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钓阿波水中如何搭配

2021-04-28

浮游矶钓阿波是用到最多的一个钓鱼配件,其作用类似淡水钓的浮漂,水中在浮游矶钓的钓组中可用可不用,矶钓阿波和水中如何搭配使用?阿波和水中配合使用是适应什么海钓环境呢?下面笔者分别介绍阿波与水中的作用,以及阿波水中搭配成什么样的钓组。

一、阿波水中的作用

1、阿波浮漂的作用

矶钓浮漂可分为三大类:阿波,又名丹锥、阿达利和浮针。阿波、阿达利又细分为若干种型号,每一种型号由小(轻)到大(重),一般分为8个等级,等级用B代表,1B、2B、3B,直到8B,即在同一型号中就有8个大小不等的浮漂,便于垂钓时根据情况选用。水抛浮为中空圆球型,大小亦可分成5到6B,圆球两侧有两个小孔和两个小活塞,小孔便于灌上适量的水,然后用小活塞塞紧,成为灌水式自重装置,稳定性能好。最大的阿波有鹅蛋大小,最长的阿达利有30厘米,最大的水抛浮直径有10厘米。木质浮漂外层贴有防水尼龙薄膜,上半部涂有鲜艳的荧光红色。所有浮漂都要鲜艳醒目,以便钓者观察鱼讯。

2、水中的作用

很多人在海钓时喜欢用水中,几乎在所有场所都挂上水中,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不知道水中的具体作用,二是懒得用夹铅细微调整,三是加上水中有高手的感觉。那么,浮游矶钓是否都需要使用水中?答案是一般不用,使用水中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用,一是在风同水流不同向时或者上、下水流不同向时,利用水中的体积使钩饵同下沉到底层的诱饵达到同步,导引钓组按照下层流的正确方向行走。二是在浪涌很大时利用其体积起到锚的作用,使钩饵不会因为浪涌导致钓棚大幅度变化,起到稳定钓棚的作用。

其实水中的作用同咬铅一样,用来平衡钓组的承载力。但最大的区别是水中的体积更大,在流水中的受力面积增大了许多倍,便于借助流水力量使钓组伸展并维持在正确的流道里。水深时必须使用,比如超过5米。水中的作用具体有:

海水经常出现上、下水层的流速、流向不相同,例如上层水流向右,下层水向左。撒诱饵后,诱饵下沉,最终随下层水向左移动;但此时上层水却推着浮漂牵着整个线组向右移,造成诱饵在左,钩饵在右,错位而钓不到鱼。加装水中后,水中处于下层水,体积大,受水推力大,可以抵消上层水的牵引力。从而导引钓组按照正确的流向行进,使诱饵、钓饵与潮水同步。

当有大风、大浪时,水面起伏会较大,浮漂会带着钓组上下起伏。加装水中后,水中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和大体积,增加阻力,在下面平衡钓组上下波动。水中增加了线组重量,利于远投。

二、浮游矶钓阿波水中如何搭配

阿波水中游动式钓组搭配使用,使钓组在一定的深度内游动,使钓饵在水体的状态更自然,水中的作用是适应深水钓场环境,减少水流对钓组的影响,抛出钓组后,先轻轻拖住钓组,使钓饵先下沉,通过控线使钓饵与诱饵同步慢慢下沉,并使钓饵保持在一定的诱饵区域。

精选阅读

浮游矶钓阿波浮漂类型及特点


阿波浮漂在矶钓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矶钓钓组搭配的灵魂,阿波使用的正确与否和钓获关系密切。

一、阿波的类型与特性

从外观来看,阿波从直径大小可分为三大类别:水滴型、中庸型、倒水滴型,这三种类型的阿波物理性质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样。

1、倒水滴型

这种阿波是市面上最常见的类型,也叫上膨型阿波,具有稳定性好,易上手的优点;鱼讯反应虽不及水滴型灵敏,但适应范围宽广,因此使用的机会非常多。一般用于比较平静的水域。

2、中庸型

也叫中膨型阿波,外形介于两者之间,物理特性也属于中庸,使用上有特点不够鲜明的感觉,但也是另两种阿波无法适应钓场环境时的最佳选择。这种阿波稳定性比较高,但灵敏度低,一般用于有浪的水域。

3、水滴型

这种阿波也叫下膨型,过流阻力较小,容易抓住海面下吸引水流,鱼讯反应灵敏,因容易被水流吸下去而看不到浮漂,比较适合身材高大的钓者使用。从流体力学角度看,这种阿波在流动的水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一般多用于水流相对比较急的钓场。

二、阿波体型与功能

一颗短胖的阿波和一颗瘦长的阿波,以及一颗硕大的阿波和一颗小巧的阿波,在使用条件和操控反应上会有差异,按照形态阿波可以分为短胖、中庸、瘦长三种类型,按体积大小阿波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下面是关于阿波体型与体积在垂钓中的影响。

短胖型:好抛投;易打斜;阻力较大。

中庸型:稳定性高;易操控;阻力中等。

瘦长型:灵敏度高;较难操控;阻力小。

矮胖型阿波,下部收尖使重心下移,稳定性有很大提高,适合风浪稍大的钓场。

瘦长型阿波灵敏度高,适合风平浪静的钓场。

大型:目视佳;可钓深水;阻力大。

中型:适用性高;易操控;阻力中等。

小型:灵敏度高;较难操控;阻力小。

小体型阿波采用小体型设计,鱼讯反应精确,适合在近岸缓流区域使用,针对近岸精口黑鲷效果明显,在水中易于观察鱼讯。

三、阿波的号数与自重

阿波的号数代表着所能承受的外加重量的多少,而阿波的自重则需要其体积大小做调整,达到垂钓钓组需求的搭配,一般来说,阿波上的标注只有号数而没有自重说明,因此,钓友可以根据经验取舍,下面简单说明号数与自重的相关联系。

