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鱼类吃饵的三大因素

2021-04-24

要知道,鱼儿并不是一直都在吃食的,它们也有食欲不好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钓友们在垂钓的时候会遇到停口的原因。那么钓友们知道影响鱼儿食欲的原因有哪些吗?今天就跟各位钓友分享三个老钓手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钓友!

水质因素

如果钓友们所选的水域水质已将开始长出大量蓝藻的话,那么垂钓起来可是会非常困难的。水质太肥,鱼儿不用怎么活动就能吃到食物,自然就不会去吃钓友们的饵料了,因此,水质的好坏,可是判断鱼儿是否开口的第一步。m.dIAOyu007.cOm

一般鲤鱼比较多的水质呈土黄色,因为鲤鱼喜欢拱泥,所以土黄色是比较正常的;草鱼多的水质呈青绿色,因为草鱼食草,粪便是绿色的,因此水色会发绿。但因为大多数的野塘或者是黑塘都是混养塘,所以水色为土黄色的最佳,其次就是青绿色,最差的是墨绿色。

水温因素

通常情况下,当气温低于8℃的时候,鲤鱼之类的鱼儿会开始停口,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此时钓友们能用红虫、蚯蚓之类的活饵垂钓,还是能钓到鲤鱼的,只是比较稀少而已。当水温高于35℃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淡水鱼会不吃东西,但一些体质比较好的老鱼,仍然会觅食,所以钓友们只要配制那些老鱼比较喜欢的饵料就可以的,要以清淡为主。

季节因素

这里我们以鲤鱼为例。如果是在春季垂钓,那么直接开鲫鱼饵料,就能够两者兼顾;如果是在春末夏初垂钓,那就必须要开专门的鲤鱼饵料了;到了夏季比较炎热的时候,鱼儿的口味清淡,不少钓友会选择用嫩玉米垂钓,能够钓到草鱼跟鲤鱼;等到了秋季,钓友们就可以用大腥大香的饵料垂钓鲤鱼了。

不少钓友认为,春秋两季鱼儿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所以会用红虫来垂钓,但要注意,夏季的时候就不要再用红虫了,用玉米粒就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鱼儿的食性和食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钓友们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推荐

漫谈环境因素对垂钓用饵的影响


垂钓时不论你有多好的钓具、多好的钓饵,鱼儿绝不是手到擒拿,有时甚至是空手而归。这就是垂钓时的临场变化因素,影响按常规方法垂钓的表现。

这些影响有的来自鱼儿本身,有的因环境、因水及气候等变化,使原有的老规矩都改变了,如果能依循临场的那些变化,采用相应对策,就能获得成功。

以钓饵来说,同样的饵料,在不同条件下使用,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下面就用饵应变的情况,谈一些个人见解,供参考。

一、水温的变化对用饵的影响

一般淡水鱼都是属变温性的动物,通常来说它们最适宜摄食的水温为2030℃,因鱼的种类不同,又各有不同的摄食水温。许多有经验的老钓手,他们能根据水温的变化,选用和调制钓饵。有些细致认真的钓友随身还带有测水温的表,及时测定水面和水底的温度。水温高时鱼儿活跃,摄食积极,这时它们对食物亦不甚挑剔,只要钓饵的味道,与鱼的习惯喜爱接近,鱼儿就会前来嘬咬。所以大家说夏秋好钓鱼,这正是水温带给钓鱼人的好心情。

水温如果达不到鱼儿适宜的温度,鱼儿的体温也会降低,行动迟缓,不积极摄食,如果水温进一步降低,就是平时最爱出头露脸的草鲢鳙鱼,会趴底不爱活动。只有耐低水温的鲫鲤还会咬钩,所以在北方地区它们是冰钓的主要对象鱼。

在初春和深秋,水温的变化特大,这时用饵就特有讲究。在这两个阶段,鱼儿食欲也随水温起伏不定,总的来说食欲不旺,摄食远不如夏季。此时有的钓友主张饵料的味道应从重,用味道来激起鱼儿的食欲,饵料也应以松软为主,以适应鱼的绵口(摄食无力)。

