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技巧中鱼不吃食的随机应变介绍

2021-04-21

不论干哪一行,应变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任何事物,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必须与之相适应.钓鱼是高尚的文体活动。它和其它的文体活动一样,充满着竞争。在钓场里,要适应经常变化的情况,就要有高度的应变能力.那种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信条,在钓鱼的具体活动中是不可取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是.变又不是盲目的,不是为变而变.变要符合科学性。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搬几次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钓鱼技巧中的随机应变,通常是在鱼不咬钩、钓不上鱼和无法钓鱼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下竿已经两三个小时了,竿尖纹丝不动。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变?根据笔者经验,应先看一看左邻右舍上没上鱼.如果他们都上鱼,那就再看看他们投竿多远,然后修正投竿距离。在修正投竿距离后许久仍未上鱼时,应立即改换钓饵。在采取以上应变措施后,一般都会有收效的。如果一见邻居上鱼,自己不上鱼就搬家,这种变就缺乏科学性.如果在修正投竿距离,更换钓饵后仍久久未上鱼,那说明你的钓位选得不佳。遇到这种情况就应立即搬家。那种固执到底,死不搬家的做法也是缺乏科学分析的。

水下小鱼闹食很凶,投饵入水后,没等大鱼来,小鱼早把饵抢光了。遇到这种情况。许多钓友就想搬家。笔者也认为,小鱼闹食虽然讨厌,但并非都是坏事。因为有小鱼闹食常常会把大鱼引来。怎么知道大鱼来没来呢?有三个征候:一是原来颤动不停的浮漂或竿尖突然安静下来,二是钓饵处小鱼乱跳,这是大鱼来到,小鱼夺路逃走的现象,三是钓饵处冒鱼星(气泡)。若有以上其一时,就须集中注意力,以免误事.遇到小鱼闹食,除了钓点水太浅之外,一般不要搬家。钓者可以在钓饵上应变.那就是把饵做得硬一点,让小鱼拱不散,或者把饵做得大一点,让小鱼吞不下。归结起来说,小鱼闹食具有两重性,常常是坏事变好事的开端.

邻居频频上鱼,自己的竿却半天不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钓友的应变措施是向邻居靠拢。但效果还是不佳.为什么?原因有三:

一、在同一地方垂钓,各人所处的条件基本一样,上不上鱼,钓饵起决定作用.邻居频频上鱼,而你的竿却半天不动。这说明邻居的钓饵要比你略胜一筹。

二、钓饵对鱼有先入为主的作用。频频上鱼的邻居已投了不少竿,水下已形成窝子,鱼儿已习惯了他的饵味。

三、鲤鱼生性狡猾多疑。当你将饵投近邻居钓位时,鲤鱼不敢贸然触之。

所以,见到邻居颇频上鱼就靠上去是不明智的.经验证明刚好相反,离他越远越好。

精选阅读

钓鱼时鱼不吃饵的原因分析


一、饵料是否雾化过好

饵料雾化太好,鱼诱过多,窝过大、过乱,水的能见度过差,鱼儿只闻得到气味而食不到饵。这时,应果断地换饵,控制雾化,让鱼来之,安之,食之。

二、鱼饵是否过腥、过香,味道是否过重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会明显地觉得窝中鱼偏杂、乱,鱼只在窝边游动,不进窝中食饵。调整配方,重新拌饵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时喜欢用麝香、羊油、阿魏等小药的钓友,千万注意加小药的量。

三、鱼饵是否对路、适口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出现在有喂食习惯,偏口厉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常喂的饵,或以常喂的饵为基本饵来调配你的钓饵。同时注意不要把饵拌得过硬、过松。过硬,适口性差,就是有个把讯号,你一提竿,整个饵原样从鱼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饵虽然在上行的过程中化掉了,但中鱼是不可能的;过松,钩饵到底,只剩空钩,这也是漂不动,不上鱼的一个原因。

四、窝料是否打得过重、过厚

打窝料也是有讲究的,打少了,鱼不聚窝;打多了,留在水底,特别在天气热的时候,随着气温升高,窝料发酵,氧气被大量消耗,窝中严重缺氧,鱼儿大多在窝上或窝边穿梭,不爱进窝,偶尔进窝,也不咬钩。

五、水底淤泥是否过厚

如果是塘底淤泥过厚,则应改用载铅量大的,能称得住饵的漂;或者减少铅皮,把漂调到能把饵称在淤泥之上;或者改用较轻比重的饵料,总之,要把饵团落在淤泥之上,否则,饵入淤泥,犹如石沉大海,鱼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出鱼讯。窝中有鱼有什么用?