1、号数相关特性

阿波的号数分成G、B、号三个系列,并有各自的配铅重说明,阿波上标有多少克字样。

号数越小的阿波所能承受的铅坠重量越小,钓组伸展打斜的状态越好,但垂钓的深度越浅。

号数越大的阿波可钓的深度约大,抗风性越好,唯一不足的是乘流性会变差,且鱼讯反应也越迟钝。

2、自重相关特性

一般常用的阿波的自重在7克到14克之间,但超过这个范围的阿波也不少见。

自重越轻的阿波抛投距离越短,但自重轻的阿波体积小阻力也小,鱼讯灵敏,体积大的配铅重量也越多。

自重越大的阿波越方便抛远,在水中的稳定性也越高,但灵敏度比较差。

四、阿波大小与水深的关系

1、水深0到3米的水域:适合选择2B到3B的阿波浮漂。

2、水深3到5米的水域:适合选择4B到5B的阿波浮漂。

3、水深5到10米的水域:适合选择0.8到1.0的阿波浮漂。

4、水深10到15米的水域:适合选择1.5到3号的阿波浮漂。

5、水深15米的水域:适合选择4号以上的阿波浮漂。

但同一深度,水流速度不同的水域选择的阿波浮漂的型号也是不同的,例如5到7米深度可选择0.8到1.5号规格的阿波,水流较慢的时候选择0.8的,水流较快的时候用1.5号的阿波。

阿波漂型号要如何选择,有什么诀窍


我们都知道,阿波漂的型号有不少,不同的情况需要选择相应的阿波漂下面,今天就给好钓鱼APP的钓友们,讲一下阿波漂的型号如何选择。

1、钓开阔水流区

当潮涨潮落的时候,水流湍急,可钓中上层浮游鱼类。宜选用上冒多一些的长形阿波3B到5B,钓棚2米到4米,鱼钩为2到4门钩。

2、钓凹湾浅棚区

从涨潮二分一直钓到退潮八分,也就是大家常常所说到的进二退八,这个时候,会有成群结队的鱼群随潮流涌入湾内,湾内饵料丰富,有丰富的氧气。鱼群也很活跃,在钓之前,我们可以用50g单坠加活动阿波浮漂,抛投到数十米的湾区测试深浅,探测下水下有没有暗礁之类的。然后在开始根据实际组装钓组。

3、钓凸岬角区

这样的区域一般都是突出于水面的。角区的外侧有很多往返鱼道一定会路过的地方,水下地形复杂,潮水的流向一般表现为侧向或者左右流动。如果钓棚的话,可采用自动线结或者太空豆调节法,钓2到4米。浮漂选短小圆中通阿波3B到4B。

4、钓峭壁附近濑区

峭壁上常常丛生海藻以及小型的贝壳类,钓棚钓组要和藻区同层。通常低潮钓浅棚,高潮钓深棚,选用中通圆型3B阿波漂。

5、钓沉濑区

沉濑区是矶礁下边一片深沉的沙滩,中层上下洄游鱼类多,钓棚2米到4米,选大头中通阿波3B到5B漂。

6、钓涧带区

在礁岛与礁岛之间的海面下是个涧带区,常常既是水道又是鱼道,既可浮游矶钓,又可直感矶钓。浮钓远投选水面目标较大阿波3B~5B漂。

以上是根据几种不同的钓点,总结了不同钓点,不同鱼层的鱼种如何选用阿波漂型,新手对于矶钓甚至阿波漂可能还不很熟悉,我们选用的时候,可以对照文中的阐述选择合适在即的阿波漂。

海钓入门之浮游矶钓的咬铅和水中浮标


海钓入门之浮游矶钓的咬铅和水中浮标的使用。浮游矶钓中的咬铅和水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平衡线组的承载力和调整线组的水下状态。平衡线组承载力好理解,而利用水中和咬铅的不同配置方法调整线组状态就是浮游矶钓中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有些时候,几乎一样的钓组就因为一个小小咬铅在使用时的差异却能够导致钓不到鱼或者爆钓的不同结果,这丝毫不是危言耸听。

一、咬铅

根据矶钓时的苛刻条件,对咬铅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三方面:重量精准、形状规范、铅质较软。

重量精准的咬铅

同浮力精准的浮标相配合可以将钓组调整到最理想状态;

夹到线组上外形比较圆的咬铅

在水流中比较稳定,不易受海流的冲击使线组旋转摇摆,影响钓饵的稳定性;

铅质软的咬铅

可塑性比较强,可以毫不费力地夹到线上,线受到的压力小则不容易受伤,另外,软咬铅也比较容易从线上取下,更换咬铅比较方便。

上述三条是钓友选购咬铅的基本要求,不要小看这三条不算太高的标准,市场上真正能达到上述要求的产品并不多。

浮游矶钓咬铅的号数划分是根据猎枪子弹中铅粒大小的划分得来的,型号从最小的G8号一直到最大的6B划分为14个等级,每个号数对应相应的重量,同时也同浮标的号数相对应。使用时要依照浮标大小和钓场环境条件灵活搭配,既可以直接装一颗与浮标同号的咬铅调整钓组,比如5B丹锥只夹一颗5B咬铅,也可以根据浮标号数对应的浮力大小将几颗咬铅的重量相加进行调整

比如5B丹锥(1.85克)可以夹1颗2B咬铅(0.75克)和2颗B咬铅(0.55克)调整成丹锥顶部平水状态;既可以减少咬铅重量使浮标露出水面多一些,也可以增加咬铅重量使浮标沉入水下进行全层搜钓,各种调钓方法要灵活运用,咬铅配置要视情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咬铅的号数从B开始,数字越大咬铅的重量越大,比如2B大于B,4B大于3B;而从G开始,数字越大重量越轻,比如G3比G2轻,G5比G4轻等等。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大小咬铅的重量差别并非简单的倍数或者简单地相加,比如2B的重量并不等于2个B重量之和,2B咬铅的重量是0.75克,2个B咬铅的重量是2个0.55克,也就是1.1克。这一现象其实给使用时带来很多不便,笔者真希望有人将其号数和重量重新对应划分,制定一个容易掌握的标准。

(图一:不同号数的咬铅)

1)咬铅的作用和影响。

A.使线组下沉,抵御风力影响。

咬铅可以利用自身重量使线组下沉自不必多讲。在风力较大的天气,风会对主线施加一定的力量,这个力量会拉动主线使线组不容易下沉,如果这个力量大于线组的下沉重量,线组就不能顺利下沉,表现为主线上的线结不能到达丹锥顶部,钓饵也就不能到达预定深度,这时就需要比较重的咬铅来克服风的拉力。

B.克服海流的影响,使钓饵顺利到达钓棚并维持在这一深度。

我们知道海流的力量作用于线组的结果是使线组上扬,并且海流的速度越快线组上扬的越厉害,如果这时不给线组一个附加的向下拉力,钓饵就不可能到达钓棚。使用咬铅后,就可以利用咬铅的向下重力来克服海流造成的线组上扬。