在刚开春水温由低转高时,也有的钓友认为鱼儿刚从低水温中缓过来,口软,用饵应从清淡。各种不同的见解,各种不同的用饵方法,对促进钓技的提高大有好处。

二、肥水鱼难钓

在一般的水体中,各种不同的钓饵,都能展现各自的功能,但是不同的钓饵,如果遇到肥水,很可能发挥不出它们各自的威力。所以说肥水中的鱼难钓。这是钓界的共识。

因为水肥,孳生着各种水中的动植物(虫、藻),都是鱼儿的美食,等于它们成天生活在这个大食堂之中,食物充足,吃得饱饱的,轻易地不接受外来之饵。

它们生活在这些偏酸的肥水之中,对外来食物不感兴趣。我们多次在肥水中试钓过鲢鳙,均不成功。

总之肥水鱼是难钓,后来我们考虑单从饵料上动脑子不易成功,换一个思路从天气方面去找突破,于是选在风天或下雨天,这时会减轻肥水的影响,也会略显成效。有的钓友在文章中虽提到已获得钓肥水经验,可这些经验并未得到普及。愿众钓友一起来攻破这一难题。

三、水的深浅不同用饵亦应有别

在深浅不同的水域垂钓,先撇开饵料的味道不说,钓饵的软硬将会对垂钓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浅水(1米左右)垂钓时,由于水浅,饵团下落时很容易砸入泥底,所以饵团要松软抛竿要轻慢,配漂要短小,尽量减慢饵团下沉速度。

如果是在深水处垂钓,就要考虑饵团在水中下降时可能发生的对垂钓不利的事:如饵、坠过轻,下沉的速度太慢,耽误垂钓。如果饵团过软,在这漫长的下沉过程中,就有可能被水浸泡得更加松散,在与水的摩擦中饵团被扯散,待到达水底时,钩上的饵料所剩无几。

再者一般的水域小杂鱼多,它们游弋于水的中上层,当见到这缓慢下降的饵团,这无数的小精灵,就会对饵团发起追啃,松散的饵团极易被拉散。所以在深水处钓底,就要考虑如何使饵团较快地下沉到底,将饵团在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加硬,是可取的方法。

四、避免非对象鱼咬钩

众钓友中有的人在垂钓时只要是鱼,来者不拒。也有些钓友专钓某种鱼,这就有极大选择性。在单一鱼种的养殖水域,这好办,如果在什么鱼都有的混养池,要去单钓某一种鱼,钓手得费一番心思。

首先要根据鱼的习性确定钓底还是钓浮,钓鲤鲫当然是钓底(条件适合鲫鱼也可能上浮夺食),草鲢鳙可以钓浮,可避免鲤鲫及底层杂鱼干扰。在用饵方面一定要有针对性,如鲤鲫喜香甜,鲢鳙喜酸香,鳙还喜臭,草鱼喜微酸等。用草钓草鱼是一种非常专一的钓饵,别的鱼不吃草,也不怕小杂鱼捣乱。但是有些专喂颗粒的地方,草鱼养成偏食习性,不吃草,这就要求钓手以多种方法用各种不同钓饵进行试钓。

以上只是一些常规用饵方法,在垂钓时还是那句老话: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钓技、钓饵等方面作适当调整。

夏季鱼类吃口不好的饵料选择技巧


最新出钓的钓鱼人都有这样的一件困惑,气温高,鱼类吃口不好,也不活跃。夏季想要钓好鱼,最关键的点还是在饵料,饵料的使用,以及饵料的组成选择上。夏季的鱼类固然吃口刁,且吃饵的几率下降的情况,但是饵料相对于水中的天然食物,仍然拥有着巨大的优势,选择合适的用饵,依然能够上大鱼。

1、时鲜很重要

夏季的鱼类对于天然性味道非常看重,对于饵料的时鲜性也提出了考验。

通常来说,排除掉发酵后的饵料,多数饵料的时鲜保质期都较短,比如红虫肉浆,保质期只有四十八小时。

钓鱼人制作的饵料主要分为素食和肉食,而素食饵料中,又分为处理过和未处理两种。处理过的素食饵料的保质期更短,比如各类煮熟的谷物饵料,它们更需要冷鲜保存。未处理过的素饵保质期相对较长,但是在制作成成品饵料后,和其他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夏日高温滋生各类的霉菌,同样不能长久的保存。至于肉食饵料,保质期就更短了,除非放在冰柜冷冻处理,否则逃不过几个小时,就会变臭。