六、子线是否过粗、过硬,钩子是否过大,钩条是否过粗,坠子是否过重

子线过粗、过硬,跟棕丝、胡须一样,不利于鱼索饵,特别是对那些被钓过多次,刁滑的鱼儿;钩子过大,鱼口小进不去;钩条过粗,鱼体小吸不动;坠子重了,钓组过钝或陷入淤泥。这些情况,鱼没法咬钩。但只要小试就能找到问题,然后换换钓组或作些相应的调整即便OK。

七、鱼层是否起了变化

钓鱼人一定要留心,在垂钓中鱼层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脑中有这概念,就不怕。它变你变,谁怕谁;它变,你不变,当然钓不到鱼。如果鱼层较乱,我们还可以试试打穿程。一句话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尽量使你的钓棚和鱼层一致,鱼讯自然也就有了。

八、鱼儿是否受惊

鱼受惊一样会影响食饵。鱼受惊有好几种原因,有时是因为突然的震动和响声或提竿中鱼又跑鱼,有时是因为鱼被钓了又放,放了又钓,嘴巴都受伤或发炎,有时是因为在比赛期间不注意,被钓上的鱼又直接放入水体,等等。这时,作为钓手应该做的是尽量小心谨慎,鱼中钩后要迅速提离窝点,尽量不跑鱼。在钓的过程,还应该主动并不厌其烦地逗引。

九、有鱼而不就饵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来自气候的骤变和综合因素(气候骤变、受惊、缺氧等)

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对一个钓鱼人来说,那是最为悲惨的事,你将真正面临着一场考验,真正体验到鱼口难开的滋味。碰到这种情况,我认为一定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要措施得当,也没什么可怕的。要有信心、耐心,线、钩、坠、漂等细化、小化,要用拖、提、抖等不同方式不断引逗,集中精力,抓住每个微小的讯号,变被动为主动。相信吧,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是我们至理的名言。

应变能力是垂钓的基本功介绍


钓友来信称:参加垂钓已经年,对制作钓饵方面进行过钻研,也有一些经验。可上鱼情况不稳定,时好时坏,虽用同样的钓饵,好时达到夺冠的水平,可有时就是钓不上鱼来。难道鱼的胃口经常会变,或者是气候及别的原因所致,求答。

钓友所谈的问题,还有其他几位钓友也提及:对同样的钓饵,为什么效果会时好时坏。我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垂钓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鱼儿也因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味口,而钓手却仍使用一成不变的钓饵,鱼儿自不会上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垂钓时各种可变的因素很多,任何一种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鱼儿摄食,下面列举一些影响鱼儿摄食的条件。水质的变化,是影响鱼儿摄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水温的变化对鱼的影响最大。一般淡水鱼最适宜的水温是,如果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鱼儿摄食。鱼的体温与水温一,鱼儿最忌水温突然变化,在水温突变的水体中,般相差鱼儿不适,不会咬钩。这在夏天一些较小的水塘中是经常发生的事,如因下雨等因素,使原池塘的水增加许多,突然改变了水的温度,鱼儿不会摄食,故有新水不下竿之说。

水的酸碱度。碱性过大的水不宜养鱼,过酸的水对鱼的影响也很大,水过酸,鱼儿也不爱咬钩。一般的肥水,大都偏酸,许多钓友都有这样的体会:肥水鱼难钓。还有在正常的水体中,突然流入带有工业污染的水,鱼儿轻则不咬钩,严重时会出现死亡。水中缺氧也是造成鱼不咬钩的主要原因之一。天气闷气压低,人感到不适,这时水中也会出现缺氧,鱼儿也照样不适,严重时还会发生浮头翻塘。有时人尚未感到气压低,可鱼儿已有感觉,它的表现就是不咬钩。水中含氧的情况,会因水的深浅不同,光照情况不同等原因,可能会使同一水体中的含氧量不均,会出现富氧区和富氧层,上鱼情况自然就会有所不同。