C.稳定钓饵。

如果钓场的流速较快或者下层流水紊乱,搅动厉害,水流的力量就会将钓饵冲击的上下左右不停摇摆乱转,这种情况下,目标鱼会对钓饵产生戒心不敢咬饵或者不容易咬中钓饵,显然这种状况对垂钓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时贴近钩子附近夹上一颗适当大小的咬铅就会使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D.咬铅配置方法不同钓组的顺畅度也不同。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5B丹锥、子线长4米的钓组在有流水的钓场使用,我们采用两种咬铅配置方式,一种是用一个5B(1.85克)咬铅直接夹在距钩子1米的子线上,另一种是紧贴主、子线连接的8字环附近主线上夹一颗2B咬铅,然后再向下1.5米夹一颗B咬铅,再向下1.5米再夹一颗B咬铅。两组线组同样都是调整成平水状态,我们会发现,只夹一颗5B咬铅的钓组在夹咬铅位置由于受到海流的冲击,咬铅处的子线会出现一个明显折点。

咬铅以上子线在咬铅重力作用下接近于垂直,而咬铅以下子线则明显上扬;后一种分段配置钓组由于将5B(1.85克)重量分成了一个2B(0.75克)和两个B(0.55克),咬铅处的折点明显较小,钓组明显顺畅的多。

(图二:重铅单独配置同分段配置的钓组差别)

2)咬铅的具体应用方法。

在阐述下面的观点之前首先要说明,咬铅的配置没有一个固定公式,必须依据现场的风、浪、流、钓棚、水下地貌、鱼的活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此,下列观点只能作为一般性原则进行参考。

A.咬铅的位置。

在风大流缓的环境,如果仅仅为了应对风的影响,咬铅应该靠近8字环(直结)近一些,重量也应该集中配置,这样咬铅重力克服风的作用才比较明显,也比较容易创造出子线轻飘自然的效果;在流大风小的环境,如果为了克服水流造成的钓组上扬影响,咬铅应该夹在子线中下段,利用咬铅的重量压沉子线,垂钓效果较好;

无风无流的环境有两种选择:一是为了使钓组下沉自然,可以在八字环附近集中配置咬铅,子线上不夹铅。二是如果仅仅为了下沉需要,可以将小号咬铅夹在靠近钩子附近的子线上,但这种配置方式容易降低钓饵活性使钓饵显得比较呆板,实际应用时要勤加配合上提停顿放的N字型操控;

底流紊乱时,如果为了稳定钓饵也可以根据流的大小贴近钩子夹一颗小号咬铅;水面小杂鱼很多而底层杂鱼少时,为了快速穿过上面的杂鱼层,可以将适当大小的咬铅夹在距离钩子近一些的地方;既有风又有流又需要稳定钓饵时,最好采用分段式配置方式,在上、中、下不同位置分别夹咬铅。

B.分段式钓组咬铅配置的大小顺序。

采取在子线上夹多个咬铅的分段式钓组,为了使咬铅既发挥抗击风、流的作用又能使钓组顺畅自然并形成合理的打斜效果,一般情况应坚持自上而下咬铅逐渐减小的原则,例如3B(0.95克)钓组想要夹两颗咬铅时就可以采用自上而下B(0.55克)、G1(0.40克)的配置方式。但有些特殊情况恰恰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激烈翻搅的浪冲点如果想保证钓饵不被水流扬起,则需要靠近钩子的咬铅重一些。

(图三:咬铅大小顺序的不同排列方式对钓组的影响)

3)重铅和小咬铅的使用。

重铅有利于线组的快速下沉直击底部,但下落过快的重铅容易使跟不上重铅下落速度的长子线同主线缠绕,因此,除非不得已应尽量避免采用重铅钓组,确实必须采用则应适当减小子线长度

(图四:重坠钓组下沉时发生的同子线缠绕问题)。

G4号到G8号的小咬铅除了可以用来微调钓组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夹在靠近钩子附近起稳定钓饵的作用。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点重量,在应该使用时夹上一个适当的小咬铅不但会使信号增多,而且信号出的也更加漂亮,而不应该使用时如果仍然贴近钩子装上这个小东西,无形中等于增加了钩子重量降低了钓饵的活性,也不利于轻口鱼吸饵入口。

另外还要注意,在采用N字型控带操作时,不加小咬铅的钓饵在释放线组时的下沉速度比较慢,而加了小咬铅的钓饵下沉速度会明显加快,这种速度上的差异会导致垂钓结果的明显差异。

(图五:小咬铅的安装)

4)超载配置。

一般情况下咬铅的重量都会小于或等于钓组承载力大小,以便于使丹锥能够浮在水面。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需要类似于全层钓法的超载配置,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鱼口非常不好时,经常表现的浮标信号是丹锥下沉了一些却不再有进一步的加速下沉,扬竿也中不了鱼,收起竿查看钓饵会发现有被咬过的齿痕。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流水缓和的水域,特别在以黑鲷为对象鱼垂钓的后半段时间比较多见,反应的本质是吃饱了的鱼在玩饵。这时可以利用咬铅使这种状况得到改观,方法是在已经平水的钓组上贴近钩子夹一颗小咬铅,让钓组慢慢下沉,有助于鱼大胆吞钩并使信号放大;二是在激流里下竿,由于水的能量很大,普通钓组的钓饵是不容易沉到钓棚的,这时可以采用重量超过丹锥承载力的咬铅组装在钓组下端对抗流水。

采用超载配置操作时,一般不用过多顾忌丹锥是否沉入水下,只要间隔地采用拉拉放放的控竿动作控制着钓组下沉,多数时间可以通过直感体会鱼扯竿的信号。

二、水中

水中很多人也称之为水中浮标,其实说它是浮标并不贴切,水中在实际使用中不能上浮,而是被用来平衡钓组的承载力。虽然水中的体积相比于咬铅增加了无数倍,但重量也相应地增加了,水中最基本的作用其实同咬铅一样,并且水中的型号也同咬铅的型号相一致。比如5B水中同5B咬铅在海水中平衡钓组上浮力的下拉力量是相同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发明、使用水中?我们知道,水中同咬铅最大的区别就是体积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体积上的差异,相比于咬铅来说,水中在流水中的受力面积增大了许多倍,从而造成了流水施加于钓组力量的增大。明白了这个道理,水中的主要作用就不言而喻:借助水中所处水层的流水力量使钓组伸展并维持在正确的流道里。