制作饵料时

第一点就是合理的选择每次的产出,不要太多,也不能不够用。

第二点就是选择合适的环境,打算发酵的饵料,就放在太阳下暴晒,普通的肉食饵料,就放在冰箱中冷冻,等到合适的天气再将饵料取出使用。

第三点则是出了问题的饵料就要撇弃,比如发霉的饵料,不要想着把霉掉的部分扔掉不用就可以了,鱼类的嗅觉比很多人想象的要灵。

2、大颗粒饵料是主饵

夏季打窝,大颗粒饵料是绝对的主体存在,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颗粒饵料可以避开小鱼闹窝。

夏季是小鱼闹窝的高峰季节,在制作饵料时,必须要考虑到小鱼闹窝的可能性。选择大颗粒饵,小鱼吃不到口中,时间稍长,自然避开鱼窝。而大颗粒饵料恰好合适大鱼的吃口,节省大鱼觅食时间,鱼类喜欢聚在窝子内。

第二,大颗粒饵料提升留窝效果。

颗粒饵料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持窝料的持久诱鱼效果,防止在一些雾化较高的饵料散化后,窝子内没有足够的食物引诱鱼群。大颗粒饵料在水中雾化的较慢,且分布在窝子内的各个角落,需要鱼类进行寻找,延长了鱼类在窝子里的时间。

3、钓饵的针对性

夏季鱼类虽然会出现吃钩不积极的情况,但在实际的鱼类生存规律上,夏季是鱼类的觅食高峰季节,吃口进食的频率和欲望达到了一年的高峰期。

之所以会出现吃口欲望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季节的气候原因,比如高温,低压。

其二则是钓饵的选择针对性不强。

常见的淡水鱼类,虽然口味多有交叉,但是具体口味范围同样也有偏差。比如鲢鱼,鲫鱼,鲢鳙鱼,草鱼,均是杂食性动物,但是在口味上,鲫鱼喜欢香甜的味道,而鲤鱼不喜欢甜味过重,草鱼喜欢清香味的饵料,鲢鳙喜欢酸臭馊的饵料。而且,野钓和池塘还有不同,池塘当中的鱼类口味更受人为影响,直接套用野钓的口味也要出错。

影响钓鱼的五大因素(天气、风向、气压、钓点


古人出战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我们出钓也是如此,但含意不尽相同。

在垂钓中,天时包括两个方面时间和气候。

先说时间,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一天之中有早中晚夜。一年四季中,春秋两季最宜垂钓,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鱼较难钓。这是华东地区的规律,其他地区另当别论。一天之中哪个时段好钓呢?这要视季节而定。比如:初春和严冬气温较低,钓者最好在9~16点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出钓;而盛夏和初秋气温很高,钓者应该在9点之前、16点之后气温稍低的时段出钓。有渔谚道:烈日炎炎早晚钓,寒冬腊月中午钓,不冷不热全天钓。这其实只是一般规律,特殊情况是存在的2010年8月的一天上午,气温30℃左右,气压也正常。我到农村的小河钓鱼,钓点选在亮水区向阳处,结果从早上7点打窝开钓,4个小时没动静,直到11点时才开始上鱼,并且连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点。类似的经历还不止这一次。

再说气候,这也与季节有关。初春和严冬气温较低,刮微风、东南风的晴天好钓鱼,而刮西北风时鱼就难钓;盛夏和初秋气温较高,刮西北风、东北风、北风的阴雨天好钓鱼;气温正常的春秋季节,刮南风或者西南风时,鱼不好钓。一般来说,下雨天鱼比较好钓,尤其是久晴初雨或久雨初晴时。大雨过后、降温之前的鱼也相对好钓,但也有例外,以下四种情况,虽然是下雨天,鱼也比较难钓:

一、雷雨天,雷声使鱼受到惊吓,无心进食,此外,出于安全考虑,雷雨天不宜出钓;

