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的变化对选择钓位的影响

2021-04-24

在一些自然水域,水位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涨幅,水位涨落情况会对鱼的游动和吃食有很大影响。

而且鱼儿对水位变化非常敏感,水位上涨时,很多食物都会流失,所以鱼儿会有些紧张感,生怕没有东西吃。所以鱼儿在水位上涨时,会急迫并且大量到岸边觅食,并且因为水位上涨,水的溶氧量增加,鱼儿也会变得异常活跃。

不仅水位上涨会有紧张感,当水位下落的时候,鱼儿也有一种惊慌感,因为害怕被搁浅。所以鱼儿会在水位下降的时候急迫躲到深水区。可能鱼儿怕自己一旦游得慢,游的速度跟不上水下降的速度,就会留到了岸边。

鱼越大,逃得越快,而且在逃的过程当中,根本不会觅食,而且一头往前冲,但是一些小鱼,会在逃的过程当中,还会边逃边觅食。这就是看大鱼与小鱼有没有经验的区别了。

其实一个水域,水流速度快慢,对鱼类的游动有很大影响。如果在一些水面广阔的湖泊、江河、水库里,鱼一般在0.5到1米/秒流速的水域里活动,如果水流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鱼儿都不会过于活跃。

所以如果在一些水流过大的自然水域,鱼儿会躲在支流或者是河湾处,这些流速较小的地方觅食。如果水流速度过慢,鱼儿一般会在中下游水流较快的地区活动。

所以在水位变化的季节垂钓,一定要先综合考虑,只有选好钓位,才能有爆护的可能性。

精选阅读

气温和季节变化对钓鱼的影响详解


气温和季节的变化,对鱼类的活动机能和摄取食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就影响到钓友们外出钓鱼是否能有个好收获!在江淮流域钓鱼,最理想的温度是15度~25度在此温度范围内,鱼儿活跃,食欲旺盛。当温度下降到5度时,鱼的活动和摄食量都很小,甚至将身子藏到泥里御寒。当温度上升到37度时,鱼儿就会到阴凉、深水区暂时栖息,摄食量也会减少。如天气闷热,即将下雨,气压很低,水中缺氧,鱼儿就会因为不舒服而浮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在中原地区,阳历4~6月和9~10月是垂钓的最好季节。

立夏以后进入三伏天,鱼儿怕热,不活跃,食欲也差。这时只有在上午时9时前,下午5时后,或在蔽荫处、深水区才能钓到鱼。

冬天气温低,这时只有在大晴天才能钓到鱼,而且要迎着太阳垂钓,时间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为佳。即使如此,收获也是微微的。江淮一带的钓鱼人有几句顺口溜,即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边,冬钓浅,是符合鱼儿对温度的适应情况的。当然,如在海南或东北地区垂钓,此顺口溜就不一定准确了。

夏季水位变化的钓点用饵技巧


夏秋时节。因普降暴雨和农田用水量较大等因素。大多河道常会出现水位暴涨和骤降。对鱼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这两种情况下能不能钓到鱼呢?该如何选钓点用饵料呢?且看下文?

一、高水位如何选钓点

沟渠、河流湖泊、港湾等处的近岸。大多有野生芦苇、蒲草等。每当其他水域向此处翻水、放水或突降大雨、暴雨。都会使此水域迅速涨水。因涨水被淹没的这些水生植物根部将为鱼类提供栖息、觅食、产卵较为理想的环境。在长期被波涛浪击和水流冲刷下。这些植物根部的土被掏空。

使其扎得较浅的地下茎裸露水中。下面有部分茎已深入至淤泥中。自然形成根系周围成片的凹凸坑。在涨水时。芦苇和蒲草丛中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特殊情况会更深一些。淹没在水中要部的凹凸处便成了鱼类活动场所。另外。此处之所以能聚鱼。

主要有四点:

一是芦苇、蒲草裸露地下茎是鱼类常爱食的天然饵料;

二是苇叶、蒲叶上多生长有昆虫并时常会掉落水中,成为鱼类争食之物;

三是靠近岸杂草丛中也多生长有各种昆虫和粘附在其叶片上的生物。在涨水时,这便成为鱼类美味佳肴;

四是有很好的隐蔽性。鱼类觉得生活在此处舒适、安全,由此看来,涨水期在芦苇、蒲草、杂草丛旁均是垂钓的理想钓点,在此做窝下钩,定鱼获颇丰。

二、低水位时如何选钓点

因用水量大又少降雨。致使河道水位急速回落。很快便形成枯水期。此时如何选点垂钓。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常听有钓友说。水位下降。尤其在枯水期好钓鱼。理由是水面缩小。鱼类相对集中。对此说笔者也有同感。但细想也不尽然。因常有人在低水位时钓不到鱼或鱼获甚微的事实。我认为。河道处于枯水期。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要选择有片片水草和有倒树及其他障碍物处作钓点。因此处既隐蔽又有较丰富天然饵料供鱼类食用。夏天可避暑。冬天可御寒。?