1)水中的功能。实际使用中,水中的具体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A.利于远投。

虽然水中在海水里产生的下拉力与相同号数的咬铅一样大,但在空气中,水中的重量却比咬铅重很多,因此在需要远投时,钓组中装上一颗水中自然抛的更远。

B.能够捕捉真正的水流。

海水由于大风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表层水流的流速、流向同下层水流不一致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线组中不加水中,浮标较大的体积在表层水流作用下就会按照表层水流的方向、速度行进,而我们撒的诱饵在穿过表层后会顺着下层水流走,诱饵同钓组不同向、不同速的问题会造成诱饵同钓饵分离,这样就会钓不到鱼。加挂水中后,水中能够利用自身体积接受所在的下层潮水力量,从而导引钓组按照正确的流向行进,使诱饵、钓饵与潮水同步。

(图六:风向同流向相反时水中的应用)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六咬铅和水中浮标

C.活化钓饵。

当需要钓饵能够经常做出上扬、下落的自然状态诱引鱼上当时,可以利用水中接受潮水能力强的特点,采取控住钓线间隔几秒再放开的手法使钓饵上扬、下落的幅度变大,从而提高垂钓效果。另外,钓饵反复上扬、下落的运动轨迹也有利于寻找鱼所处的水层。

D.在大风、大浪条件下稳定钓棚。

水中的体积较大必然造成上下运动阻力的增加。在大浪环境垂钓,水面起伏较大但下层却相对稳定,不加水中时,浮标会带着钓组上下起伏,使钓饵所处的水层发生较大的起伏变化,加挂水中后,利用它上下阻力大的特点能够抗击波浪起伏的影响使钓饵稳定一些。同样,在大风天垂钓,风吹动水面上的主线也可能会将线组向上拉动使钓饵离开钓棚。加挂水中后,利用水中的特点能够克服风的向上拉力,有利于稳定钓棚。

2)水中的种类。

最早发明的传统水中只是形状近似水滴形的黑檀木水中,这种水中内部没有安装配重铅,只是利用黑檀木比重大的特点起到抵消钓组浮力的作用。由于内部没有置重铅,使黑檀木水中具有重心比较高、体积比较大的特点,这种高重心、大体积的水中在流水里更容易随着水流倾斜,也更容易接受水流的力量,因此,对于钓组的顺畅和乘流更有帮助,使用效果比较好。

但是,由于黑檀木材料的成本较高,后来的水中就出现了一些替代品,材质上出现了桐木、塑料、金属等各种不同素材,形状上也出现了子弹头型、伞型、圆型以及尖头凹顶或者其它奇形怪状,配重位置的不同设计还造成了重心高低的差别。虽然目前不同材质和形状的水中仍然被商家赋予了不同的功用,但在使用效果上却差强人意。比如子弹头形的金属水中就被赋予了速降的作用,可既然仅为了满足快速到达钓棚的需要,使用重坠不是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吗?再说,怎样就能保证这种子弹头型水中在下降时始终保持尖头向下的速降状态而不是横着下降?

(图七:不同类型的水中)

其实我们也不必计较商家怎样的宣传,面对不同形状的水中,万变不离其宗,水中的形状总归是为了便于操控而设计的,因此仍然可以把握一个大致原则,即:同样号数时体积大比体积小乘流性好;凹顶、平顶比尖顶乘流性好;伞形比圆形乘流性好,尖头比圆头下沉速度快,重心高比重心低更容易随水流方向倾斜等。

3)水中的使用。

事务都有其两面性,上面提到的水中功能只介绍了其在使用中的优点,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使用水中的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加挂水中后钓组更加复杂笨拙,抛投手法掌握不好时水中容易同浮标缠绕,水中的体积阻力使钓组灵敏度下降等等。另外,上面提到的一些优点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变成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在围绕提高操控性这一原则下正确掌握水中的使用时机、方法。

A.非必要就不使用水中。

钓场流速稳定、风力不大的一般环境,如果多此一举的在钓组加挂一个水中对垂钓效果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却使钓组变得笨拙复杂。

B.流速快或浪冲点绝对不要使用水中。

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了水中,水中受力面积大的特点会造成钓组上扬很高,导致钓棚不稳定的后果出现。

(图七:激流中使用水中同不使用水中的钓组对比)

C.风大时应该使用水中。

风容易吹动主线上拉钓组,风还会造成面流比较快,特别是在风同流水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时,风形成的面流会导致钓组偏离流道。另外,大风天逆风抛投也比较成问题,在钓组上加挂水中可以增加钓组重量有助于抛投。

D.水流缓慢时可以使用水中。

水流缓慢时,水的能量可能不足以推动钓组,这时换上一颗体形、水阻大的水中可以很好地抓住流水的动向。另外,流水缓慢时鱼的索饵积极性也不高,水中的作用配合操竿手法会使钓饵活泛,有利于垂钓。

E.上下水层流速、流向不同时应该使用水中。

这种情况使用水中,利用水中的体积可以使钓组准确抓住正确流向。

F.水中型号同浮标型号的搭配要灵活。

搭配水中浮标时,不但可以采取水中与同型号浮标搭配的方法,还可以采取水中号数小于浮标号数的搭配方法,再视具体情况配置咬铅调整承载力。

G.潮受。

严格意义上讲,潮受的作用同水中一样,也是为了抓住水流,所以,有人叫它潮受水中。我个人觉得也无不可,毕竟二者的用途是一致的,只不过潮受重量轻,在水中几乎没有下沉重力,只能凭借自身的高水阻形状捕捉水流使钓组伸展、下沉。在使用中,潮受多数用在全游动钓组上。

(图八:潮受图)

矶钓如何钓梭鱼?史上最全矶钓梭鱼技巧,都在


每年的9月下旬至12月底,是矶钓梭鱼的极佳时间段,这时,不仅鱼获多、个体大、肉丰满、味道也特佳。而元旦过后,梭鱼大都游到深海越冬去了,岸边矶钓,不仅鞭长莫及,且因其缄口不食,很难钓到它。即便是钓鱼的好时间,但还是要讲究一点小技巧。

梭鱼喜爱群集生活,9月下旬以后,就结成大小不同的群体到海边游弋,有时三三两两,有时七条八条,有时几十条乃至上百条,泳层距海底30厘米以上。如何钓好梭鱼,今介绍一下烟台市芝罘岛北海岸自2007年以来方兴未艾的钓法矶边打窝钓法。