二、连绵不断的梅雨天,气压低,气温直在变化,鱼儿觅食活动减少;

三、初春或严冬的下雨天,气温更低,鱼不开口;

四、刮台风期间的下雨天,气压较低,鱼儿几乎没有食欲。

风力的大小对钓鱼也有影响初春和严冬,风力越小鱼越好钓;其他季节,风力大一点鱼好钓。有渔谚说大风钓大鱼,但如果风力大于6级,特别是刮台风时,鱼并不好钓。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风向一直在变化,鱼也不好钓。

昼夜温差对鱼的影响很大,如果昼夜温差很大,水温一直在变化,鱼的体温也在变化,它们会感觉不舒服,食欲减退。所以,昼夜温差越小越好钓,昼夜温差大于10摄氏度时鱼就相对难钓。一天之中,温度变化小的时段鱼最好钓。

气压对鱼的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说,气压低或气压变化时,鱼较难钓,气压太高时鱼也不一定好钓。需要注意的是,气压的高低是相对的,海拔高的地区气压低,最低时不到700hPa,海拔低的地区气压高,最高时超过1020hPao对于同一地区而言,夏天的气压要E佟天低。

地利在垂钓中是指水域和钓点

钓鱼人的施钓水域有江、河、湖、海、小溪、池塘、水库等,我们多数是在河里钓鱼。以河流为例,选择钓点的渔谚很多,比如: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毛阳。宽河钓窄,窄河钓宽,不占凸地就占湾。涨水钓边,退水钓潭,一日三迁,早晚钓边。这类渔谚很多也很杂乱,实际上,选择钓点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步骤:

一、到某条河边,首先要看河里有没有水草、芦苇,岸边有没有树。如果有树和水草,那么大树下、水草旁是好钓点。如果河面上水草太多,占据大半河面,则要把钓点选在远离水草的地方。

二、要了解河底的情况。水有多深,哪儿深哪儿浅,河底是平坦的还是坡度很大的,河底有碎砖碎石还是有很厚的淤泥,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河底有碎砖碎石的地方多有鲤鱼,但也容易挂底;河底淤泥较厚的地方多有黄颡鱼,但是它们经常不在底层活动。就河底的情况来讲,我们要选一个淤泥不厚、不易挂底又较平坦的地方作为钓点。

三、要了解河岸的情况。城市里的河岸一般是用水泥和石块砌成的垂直陡岸,河底比较平坦。在这种河段,鱼比较喜欢溜边,因此应该钓近,钓点选在离岸边2米左右的地方。如果是天然河岸,河底的坡度很大,就应该钓远,钓点应选在离岸边4米以外或靠近河面中间地带的水域。

四、要了解潮汐的情况。很多小河连着大河,大河又连着大海,所以水势时涨时落,其中规律如下:农历初一到初五、十六到二十各发生一次大潮,初六到十二、二十一到二十五各发生一次小潮。大潮时鱼最好钓,小潮时次之。涨潮或者退潮,钓点的选择是不同的,应遵循涨水钓边,退水钓中间的原则来选钓点。河水流动速度不同,钓点的选择也不一样,如果河水流速较快,就要找河湾、回水处或者

岸边等水流相对较缓的地方作为钓点。

五、要看河水的颜色。根据水色来判断是肥水还是瘦水,再选择不同的鱼饵。浅绿色水即我们所说的瘦水,瘦水水质清澈,浮游生物较少,能见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上,水底往往有丝状藻类植物,垂钓瘦水,笔者建议使用偏腥的淡腥香饵料;而绿色水、褐色水即为肥水,绿色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褐色水中往往富含有机肥料或腐殖质,在此类水域垂钓适合使用大香的饵料或粮食类的清淡饵料。

六、要了解鱼情。通过试钓来了解河里有哪些鱼,密度怎样,吃口如何

人和包括垂钓者的经验、技术、装备三方面

三者之中,笔者认为经验最重要,技术次之,装备排最后。经验是很难言传身教的,只能靠自己多实践、常思考、勤总结。相比传统钓法,台钓对技术和装备要求较高,它的调标技术、拉饵技术、抛竿技术、刺鱼技术等都需要钓者长期实践训练才能提高。至于装备,钓者可根据用途和经济条件来配置,不必过分追求装备的精良,毕竟垂钓之乐在于山水之间,而非沽名钓誉。