还有,许多养鱼池喂单一品种颗粒饲料,使鱼养成偏食习惯,就只认常喂它的那种饲料,对其他饵料,一律取排斥态度,于是就可能出现草鱼不吃草,鲤鱼不认香甜饵。

此外,垂钓时左邻右舍的钓诱饵特别对路,这时鱼儿可能远你而去,往别人的窝子里跑。

总之,环境、气候、鱼的品种和饲养方法等等诸多方面,任何一方面稍有差异,都可能影响鱼儿摄食。

以上所提各种情况,有的通过调整钓饵或改变垂钓方法,可能钓上鱼来。但有些情况,如极度缺氧引起的鱼不摄食,这决不是改进钓饵所能解决的问题。应变能力,就是在垂钓时要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能及时地调整钓饵,并采取有效的垂钓方法,能与当时的客观条件取得一致,就能得到较好的成绩。

应变能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上述种种以及尚有更多未曾提及的情况,钓手要在短时间内分辨出来。当然,这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奥妙,只要有一定的垂钓知识与经验,就不难发现问题。二是发现问题后,要有解决问题的招数例如你的钓饵在正常的水中上鱼很好,可遇到肥水就不灵了,这就是首先要能发现水是肥的,第二就要有钓肥水鱼的办法。这就是既能发现变,又具有应变的能力,这在垂钓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称得上是垂钓的基本功。这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各种知识与技能不断地累积、厚积始可薄发,练就一副识变的火眼金睛和掌握各种应变的手段,方可成为一名优秀钓手。

鱼不吃饵的原因分析


钓友们在平时钓鱼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旁边的钓友都上鱼就是自己不上鱼,遇到此种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天气原因,但是别人都上鱼的话,天气的原因就排除了。二是钓位的原因,如果在一个地方不上鱼换了几个钓位以后也不上鱼,钓位的原因可以排除了。第三个就是鱼饵的问题了,鱼为什么不吃你的饵料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鱼不吃饵的原因。

一、荤饵太臃肿、阻塞在钩弯:荤饵在钩上显得臃肿,是钓者在选用无脊椎软体动物或禽兽内脏等肉食性钓饵时,其饵体过大所致。为了避免这种事故发生,一是不管用虫饵还是其他肉食类块状饵,都不宜偏大,大了自会臃肿阻钩;二是在穿钩时,以虫饵为例,不能从头至尾将全躯体穿通,这样,即使虫子并不太大,一般都易堵住钩门。正确的穿法是从虫子腰部的三分之二处进针,再将钩尖提往虫饵头部上端,且呈似露非露状态。其他肉,脏荤饵,也应切成虫类太小合适的条块状,用同样的穿钩法穿钩可有效避免阻钩现象的存在和产生。

二、面饵质太硬、没有露钩尖:初学者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不在乎饵质的软硬和上钩时捏的颗状大小,特别是钓大鱼,总认为:既然是“死守”,饵性就该硬一点,捏上钩的饵丸就该大一点,正因这“一硬”、“一大”的臃肿而阻塞了钩门,造成钓者提竿时不能进钩中鱼,则又表现为“一顿”或“遛之即脱”而与使用荤饵太过臃肿的一样感觉的反映。所以,钓者在自制和使用面食性素饵时,一定要注重饵质的黏性和软硬适度,只要捏得上钩,抛竿不散,尤其钓静水,宁肯“软三分”,不可“硬一度”上钩的饵丸,要宁肯“小于米”,不可“大于豆(豌豆)。

三、粉饵太松散、落水即化完:若是静水池的竞技钓场,在鱼头密集的情况下,即使钓饵黏性不强而比较松散,但只要捏得上钩,落水能保持2~3分钟不完全雾化散脱,就有鱼儿咬钩,则更能发挥粉饵中鱼敏捷快速,且不“以钓代喂”和“越钓越发(窝)”的优势。反之,要是在缓流的自然水域或鱼儿特别稀少及少吃少动的隆冬,如果钓饵用竞技钓场的雾化时间来考虑合成,多会是还没等它到来之前早就“脱饵空钩”,极难碰上“鱼来饵在(钩)”这等巧事、好事。所以钓者使用粉状的饵,虽不存在前两种因饵体阻塞钩门而造成难以中鱼和容易脱钩跑鱼的现象,但对不同水域,不同钓场,使用不同黏性和松散程度的饵质把握不好,也会因饵造成“空钩等无鱼”和“有鱼见空钩”这种时间影响效益的损失。为减少和避免以上事故,使用松散型雾化饵时,除一般只适宜静水水域外,还必须做到黏性适度,轻落勤上,才能发挥好雾化粉饵钓“快鱼”的实际作用。