矶钓梭鱼如何选择钓位和钓点

钓位要选择在海边几近垂直于海底的矶岩上,此处应便于放置钓具便于起鱼,还需安全。最理想的钓位是处在面临大海的小海湾中的突出岩矶上。钓点以钓竿的长度来确定,竿长多少米,钓点就距钓者多少米,海水深度以低潮时不小于2米为佳。

矶钓梭鱼为什么要用海肠子做诱饵打窝

梭鱼对海肠子很感兴趣,海肠子的学名叫单环刺螠,是一种长圆筒形腔肠软体动物,15~20厘米,大拇指粗,暗红色,颇像一段香肠,俗名海肠子。烟台的海鲜市场一年四季有售。售者把海肠子的两端剪掉,将内脏捋出丢弃,只售营养丰富味道奇鲜的肠壁肉,丢弃的内脏,可无代价地索取,因其内脏80%左右是一米多长,麦秆粗,浅红色的肠子,故称其为海肠子。它是钓梭鱼打窝用的最佳诱饵。打窝前,用剪刀将其剪成3~5厘米长的小段,取0.5~1千克装进用防蚊蝇的纱网做的袋子之中,同时放入一块500克左右的石头,以便诱饵袋沉底;备一条10米左右的绳子(视水深距离而定),绳子的一端环穿袋口,打活结,便于封闭袋口和取回袋子添加诱饵;诱饵袋应放置在钓点内侧。诱饵袋入水后,奇腥的肠子汁液能使海水变成酱油色,随着潮水或海流向外流动,它的特殊腥味,就是诱鱼快的原因所在;为加快诱鱼,间隔20分钟左右,在钓点上方再加放几勺诱饵,让剪短的肠子随波逐流,从而诱来几十米以外的鱼;实践表明:剪成小段的诱饵,诱鱼效果更佳。不要把肠子不装诱饵袋而直接打窝,它会被小杂鱼拖得到处都有,不宜梭鱼聚窝。说明一下,海肠子的肠子要用塑料桶或塑料袋装盛,放置一段时间后,肠子内的汁液会流出来,这些液汁诱鱼效果很好。

沙蚕钓饵鲜腐皆宜

沙蚕,圆柱形,麦秆粗,15~25厘米长,两侧疣足密布,身体柔软,蠕动缓慢,大河入海口混合水两岸的沙滩处极多,需用铁锹挖取,营养丰富、特殊腥味,是海钓的优质钓饵,梭鱼特别青睐于它。往常以为只有活沙蚕才好钓梭鱼,其实腐烂的死沙蚕,只要能挂住钩,效果有时更好。笔者认为,以往钓梭鱼,用海竿远钓,需用力抛竿,因死沙蚕附钩性差,极易脱钩,当然钓不着鱼。今天介绍的方法,不远抛,而是近边钓,钩饵缓缓入水,钩与饵不分离,就显露出腐烂沙蚕也有用武之地了。

矶钓梭鱼钓具和钓组选择技巧

因为梭鱼个体大,挣扎力大,又因为钓梭鱼极易碰上鲻鱼,鲻鱼的力道更大,因此要用粗线大钩硬竿,3~4.5米的硬调海竿或矶钓竿,5~6号主线,3~4号子线,14~16号钩。

钓组:主线串钩坠坨;串钩由单臂天平或双臂天平3~4个组成,间距20~30厘米,天平臂长10~15厘米,子线长应略小于臂长,以防子线缠绕主线;坠坨15~20克,在串钩下方,距最下端的天平20~30厘米。

矶钓梭鱼用什么钓法

沙蚕挂满钩,个体大的挂一条,小的挂两三条,略露钩尖,有两种钓法。

一、手感钓法:将钓组放入钓点,让其缓缓入水,当感到下沉的力减少时,表明坠坨已触底,再向上缓慢抬竿,让坠坨离底20厘米左右,稍停10秒左右,再向上提竿,使坠坨再上升30~50厘米,再停10秒左右,向下压竿,让坠坨恢复到离底20厘米的位置,如此周而复始,当感到有外力作用时,这是鱼将钩饵吃到嘴里的信号,即可抖腕刺鱼。中鱼后,摇动绕线轮遛鱼控鱼,依据力道大小判断鱼的大小,或用抄网抄鱼,或把鱼拉出水面再提到地面上摘鱼。梭鱼中钩后在水中的挣扎力与草鱼相似,离开水面,则乖乖受擒不再挣扎,但一接触地面或水面,挣扎力特大,1千克大的梭鱼,20厘米高的稍有斜坡的水湾沿壁,也能冲出逃逸;需带手套或用毛巾裹住鱼体摘钩。

二、观漂钓法用太空豆在主线上锁定浮漂,浮漂的总承载力应大于钓组在水中的下拉力;钓组呈浮钓状态,坠坨离底20厘米左右,漂尖露出水面5厘米左右,漂尖下沉、上浮、黑漂、倒漂都是鱼讯。

两种钓法,各有千秋。手感钓法刺激,浮漂钓法轻松;鱼讯少时,用两支竿,把有浮漂的钓竿用沙袋压好,两法齐用。手握钓竿凭手感钓,眼观浮漂觅鱼讯钓;鱼讯好时,用一支竿也不亦乐乎。往往有七八十斤乃至百多斤的鱼获。

在网箱上用此法钓,鱼的个体更大,效果更佳。

野钓如何搭配饵料


在我们当地的钓鱼圈子里,众人皆知,贾大师有一套独特的野钓鱼饵配方,并且将这些配方视为不传之秘。他经常会在出钓之前就把饵料配制好,然后混合起来,以免在现场操作时被别人发现了它的秘方。神秘的饵料,再加上云山雾罩的说辞,贾大师把众钓友们忽悠地一愣一愣的。话说,俺和贾大师同出一个师门,而且师傅也没有给他开过小灶,他是哪来的神奇秘方呢?真是想不通啊!唉,这可能就是菜鸟和(da)大(hu)师(you)之间的区别吧!