总之,如果你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每次垂钓定能够凯旋而归。

影响矶钓的基本三大要素


为什么会常常钓不到鱼的问题大有钓友在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你们究竟对钓场,流水,天气,钓组认识有多深,有没有认真去思考过?首先我们先来从矶钓的基本要素谈起,影响矶钓的三大外来要素:点,层,流。

一、点

顾名思义,点就是钓点,好的钓点必须流水畅通,暗礁交错,暗礁是鱼群所在地,觅食和躲避天敌的首选场所,当你上到一个钓点时,不要急着开杆,多花几分钟时间去观察钓场,从水纹上观察哪里有暗礁,这时候是涨潮还是退潮,流水是不是流向暗礁,这点很重要

流不经暗礁而流向另一边,怎么诱鱼出来钓啊,风向是不是和流水一致,如果不一致,钓组怎么设定才能让钓组和流向一致,你要有个概念在脑袋中,判断会不会底面流一致,这是关键,因为东区钓场经常会形成两层流,面流不是我们钓到鱼的关键,关键是底流,这个时候你要十分清楚,要不然只有打龟而回!

二、层

层就是鱼类觅食的水层,我们的对象鱼不会一辈子在固定的水层觅食,当条件许可,底层鱼会游到中层和面层觅食,这时候当你的钓组是在底层的话,你就钓不到的,特别是钓白蜡!我们可以先钓到底,然后把钓组慢慢的调整务必要找到鱼层,当有鱼咬钩后,就设定在这个深度,一段时间没鱼咬钩再调整,你就会体会到钓鱼的乐趣了。

三、流

流水是鱼类的通道,当流水合适时鱼类就会感知进食的时间到了,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个时机呢?要学会观察,记录每一次出钓的中鱼时间,当时的流水是怎样的,出门前必须记下你要去的地方的流水涨退时间,到现场后要试出当时流水的具体流向,底流面流的情况然后作出决定用哪个钓组迎合当时的流水条件。

要清晰知道我的鱼钩究竟会在水中的哪里,究竟会到达我想要它去到的某一点吗?水底下的我们在礁石上永远看不见,只能凭经验和常识去估计,用一些手法(钓组设定)去帮助我们,让自己的钓饵去到鱼群中间,让鱼张嘴咬钩这就是关键。

充分了解所有影响矶钓的因数,克服所有外来不利的条件,你钓到鱼是必然的,反之,钓到鱼只是偶然。

大鲫鱼水下吃饵过程详述


众所周知,野生大鲫鱼生性胆小谨慎、偏生又畏惧明亮的光线,平时只生活在能见度很低的水底,其行为令人难以琢磨,钓获的难度要远远高于钓小鲫鱼。这些年来,我曾不止一次在水边被大鲫鱼调戏,有时候都想,如果能看到它们在水下到底是怎样吃饵的就好了。别说,前两天还真被我撞到了机会,现场观察了一遍大鲫鱼食饵上钩的全过程。

前天晚上,我在网络电视上看到了一期日本钓鱼节目。节目里,摄制组在浮漂和鱼窝附近放置了几台摄像机,同步播放水下鱼吃饵的过程以及水上浮漂的动作。这期节目正好录制的是有关钓大鲫鱼的内容,我便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

①开始,钓手打窝抛竿,我仔细地看了看,跟平时大家用的饵料差别不大。随着诱饵软化散开,几条鲫鱼慢慢地靠近了过来。这些家伙并没有莽撞地进入鱼窝,只是围着窝点慢慢转悠,一点一点吞吃着诱饵。

②很快,一条大鲫鱼被钓饵吸引到了,它慢慢靠近钓饵,在一旁观察打量着,通过品尝钓饵附近的水去判断饵料的味道。由于它的动作影响到了钓饵,浮漂也就开始轻微地上下点动,点动几次之后静止一下,随后又开始变化。