2、如是旷水区。无任何隐蔽物。也应尽量选择最深处为钓点。实践证明。无论在夏天或冬天。大多鱼类总喜欢生活在深水区。因此处冬暖夏凉。且符合鱼类生活习性。是鱼类居住的宝地。同时。也再次验证钓鱼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夏钓潭经验的正确性。

三、在用饵上一定要活

实践证明在涨水、退水、乃至枯水期。因天气等因素发生变化,在用饵上一定要灵活。众所周知天气、水质对鱼类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阴、晴、风、雨、气压、气温、水体含氧量等均对鱼类产生一定影响。水是鱼类生存之基生活之源,水质好坏、清浊、肥瘦、浮游生物多少、水的深浅、流动与静止等。对鱼类生活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用饵时要依据以上所述的实际情况决定用什么饵、用量多少等。

如在涨水期。一般来说。鱼类可食的天然饵料较为丰富。我们在配制饵料时。在质量上要优于天然饵方可见效。否则。你即便将钓饵放到鱼嘴边。它也懒得张口。如在夏秋季节枯水期。此处很少有浮游生物和其他天然饵料。用饵就无须太讲究。因一般鱼类均有饥不择食感。值得一提的是:钓对象鱼时。诱钓饵一定要注意色、香、味浓。否则也是徒劳无益的。

水质、水色、水位等外部生活条件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水质指水的肥度而言,水色指水的浑浊程度,水位指水的深浅涨落变化而言。水的肥度取决于水体中生物的食物链的构成。浮游生物是鱼类食物链构成的基础,它是无脊推动物和鲢、鳙鱼的食料,无脊椎动物又是众多鱼类的主食料,而庞大的小杂鱼群体又是凶猛鱼类的主食料,鱼类的粪便又是浮游生物的食料,如此互相依赖、互相转换而构成生物食物链。

因此,水体中浮游生物越丰富,水质越肥。肥水一般呈绿褐色,浓而不浑。肥水中河底有机物质含量高,常有气泡冒出。连通江河的浅水沼泊,连通湖泊的港渠,或傍近城镇、村舍、码头的水域,水质一般较肥。瘦水呈淡黄色,或清澈透明。过于清瘦的水域是不宜垂钓的,故有水至清则无鱼之说。在肥水中垂钓,饵料宜质优上乘,一般不宜过多投放诱饵。

水色有清浊之分,指含泥沙程度。暴雨过后。陆地上杂物和泥沙冲入水体,带入不少有机物质和碎屑,使水变浑。介于浑浊、清明之间,或浑而不浊,鱼类游弋加速,属垂钓的良好水色。如果水体中泥沙含量过多,水色过于浑浊,鱼的视觉受到障碍不易发现食料,则不宜垂钓。但鲶鱼等鱼觅食主要依靠触觉或嗅觉器官。水色浑浊不仅不影响其摄食,而且较之清水上钩率要高得多。

水位的变化对鱼摄食影响很大。较长时期水位保持不变的水域,鱼的活动处于恒定的状态。当下雨发汛,或排放泄水,使水位骤然发生显著变化时,鱼类活动频繁,游弋加剧,摄食量增加。

这是因为水位变化时,水体中食物链发生变化,原有的某些食料流失,中间食物中断,引起鱼类生活恐慌,四处觅食;另外,新鲜水注入水休,水中的溶氧度增高。鱼类异常活跃,体力消耗增大。所以,流水注入的下水道口、闸口等处,往往是许多鱼类群集嬉游的场所,自然也是理想的钓位。

不同地域对钓饵选择的影响


水域环境有些什么天然饵料,对鱼的喜食性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叫“什么地方的鱼爱吃什么食”。譬如,北方人的主食是馒头,北方鱼也爱吃面食;南方人主食是大米,南方鱼也爱吃米饭粒、年糕粒。四川多产甘薯,重庆、成都一带用白薯为饵能收奇效;藏族同胞爱吃酥油糌粑,在藏族地区钓鱼,酥油糌粑是最佳的钓饵;海南岛产木薯,在海南岛钓鱼,木薯是上等饵料。同一种鱼类也因地区不同,对饵料有偏爱,最有趣的例子就是鲫鱼,云南滇池的高背鲫,四川天然湖泊的野生鲫鱼,爱吃米饭粒、蚕豆粉饵;广东、广西的须鲫,喜吃水生昆虫和各种昆虫的幼虫饵;东北的银鲫和松花湖的野生鲫,却喜食红蚯蚓和面食饵。

按照鱼的食性配饵,这是多数钓者都懂得道理。但是同样一种鱼,食性一样,在甲地用这种饵上钩率高,而换了一个地方,一条鱼也钓不到。这一点,在鲢鱼和鳙鱼配饵方面尤为突出。养殖他们的鱼塘水质肥瘦不同,它们的口味也不一样。以养殖鲢鱼、鳙鱼为主的塘,若是肥水养鱼,则施放大量粪肥。肥料充足,浮游生物生长繁茂,这也成了鲢鱼、鳙鱼的天然饵料。这种池塘水有一股腥臭味,用普通的酸味钓鲢鱼根本钓不到。必须增强饵酸臭味的浓度,才能奏效。可是,换一个地方,那里投放的饵料不是以粪肥为主,二是投以粮食类饵料喂鱼,水不肥,没有很浓的腥臭味,如果仍用酸臭味很浓的饵区钓鲢鱼、鳙鱼,即使把饵投放在它嘴边,它也不上钩。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