若是想配制出贾大师的野钓神饵,老憨可能帮不到你。不过若是想了解点儿基础的野钓配饵知识,我倒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觉得配制鱼饵要追求自然化,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追求特殊化、极端化。这个自然化并非是指我们一定要用一些天然的原材料去制作钓饵,而是一定要让我们制成的鱼饵与自然界中鱼类经常吃的食物味道相近、形态相似。

有的钓友臆测鱼可能跟人的喜好一样,所以制饵时喜欢以香甜的人类食材为主;有的钓友发现鱼喜欢吃蚯蚓,便认为鱼类喜臭,所以制饵时常以酸腐的材料为主。采用这两种观点配制出来的饵料,去钓养殖鱼或者特殊环境下的鱼可能会有不错的钓效,但若是用这种饵去钓野生鱼,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其实在自然界中特殊化、极端化的食物还是比较少的,即便是有,鱼类也可能很少接触到,鱼类最常接触到的应该是虫子、植物种子等相对比较清淡自然的食物。因此,我们在野钓制饵时也要尽量让鱼饵的味道清淡一些,不用担心鱼儿闻不到味道,在水里它们的鼻子可尖得很呢!此外,制成鱼饵的形态也不能太特殊,要接近自然,尽量要与鱼儿常吃的小虫、植物种子等食物相一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诱惑它们张开大口,一咬上钩!

其次,我觉得鱼饵要依据目标鱼种去配色。不同种类的鱼食物范围大不相同,我们在制作鱼饵时要尽量仿照它们喜好的食物颜色调配。举个例子,草鱼比较喜欢黄色的玉米钓饵,我们在制作时就要尽量将鱼饵制作得偏黄色化,而鲢鱼的食材范围缺乏黄色的东西,我们就尽量不要使用同样的鱼饵去钓鲢鱼。值得注意的是,鱼饵的颜色绝对不能城市化,不能为了美观弄一些紫色的、粉色的鱼饵,别说鱼了,人都不会认为那会是食物!

最后,我觉得野钓鱼饵必须软硬适度、雾化适宜,既不能过硬也不能过于软散。①如果鱼饵太硬,鱼儿则难以咬食。虽说硬饵在水中泡一段时间也会变软,可是那样等待的时间太长了,垂钓效率会降低。而且一般硬饵的雾化效果都不好,不能持续诱鱼,进而影响到钓效。②如果鱼饵过于软散,入水后可能很快就会雾化掉,虽说可以诱来很多鱼,可是倘若钩上无饵,诱来再多的鱼也是没有意义的。

简而言之,以味诱鱼,以形惑心,以色去疑,以质生津,这就是配制野钓鱼饵的关键因素。说得再多,总归只是纸上谈兵。要想真正的配制出好的野钓鱼饵,必须自己动手根据上面的方法尝试分别制作一些不同的鱼饵,然后反复进行试钓,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积累下经验。至于不同的鱼喜欢哪些不同的食材,我相信时间久了大家也都会积累下经验的。有了正确的材料,又有了正确的方法,投鱼所好,鱼儿怎能不乖乖上钩?

如何快速的计算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


台钓法和竞技钓法使用立漂,才使得调钓更加丰富多彩,有的钓友采用传统钓法使用七星漂,当然也有调钓,也有灵钝,鱼获也不错,总体平均来说,以钓到鱼为王道,就我身边的钓友台钓鱼获多于传统,即使鱼获差不多,台钓的惬意是传统钓无法比拟的。

呵呵,言归正传,立漂使得调钓更加丰富多彩,我总结所谓调钓就是调整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使其更适合当前鱼口,状态只有三种:悬(重量作用于漂),触(重量分担于漂和水底,又分轻触,触,重触),卧(重量作用于水底)。因为钩饵是在水中,人的肉眼无法看到,但是通过漂可以知道双钩饵在水中状态。有钓友也说野钓的时候采用无钩或带钩平水等方法,肯定可以保证钓底,这种钓钝的方法类似传统钓法,适合钓大鱼或等死口,但是如果钓灵同样能上鱼也不跑鱼,何必钓钝,更何况一般水底都有酱层。

老化也说过野钓可以粗放点,我总结的方法也属于粗放的,只需要知道一个参数无钩调目N,一般说的调目都是指带钩的,而我个人喜欢无钩的,因为钩和饵是一个整体,鱼吸饵也是吸这个整体,当双钩或双饵不一样重的时候单独称钩重和饵重可以有,根据我自己常用钩号和饵团大小,我一般选择的无钩调目是8,适合我个人大多数立漂的漂尾目数(为什么加红色,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高手提出不光会调漂还要根据鱼情变化调漂,固定无钩调几目更是不可取。所以给这段文字加了红色,说明是根据我个人的最常见鱼情和装备,我没条件今天去钓鲫鱼,明天对象鱼是鲤鱼等,因为我只野钓,以鲫鱼为主,其它鱼吃钩饵来者不拒,为了方便解释而才设置的8目,对于读者个人来说可能是12目,10目,6目,.N目),双钩饵一样重,离底平水,任何一个钓目就可以快速计算出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一点一点延长水线钓目发生变化,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具体如下:

钓目为0:双钩饵悬;

钓目为1:下钩饵轻触,上钩饵悬;

钓目为2:下钩饵触,上钩饵悬;

钓目为3:下钩饵重触,上钩饵悬;

钓目为4:下钩饵卧,上钩饵悬;

这里有个过程,因为有双钩间距,延长水线钓目始终为4,可以理解为下钩饵始终卧,上钩饵虽然悬,但是在水中慢慢下降。

钓目为5:下钩饵卧,上钩饵轻触;

钓目为6:下钩饵卧,上钩饵触;

钓目为7:下钩饵卧,上钩饵重触;

钓目为8:下钩饵卧,上钩饵卧;

这里也有个过程,因为有上钩饵子线长度,延长水线钓目始终为8,可以理解为子线状态垂直,弧形,拖曳,平躺,通常说的找过底或调漂盲区。

钓目》9:八字环和坠以次触卧底。

总结:细子线因为重量轻和柔软,在水中的重量和支撑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漂尾渐细,目数的变化导致浮力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知道无钩调目N,挂双钩饵平水,任何一个钓目就可以快速计算出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其实不需要计算,钓目小于或等于N/2(其实也是双钩饵离底平水钓组的不灵不钝钓目),上钩饵必悬,延长或缩短水线,就可以调整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拉起或放下),心里明明白白,根据上鱼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当前的鱼口更喜欢那种状态下的钩饵,口强钓过灵或过钝都可以,口轻钓不灵不钝,口滑调低钓高,有酱层调高钓低,鱼偏爱捡饵吃延长水线把双钩饵放到水底,鱼离底不远缩短水线先把上钩饵悬看看中鱼情况。

延伸的部分可以不看,因为野钓可以粗放点,所以没必要考虑那么精细:

延伸:

1.精确到数量级的计算:

钩饵在水中的重量(自重-排开水的重量即浮力)一般为毫克级别,一般便于描述都以漂的目数来表示,比如离底无钩漂露8目。

挂双钩饵平水,双钩饵一样重那么单钩饵重就是4目。

钓目为0:双钩饵悬,都压漂4目,对水底无压力;

钓目为1:下钩饵轻触压漂3目,上钩饵悬压漂4目,快速得出下钩饵有1目压力在水底=钓目;

钓目为2:下钩饵触压漂2目,上钩饵悬压漂4目,快速得出下钩饵有2目压力在水底=钓目;

钓目为3:下钩饵重触压漂1目,上钩饵悬压漂4目,快速得出下钩饵有3目压力在水底=钓目;

钓目为4:下钩饵卧压漂0目,上钩饵悬压漂4目,快速得出下钩饵有4目压力全在水底=钓目;

依此类推。

知道这个数量级有什么好处呢?