③后来,可能是觉得钓饵味道不错,这条大鲫鱼开始试探了起来。只见它靠近鱼饵,轻微地咬动钩饵的边缘拖动了一下,水面上的浮漂开始轻轻地平移,几乎难以察觉。这个过程也持续了一小会儿,浮漂缓缓地移动了好几次。

④又过了一会,大鲫鱼可能认为钓饵是比较安全的,它在又一次拖动钓饵之后,一口将鱼饵吞入口中,此时水面上的浮漂匀速的出现了黑漂。此时岸上的钓手猛的一提竿,一条大鲫鱼便顺利的钓了上来。

如此真实的鱼吃饵现场看得我心驰神往:大鲫鱼先靠近,尔后拖动尝试,然后开口吞饵同时,鱼儿吃饵的整个过程清晰地作用在了水面的浮漂上。

当然,钓手冷静地判断亦是令我佩服,虽然他完全看不到摄像机里的画面,可是他却能够根据浮漂的变化,准确地判断出了水下鲫鱼全部的行为过程,堪称深得钓鱼三味。吾等如果修炼到了这种程度,估计钓大鲫鱼也就犹如探囊取物了。

现在,我不断回味着大鲫鱼吃饵的整个过程,分析着自己被大鲫鱼调戏的几次经历,突然感觉对钓大鲫鱼充满了信心。看完本文,您是否也有所收获呢?

对垂钓有影响的关键因素


影响垂钓的因素有很多,但这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应该就是天气因素了,尤其是温差,对垂钓的影响可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钓友在刮风下雨的天气去垂钓,但最终的渔获却不理想的原因。钓友们一定要多关注气压、温度、天气等因素,然后调整自己的作钓策略,这样才能有好的渔获。

冬天的时候,气压通常都比较高,水中的溶氧量也比较丰富,那些在夏季对垂钓影响非常大的天气因素,到了冬天反而会小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作用小了,只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它们的指标相对比较稳定,而且还较高,所以比较适合垂钓,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冬季的时候,温差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因素,如果一天的温差较大,对垂钓的影响可是不小的。鱼儿是变温动物,所以当外界的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鱼儿也要调节自己的体温,来适应变化的水温,那么当温度变化比较大的时候,鱼儿的调整范围也要变大,这种调整对鱼儿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鱼儿的觅食积极性会大大降低,通常都是聚集在某个地方,不吃也不动,所以鱼儿自然就比较难钓了。

冬季造成温差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寒潮来袭,气温大幅度下降,这时候的温差会变得非常大;二是寒潮过后会有一个升温的过程,但升温的前两天,温差会比较大。这种大幅度的降温、升温天气,鱼儿都比较难钓,垂钓的话,一般渔获都不怎么好。

但如果钓友们选择那些温差较小的天气出门垂钓的话,钓效还是非常不错的。像寒潮来临的前两天,或者是寒潮过后,温度稳定下来了,那种多云的天气最好。这个时候温差会比较小,鱼儿也会相对活跃一些,觅食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此时垂钓,很有可能就渔获满满了。

最后,如果钓友们非要选择温差比较大的天气出门垂钓,那就建议钓友们使用长竿短线,找鱼垂钓。因为温差大的时候鱼儿并不怎么活动,但如果能将饵料送到它们嘴边,那就没有不吃的道理了。

影响鱼饵配制的六个因素


配制饵料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说,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考虑的因素是:

1、所钓的鱼种是什么:配制饵料的目的是为了钓鱼,因鱼种的不同,他们所食的饵料种类也不同,如基于喜食蚯蚓,小米,麦麸和有香味的饵料,鲢鱼喜食有酸味的饵料,鲤鱼喜食有甜味的饵料,所以在配制饵料时首先要考虑所钓的对象鱼是哪种,然后再选料上,气味的调拌上因鱼而异,当然,有时不只是单纯为钓某一种鱼,在一处水域中混养着多种鱼,因此所准备的饵料也是多样的,通常的做法是准备多种干料,到时随用随配,灵活调配,有许多鱼也不是单一的食性,既食荤饵,也食素饵,一种饵料会适应好几种鱼的食性,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