垂钓新手必学的应变技巧(鱼竿、鱼饵、鱼线)


对鱼而言,外界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它在水中的表现形态也就千姿百态。想把鱼钓上来,钓者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善于应变才能创造佳绩。现就应变的几个要素,谈下认识。

饵料的应变

无论是诱饵还是钓饵,钓者出钓前都要精心筹划一番,多做几手应变的准备。不同地方的塘,鱼的食性往往不同。即使同塘之鱼,在不同的时候,食性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此地此饵有效,彼地此饵却无效;此时此饵有效,彼时此饵却无效这是垂钓中常见之事。饵料要有荤有素,有香型甜型,也有腥型酸型。自制饵料(不一定淋水和好,可带原料干料)和各类各型商品饵料最好携带齐全一点,

这样到了垂钓现场可根据水情鱼情选择,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否则,某饵不灵时就会束手无策。

有一日我与钓友前往一家鱼塘垂钓,香精小米作窝,用某一商品饵垂钓效果很好。隔天又与钓友一同前往,因为有了经验,便如法施钓。结果钩饵如同扔进水缸,怎么也不见动静。邻近的钓友见我老不开张,让我换蚯蚓试试看。可是前天用商品饵料钓的很好,所以没带蚯蚓。无奈之下,只好到钓友处抓了几条蚯蚓。这才连钓六条大鲫,总算不致空手回家。我真纳闷,同塘同位同钓饵仅时隔一天。效果反差竟会如此之大

钓竿的应变

这里说的钓竿指手竿和海竿。近几年来,我到家养塘垂钓,尤其是钓鲫鱼,一般不带海竿,只用手竿,效果都不错。日久成习,也就不再考虑什么外在因素的变化不变化了。结果深秋一天,我随渔具店钓鱼班车前往一鱼塘垂钓。因知道是钓鲫鱼,海竿的事我就更是想也没想。到了鱼塘,我按老办法伸竿施钓。按照常规,用手竿断不会有问题,因为知道天凉了鱼靠里,我还特地带了一根6.3的长竿。可是除了小鱼闹钩,一口正经口儿没见着。而其他钓友,则绝大多数都携带了海竿或手海两用竿,台钓组合带漂,打到二十米外钓中间,.所获大多数都不菲,多者获大鲫30多斤。我用6.3米的手竿,水深一米左右,抛出有十一二米远,却一无所获。他们虽然打得远,钓中间,但水深其实比我的钓点也深不到哪去,那是个平底坑,里外差不多一样深。原因何在?过后我反复揣摩,估计是鱼天热走浅、天冷趋深的习性使然。虽然塘中间与边上深浅差不多,水温并不见得就温暖多少,但鱼儿们说是集体无意识也好,说是本性难移也罢,下意识地就是要随寒季的到来往中间聚。经过那一次,我专门买了一支4.5米碳素手海两用竿,再上哪里钓鱼,是不再让它离身的了。

现在有不少经营性钓池,随钓随投放,保证池中鱼密度不下降。有的周二周六各投放一次,每周两次,有的只是周六投放一次。此类钓池多在城边,路途近。收费适中,钓者踊跃。到这类定期投放成鱼的池塘垂钓,多数钧者都愿意在放鱼的当天去钓(比如周六放鱼,郡就周六去)。记得第一.次上这种池垂钓,我带了两根5,4米以以上的手竿。塘主的水槽车拉了鱼来,数百斤鲜活成鱼投放人池,不一会儿就开口咬钩。周围钓友噼里啪啦竞相上鱼。而我这边的钩饵却像扔进井里一样,一口没有。怪了。仔细一观察才发观上鱼的钓友无一不是短竿近钓。有的钓友甚至抛钩不足两米远。3.6米的竿就只将漂投在投在竿梢处,再远就不咬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新投放之鱼,本就被网捞车运,惊魂甫定,加上冷不丁又被抛入陌生环境,人生地不熟,惊悸惶恐,哪里就敢登堂入室,四处漫步?只能如丧家犬般夹着尾巴贴墙根溜边,加之边上水较深(两米左右),所以两三米长的竿便连连上鱼了。我没带短竿,只好以长竿斜向抛边,也只钓离岸两三米处,结果也开竿上鱼。而那些不擅应变的使长竿者,则只剩下了看人上鱼的份,自己这里一口不咬,还闹不明白究竟是犯了什么毛病?