酱层太软,卧或重触就会陷入,此时需要轻触。鱼口太轻,卧或重触或悬,吸饵力量小无法真正入口,漂相模糊或跑鱼。

2.挂双钩饵不是平水情况下如何快速知道双钩饵在水中的状态:

有钓友肯定会说不可能那么巧,挂双钩饵就是平水,的确如此,上的饵团大小不可能每次都一样,饵料开的状态决定了雾化的速度,到底后剩余的饵重也不一样。

A)离底无钩漂露8目挂双钩饵漂露2目,单钩饵重3目:

钓目为0+2:双钩饵悬;

钓目为1+2:下钩饵轻触,上钩饵悬;

钓目为2+2:下钩饵重触,上钩饵悬;

钓目为3+2:下钩饵卧,上钩饵悬;

钓目为4+2:下钩饵卧,上钩饵轻触;

钓目为5+2:下钩饵卧,上钩饵重触;

钓目为6+2:下钩饵卧,上钩饵卧;

相当于漂尾少了2目按照上面平水的方法来分析,真正钓的时候肯定要加上这2目。

B)离底无钩漂露8目挂双钩饵压漂缓慢入水,下钩饵触底压水底2目的时候漂才静止平衡,单钩饵重5目:

钓目为0-2:下钩饵轻触(压水底2目),上钩饵悬,实际漂没入水中看不到视标;

钓目为1-2:下钩饵轻触(压水底2目),上钩饵悬,实际漂没入水中看不到视标;

钓目为2-2:下钩饵轻触(压水底2目),上钩饵悬,漂平水;

钓目为3-2:下钩饵重触(压水底3目),上钩饵悬;

钓目为4-2:下钩饵重触(压水底4目),上钩饵悬;

钓目为5-2:下钩饵卧(压水底5目,对漂无压力),上钩饵悬;

钓目为6-2:下钩饵卧,上钩饵轻触(压水底1目,对漂4目压力);

依此类推

相当于漂尾多了2目按照上面平水的方法来分析,真正钓的时候肯定要减去这2目。

由此可见,如果挂双钩饵压漂快速入水,说明双钩饵较重,即使钓目不高,下钩饵也早已经卧底或始终卧底(单钩饵就可以压漂入水),在水底有酱层或口轻的情况下并不合适,调整的办法就是减铅皮,增加无钩调目,有时候单钩饵过重的话甚至漂身都要稍微露出一点。

海钓入门之浮游矶钓的钓线选择与搭配


钓线是垂钓不可缺少的必备配件,及其的性能必须因应钓法的需要而选择。矶钓时由于钓场环境多礁石障碍还要经常面对风浪,同时兼顾到浮游矶钓采取的浮标钓法需要精准调整和乘流释放钓组的需要,因此,除了对线的强度有较高要求外,性能上还要求。

对浮标以上的钓线要求具有良好地视认性和柔软度、不影响钓组的精准度、有一定的抗风能力,而对浮标以下钓线则要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耐磨性、隐蔽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矶钓时不宜采用一线到底的钓组,而应该采取主线同子线搭配使用的方式。

一、主线

海水的比重同海水的含盐度有关,多数海域海水的平均比重在1.022左右,但在近岸,由于河流、雨水等淡水的注入,导致其含盐度进一步降低,其比重一般会降低到1.015左右。普通尼龙线比重和碳素线比重均超过1.03,特别是碳素线,其比重甚至达到了1.7。通过比重对比可以发现,在近海进行浮游矶钓时,如果使用尼龙线或者碳素线做主线,由于其比重大于海水比重,必然会导致主线下沉在水中。

那么主线沉入水下对实际垂钓有什么影响?浮游矶钓的钓场经常是明、暗礁交错的环境,有时候水面下几十公分就可能是暗礁或乱石,主线如果沉入水下过深则很有可能挂在这些暗礁、乱石等障碍物上。

另外浮游矶钓的钓组讲求精细地调整浮力同重力的关系以得到较高的钓组灵敏性,如果使用比重大于水的主线,在放流钓组时,随着主线长度的增加其重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增加的这部分重量一是会压沉钓组并使浮标彻底沉到水下,更重要的是这部分重量会形成一定拉力,使浮标以下钓组下沉缓慢,使钓饵就位时间延长甚至不能下沉到设定的正常深度。因此,浮游矶钓的主线多采用比重小于海水或者同海水比重接近的全浮水线或半浮水线。

浮水线是通过将线体内部设计成蜂窝状结构形成内部气室来平衡掉一部分素材重量达到降低线体比重的目的。但早期的全浮水线虽然考虑到上述环境要求而设计成全浮水的状态,但在比重上却没有进行严格控制,钓线在使用时是完全漂浮在水面以上,而完全漂浮在水面上的线在有风浪时则很容易在风吹浪打环境下使钓组偏离正确的航道,因此这种设计已经逐渐被目前采用的半浮水线所替代。

半浮水线经过严格的设计和加工将线体比重控制在稍微大于沿岸海水比重基础上。这种半浮水线在实际使用中会稍微沉入水下但又不会过度下沉,既不会影响到钓组的精准度又能够保证钓组在各种条件下顺利乘流前行,同时,为了便于视认,线体一般设计成红、黄、橙、白等不同颜色。

二、子线。

矶钓需要面对浪、流、礁石等各种复杂条件,因此对浮标以下钓线的要求是能够克服浪、流的干扰使钓饵顺利到达设定的深度并在这一深度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应具有较高隐蔽性以降低鱼的戒心,具有很强的耐磨性降低溜鱼时被礁石磨断的几率。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碳纤维钓线做子线。