2、气温、水温情况:鱼的生活受着气温、水温的影响,鱼也像人一样,有它合适的生长温度。大多数鱼最适宜的气温是20~30摄氏度,超过35摄氏度,鱼基本上不吃食(少数鱼除外)。气温低于5摄氏度也很少活动,气温在0摄氏度时基本停止摄食,鱼食欲旺盛时食什么都有滋味,食欲差时,对食物就格外的挑剔,鱼也像人一样,天热时想吃素食,天冷时想吃荤食。所以,配制使用饵料时要考虑气温,水温的状况,气温高时,饵料多用素料,即多用植物性质的饵料,气温低时,多选用蚯蚓,红虫及家禽的内脏做饵料。不过,草鱼,鲢鱼是不怕高温的鱼种,气温在37摄氏度时照样十分活跃,食欲不减,荤食素食都吃,当然食素食的量大于食荤食的量。

3、水质因素:水质的不同会影响到鱼的生活,影响食欲,生活在不同水质的鱼对饵料的需求也不同,钓鱼人常把不同的水质分为“肥水”和“瘦水”,所谓肥水,就是水中所含的腐殖质较多,可供鱼食用的微生物,小昆虫,软体动物较多,瘦水中这些物质相对少一些,鱼常常缺乏食物,这两种不同的水质会影响到鱼的食欲,肥水中的鱼由于不缺食物,因此对饵料比较挑剔,因为他们的食性有习惯性,其他食料可能使他们感到生疏,因而拒食。瘦水中,因食物缺乏,鱼儿可能饥不择食,比较贪食,尤其是对动物性质的饵料尤为喜爱,像人们的饮食一样,吃素饵多了也想吃些肉食。在肥水塘中的鱼吃荤食多了也想换换口味,吃些素食。

因此,钓鱼人在肥水塘垂钓多用素饵,而在瘦水塘垂钓多选用荤饵。不过,若水质过肥,水中腐殖质太多的话,水中的溶氧量低,氧气不足会影响到鱼的生活,自然也影响到鱼的食欲,因此说,在肥水塘钓鱼配制饵料尤为重要,要精心,要多准备一些不同物质成分的饵料,以供鱼选择食用。

4、季节因素:季节的不同会影响到鱼的生活。不同的季节也就有不同的气温和水温。气温和水温的不同也会影响到鱼的食性的变化,不同的季节使用的饵料截然不同。

5、水面的面积大小:水面的大小与配制使用饵料也有关系,水面大选用饵料的成分是粗放型的,水面小,选作配饵的原料是精致型。这是因为水面的大小与饵料的用量成正比关系。水面大,用料自然多,若在水库湖泊中钓鱼,常常是一次使用10多千克,20多千克的玉米,豆类,饼块,这些原料价格便宜,若用麝香米,麝香水或酒泡小米是不划算的,而在小池塘中垂钓,自然用质量较高的饵料,因此说,水面的大小关系到饵料的用量和质量,到什么水域钓鱼,就准备配制什么饵料,水面的大小是配制饵料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6、水的深浅度:水的深浅情况与使用饵料也是有关系的。

水浅,如2米以内的水深,饵料入水后部分会沉入水底,悬浮在水的中上层的饵料较少,投放诱饵时,对使用什么样的打窝器没有特定的要求,篮式打窝器,锥形打窝器均可。

若是水深超过3米,必须使用锥形打窝器,因为锥形打窝器可以沉到水底,只有打窝器的尖部触及水底的泥沙时,打窝器才张开,此时,打窝器中的饵料完全沉入水底,在水的中上层是没有饵料的,此时若用篮式打窝器就不行,篮式打窝器接触到水面后就翻到了,饵料便倒入水中,饵料慢慢往下沉,在下沉的过程中,部分粉状饵会四处扩散。若是水中有波浪,饵料分散的更快,沉到水底的可能就只是很少的饵料了。

水的深浅鱼使用饵量的多少也有关系,水浅,可以少用一点,水深就应用量大一些,这是因为深水的光线差,鱼饵很难被鱼尽快发现,饵料量大些,影响力就大些,诱食的效果自然好些。即使是钓饵,饵团也应大于在浅水区垂钓的饵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