下午情况又变了,短竿渐趋清寂,而长竿开始陆续上鱼。道理一样:新投之鱼已定下神来,渐渐适应了新环境,不再畏生,都已奔中间深水去了。反应快的人遂再改短为长,钓远钓中间,而迟钝者则又慢半拍,及至反应过来,已是差不多收竿了。所以不善应变者,难免走麦城。此后再到此类池塘钓鱼,便记住了这一规律:放鱼当天,上午短竿钓边,下午长短结合,次日以后必须长竿钓远。

钩线应变

现在钓友都习惯用小钩细线垂钓,认为大钩粗线反应不灵敏,入水目标大,起钩下钩容易伤鱼。且有不少专趋台钓的年轻时尚一族认为大钩粗线属笨钓招人笑话。因此粗线大钩耻于用,根本不备。但实践证明,无论野坑家池,专有大鱼的塘总会碰上,只准备小钩细线这。遇到此种情况就傻眼了。所以无论走到哪儿,粗线大钩都必须备带,即使台钓,也照样要有粗线大钩钓组随身备带。

钓鱼时鱼不吃饵什么原因


一、饵料是否雾化过好

饵料雾化太好,鱼诱过多,窝过大、过乱,水的能见度过差,鱼儿只闻得到气味而食不到饵。这时,应果断地换饵,控制雾化,让鱼来之,安之,食之。

二、鱼饵是否过腥、过香,味道是否过重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会明显地觉得窝中鱼偏杂、乱,鱼只在窝边游动,不进窝中食饵。调整配方,重新拌饵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时喜欢用麝香、羊油、阿魏等小药的钓友,千万注意加小药的量。

三、鱼饵是否对路、适口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出现在有喂食习惯,偏口厉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常喂的饵,或以常喂的饵为基本饵来调配你的钓饵。同时注意不要把饵拌得过硬、过松。过硬,适口性差,就是有个把讯号,你一提竿,整个饵原样从鱼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饵虽然在上行的过程中化掉了,但中鱼是不可能的;过松,钩饵到底,只剩空钩,这也是漂不动,不上鱼的一个原因。

四、窝料是否打得过重、过厚

打窝料也是有讲究的,打少了,鱼不聚窝;打多了,留在水底,特别在天气热的时候,随着气温升高,窝料发酵,氧气被大量消耗,窝中严重缺氧,鱼儿大多在窝上或窝边穿梭,不爱进窝,偶尔进窝,也不咬钩。

五、水底淤泥是否过厚

如果是塘底淤泥过厚,则应改用载铅量大的,能称得住饵的漂;或者减少铅皮,把漂调到能把饵称在淤泥之上;或者改用较轻比重的饵料,总之,要把饵团落在淤泥之上,否则,饵入淤泥,犹如石沉大海,鱼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出鱼讯。窝中有鱼有什么用?

六、子线是否过粗、过硬,钩子是否过大,钩条是否过粗,坠子是否过重

子线过粗、过硬,跟棕丝、胡须一样,不利于鱼索饵,特别是对那些被钓过多次,刁滑的鱼儿;钩子过大,鱼口小进不去;钩条过粗,鱼体小吸不动;坠子重了,钓组过钝或陷入淤泥。这些情况,鱼没法咬钩。但只要小试就能找到问题,然后换换钓组或作些相应的调整即便OK。

七、鱼层是否起了变化

钓鱼人一定要留心,在垂钓中鱼层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脑中有这概念,就不怕。它变你变,谁怕谁;它变,你不变,当然钓不到鱼。如果鱼层较乱,我们还可以试试打穿程。一句话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尽量使你的钓棚和鱼层一致,鱼讯自然也就有了。

八、鱼儿是否受惊

鱼受惊一样会影响食饵。鱼受惊有好几种原因,有时是因为突然的震动和响声或提竿中鱼又跑鱼,有时是因为鱼被钓了又放,放了又钓,嘴巴都受伤或发炎,有时是因为在比赛期间不注意,被钓上的鱼又直接放入水体,等等。这时,作为钓手应该做的是尽量小心谨慎,鱼中钩后要迅速提离窝点,尽量不跑鱼。在钓的过程,还应该主动并不厌其烦地逗引。