碳纤维钓线其实是由氟和碳经过化学加工抽制而成的,准确地称呼应该是碳氟化合钓线。这种线具有结节强度高、不吸水、强耐磨、大比重、低光线折射率等特点,非常适合矶钓时的苛刻要求。

曾经看到许多新手在浮游矶钓时不使用专用碳素子线或者只使用很短的碳素(尼龙)子线。殊不知由于浮水主线的轻比重性质,这种做法不但会造成钓饵下沉缓慢,而且在浪、流的作用下还会使钓组溢动摇摆,影响钓饵的稳定,对于垂钓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再说,仅就耐磨性这一指标看,浮水主线的蜂窝状中通结构也远非碳氟化合钓线的对手,而钓线的耐磨性指标直接关系的是大鱼中钩后钻礁逃生的成功率,因此,直接使用主线拴钩或者仅使用短子线的做法不可取。

三、主、子线的搭配。

矶钓时合理搭配钓线的原则是适应钓场环境、便于操控钓组、保证钓线有足够强度。由此可以有以下配比选择:

1)主线、子线在确保强度前提下尽可能细而柔软。

矶钓时需要反复控带钓组,细而柔软的主线具备更良好的顺滑性,更容易被操控也更不容易受外界干扰造成钓组偏离航道。同样,细子线也更不容易使鱼产生警惕性,中钩的机会也更多。

但具体到采用多粗的线要受钓线强度的制约。比如以钓黑鲷为例,3号主线搭配2.5号子线的配置在绝大多数场合应该是绰绰有余,即使用2号子线搭配1.75号子线的线组,在海底不是十分复杂的钓场也足以应付体长40公分以内的黑鲷。

2)主线粗于子线。这是最基本的配比方式,适用于绝大多数钓场。

由于矶钓主线的蜂窝状结构,同样号数的矶钓主线拉力肯定弱于同样号数的碳素子线拉力,因此为了确保挂底或中大鱼不至于断掉主线丢失整套钓组,一般主、子线的搭配原则是子线小于主线1到2个号数,这样的搭配在挂底时一般被拉断的部位在子线的拴钩位置。比如2号主线可以搭配1.5甚至1.75号碳素子线,2.5号主线可以搭配1.75甚至2号主线,依此类推。

3)主、子线同号甚至倒拉车。

在大鱼多且吃饵欲望强的钓场,如果能够通过正确的诱饵策略使鱼离开礁石等障碍物海底冲到中层甚至上层吃饵,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挂底的顾虑,另外鱼吃食欲望强时对子线的粗细也没有太大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采取主线、子线同号甚至子线号数大于主线号数的倒拉车钓组配置,从而获得良好的钓组操控性和高强度的完美结合。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主线存在不安全隐患,但由于线轮外的主线长度一般长于子线,主线在受力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而能够有效降低主线断线的几率,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安全的。比如在海底堆石较多的防波堤钓场,如果能将鱼引离乱石底进行浅钓棚垂钓,就可以采用这种钓组配置。这样即使中钩的大鱼返身冲向乱石窟窿,比较粗的子线也会降低被礁石割断线而跑鱼的状况出现,从而提高起鱼成功率。

4)子线的长度。

碳氟钓线具有高比重、高耐磨性和良好恢复性的优点使它非常适合做矶钓子线。其高比重性质使得在缓流情况下即使子线不夹咬铅也会比较顺畅自然地下沉,同时能将钓饵稳定在一定水层运动;良好的恢复性使它在受到外力摩擦蜷曲打卷时,只要稍微用力反复捋几次就会恢复直挺状态;高耐磨性保证了即使溜鱼时子线被迫接触礁石也不容易应声而断。因此,为了将它这一优点充分发挥,子线自然是越长越好。

但子线的长度又受到钓竿长度的限制。子线太长不但造成抛投钓组困难,而且中鱼收线时由于浮标的阻挡,过长的子线会使得钓竿不容易将鱼弓出水面,如果为了将鱼拉到水面而过度收线,就会发生浮标顶断竿梢的事故。因此,以5米3长度钓竿为例,子线的长度如果超过4米操作起来困难就比较大,而使用更短些的钓竿则应该采用更短的子线。

既然在深钓场子线最长可以设置到4米左右,那么在浅钓场子线应该设置多长?我个人的习惯是:在4米以内浅场垂钓时,5米3钓竿设置的子线长度可以小于钓场深度40到50厘米,这时我们将钓棚调整到离底2、30公分时,浮标以上可以预留20公分左右的拖摆逗引空间,这种预留拖摆空间的做法相比于固定钓组在拖摆效果上更具优势。

5)钓线的使用和保养。

为了使主线、子线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平时在保养和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有必要进行说明:

①主线、子线平时应尽量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以免钓线过早老化;

②新主线在向鱼线轮缠线时避免让主线扭曲上气成麻花状,因为扭曲的线会破坏线的蜂窝状结构使线的浮水性能降低。为了保证这一点,在向线轮缠绕时最好两人操作,其中一个人将螺丝刀或铁棒插入线盘中间的孔中做转动轴,另一个人负责摇轮缠线,如果将线盘直接扔在地下一个人自行缠线,结果必然是由于线盘乱跳造成缠绕的主线扭曲;

③每次使用完的主线建议剪掉10米左右的长度。因为使用过程中挂底和中鱼的拉力都会使鱼线轮线杯外面一定长度的主线内部结构被破坏,使线的浮水效果和拉力较低,从而影响下一次出钓;

④每次出钓回来后应该取下线杯放入温淡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主线上的海水成分被清洗掉,避免海水对线的长期腐蚀;

⑤使用后的子线或多或少都会被磨或被抻,因此不宜多次反复使用,当天用完的子线一般应当弃置。

最后从环保角度顺便说说对废弃钓线的处理。经常在钓场看到一些钓友将挂断的废弃钓线以及垃圾袋扔在钓场,这种做法实在是对于钓场生态的犯罪!废弃的子线、主线如果缠在礁上就会影响礁石上水生物的成长,被浪冲到水下不但会导致钓鱼时经常钩到线,水下的线如果逐渐增多还会交织成一张网,使谨慎的鲷类矶钓对象鱼避而远之。

因此呼吁广大钓友做一个有素质的钓鱼人,对于废弃的钓线最好在手掌中缠绕后剪成短段,然后装入垃圾袋中带回处理,同时将钓场遗留的垃圾一并带走。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