溶氧偏低,所以阴天时,鱼层大多不会固定在固有的栖息层,离底很常见,如果持续的阴天,鱼群可能会上浮到半水甚至水皮,所在在阴天垂钓,底钓无口就要赶紧去找鱼层,底层守钓,可能颗粒无收。

细节二、阴天的钓点附近,无论水质如何,能见度都不会很高,又因为水中溶氧比平时要少,所以深水、浑水,对鱼群来说,就属于很不适合的环境,近岸、浅水层、半水层,这些才是鱼群比较活跃的位置,所以阴天宜钓浅。

细节三、但凡阴天出钓,饵料的香型,必须做一点微调,无他,阴天水域溶氧低,鱼口不好,所以可以通过添加果酸、甜味,来刺激鱼群进食欲望,如果饵料不做味型调整,可能渔获会少很多。

细节四、阴天出钓之前,一定要关注前两天的天气情况,如气温、风力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那自然适合出钓,如果有降温、大风等情况出现,则很有可能出现,停口、慢口,这就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思路。

总之,因为大家出钓的时间,会因为工作的原因,并不能随心所欲,所以我们只能在细节上,多下下功夫,其实大家都知道,就算出钓前一天,遭遇了降温、大风,可能出钓当天根本没口,但是没办法,坐在钓点,抛下杆子,逗下饵,能过下瘾,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至于渔获,有则喜,是在没有,那也无所谓了。

2020夏钓黄颡鱼的5个制胜垂钓技巧


所谓的黄骨鱼,其实就是黄颡鱼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不同地方,它的叫法也不一样。正因为这种鱼通常咬的都是死钩,所以不管在哪,这种鱼都特别好钓。当然好钓的前提,必须是了解黄骨鱼的生活习性,然后再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钓法,据我所知,此时只要多用以下这5个制胜绝招,别不信,鱼获至少能提高3倍。

1、最佳的出钓时间

众所周知,不管钓什么鱼都得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以及摄食习惯,由于黄颡鱼具有很强的羞光性,喜欢在弱光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光线较暗的阴天或下雨天都是垂钓它的最佳时期,当然除了白天作钓之外,晚上也是它们最活跃的时间段,因此不少钓友在夏天,都会选择夜钓黄颡鱼。

2、钓点选择最关键

由于黄骨鱼惧怕强光,所以如果在大白天作钓,最好将钓位选在一些桥洞下、大树下、水草边以及石头堆比较多的地方,可若是在晚上作钓,也可将钓位设在一些浅滩处。

3、多窝垂钓鱼获多

经验丰富的钓鱼人都明白,黄骨鱼一般不是很成群,所以要想提高上鱼率,最好在开钓之前多找几处钓位,多准备一些鱼竿。当然如果想要钓的更多,也可使用鸡肠子和鸡肝,用纱布包起来,然后再投放到钓点处。

4、钓饵选择与使用

由于黄骨鱼以捕食小鱼小虾为主,所以在饵料选择上,可以将钓上来的小麦穗,小白条,用剪刀将它一分为二,然后再挂钩施钓。当然除了饵料,也可选用小虾米,小泥鳅或者黑色的蚯蚓也可以。

5、作钓注意事项

一、正因为黄颡鱼有很强的羞光性,所以垂钓它的最佳时期应该在晚上,但在夜钓时,需要钓友时刻注意钓点周边的安全。

二、另外黄骨鱼长有三根毒刺,所以为了安全考虑,当把鱼钓上来后,需要借用毛巾和摘钩性进行卸钩。

综上所讲述的正是:在炎热的夏季,户外垂钓黄骨鱼的5个钓法技巧,以及需要钓友注意的相关事项,当然如果你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也还请钓友多多指教。

夏钓黄颡鱼的5个制胜垂钓技巧


所谓的黄骨鱼,其实就是黄颡鱼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不同地方,它的叫法也不一样。正因为这种鱼通常咬的都是死钩,所以不管在哪,这种鱼都特别好钓。当然好钓的前提,必须是了解黄骨鱼的生活习性,然后再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钓法,据我所知,此时只要多用以下这5个制胜绝招,别不信,鱼获至少能提高3倍。

1、最佳的出钓时间

众所周知,不管钓什么鱼都得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以及摄食习惯,由于黄颡鱼具有很强的羞光性,喜欢在弱光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光线较暗的阴天或下雨天都是垂钓它的最佳时期,当然除了白天作钓之外,晚上也是它们最活跃的时间段,因此不少钓友在夏天,都会选择夜钓黄颡鱼。

2、钓点选择最关键

由于黄骨鱼惧怕强光,所以如果在大白天作钓,最好将钓位选在一些桥洞下、大树下、水草边以及石头堆比较多的地方,可若是在晚上作钓,也可将钓位设在一些浅滩处。

3、多窝垂钓鱼获多

经验丰富的钓鱼人都明白,黄骨鱼一般不是很成群,所以要想提高上鱼率,最好在开钓之前多找几处钓位,多准备一些鱼竿。当然如果想要钓的更多,也可使用鸡肠子和鸡肝,用纱布包起来,然后再投放到钓点处。

4、钓饵选择与使用

由于黄骨鱼以捕食小鱼小虾为主,所以在饵料选择上,可以将钓上来的小麦穗,小白条,用剪刀将它一分为二,然后再挂钩施钓。当然除了饵料,也可选用小虾米,小泥鳅或者黑色的蚯蚓也可以。

5、作钓注意事项

一、正因为黄颡鱼有很强的羞光性,所以垂钓它的最佳时期应该在晚上,但在夜钓时,需要钓友时刻注意钓点周边的安全。

二、另外黄骨鱼长有三根毒刺,所以为了安全考虑,当把鱼钓上来后,需要借用毛巾和摘钩性进行卸钩。

综上所讲述的正是:在炎热的夏季,户外垂钓黄骨鱼的5个钓法技巧,以及需要钓友注意的相关事项,当然如果你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也还请钓友多多指教。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夏钓鲫鱼如何制胜?先从了解溶氧量入手……》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钓鱼如何钓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