九、有鱼而不就饵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来自气候的骤变和综合因素(气候骤变、受惊、缺氧等)

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对一个钓鱼人来说,那是最为悲惨的事,你将真正面临着一场考验,真正体验到鱼口难开的滋味。碰到这种情况,我认为一定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要措施得当,也没什么可怕的。要有信心、耐心,线、钩、坠、漂等细化、小化,要用拖、提、抖等不同方式不断引逗,集中精力,抓住每个微小的讯号,变被动为主动。相信吧,“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是我们至理的名言。

浮标的调整与鱼吃食之间的关系(一)


我们都知道浮标是反映鱼儿吃食时动作的媒介,除浮标的自身语言(翻身站立、匀速下降、到位、返弹、静止)之外的任何 动作,包括缓升、急降、晃动、移位、下落时的超时停顿等等。这些反常的动作都有可能提杆中鱼,这些有异于浮标自身语言的动作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浮 标的鱼讯语言。我们也正是根据这些浮标的鱼讯语言来进行垂钓的。了解了浮标的鱼讯语言,那么这些鱼讯语言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鱼吃食时的动 作在浮标上的具体体现。鱼又是怎么吃食的呢?为了简单,我把鱼吃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定义了名字。

首先是鱼触碰、试探饵团阶段,我称之为探口。在这个阶段中,有些鱼习惯先吞进去但又马上吐出来,再吞再吐,反复 多次。如鲫、老、滑鱼等。而有些鱼习惯先用鳍或嘴触、拱动饵团,并围着饵团游动。如:鲤、草等。其次,就是鱼在认为安全的情况下一口将饵吞入嘴中,我称之 为吞口(这个阶段时间很短暂)。再有就是鱼吃饵后的抬头或转身阶段,我称之为走口。第四,就是鱼吃食、转身(抬头)后的游开阶段,我称之为死 口。这四个阶段贯穿鱼吃食的全过程,即连续又不完整。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当鱼处于饥饿状态、觅食欲望很强的情况下,见饵就吃,不再小心翼翼的试探是 否安全,其探口阶段就不存在了(如:生口鱼)。再有就是,鱼在觅食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惊吓,也会马上放弃觅食,多好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现实。这也就 是为什么我们在中鱼后要马上领鱼出窝的原因。

鱼吃食的四个阶段,与浮标的鱼讯语言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又是怎样通过浮标来具体体现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比较 敏感的问题如何调整浮标

应对鱼不吃饵的小妙招


钓友们应该都遇到过鱼儿不吃饵的情况,那么钓友们都是怎么做的呢?今天就跟钓友们分享几个应对鱼儿不吃饵的小妙招,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钓友!

当鱼儿长期在固定的环境生存的时候,会受到水情、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便有了口癖。在自然水域垂钓的时候,如果无口是饵料的问题,那么钓友们要试着换换其它味型的钓饵。甩竿抽窝、喂窝没有效果,那就再换一种饵试试,只要所使用的饵料有一条鱼儿上钩了,那就证明这款饵料是对路的。

如果钓友们是在养殖池或者是鱼塘垂钓,你会发现,不同的池塘里,因为鱼儿的种类不同,所以喂养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鱼儿被人工喂养形成了口癖,所以可以在饵料中加入一部分原塘颗粒,增加饵料对鱼儿的诱惑能力。

对鱼儿来说,水中缺氧会让它们感觉非常的不适,于是就会浮到水面或者是水的中、上层游动、觅食。这种情况下,如果钓友们采用底钓的方式,往往是收效很小甚至是钓不到鱼的。像秋季,特别是晚秋的时候,如果前一天晚上的气温比较低,那么第二天钓友们就要在水深或者是深浅交接的地方垂钓,水深1.5m左右最好,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到浅水处垂钓。

不管是自然水域还是鱼塘,都会有滑鱼存在,钓滑鱼,钓友们可以使用逗钓的方法,将挂钩的饵料微微的移动,跟活饵似的,从而增加饵料对鱼儿的吸引力。在钓滑口鱼的时候,适合用小钩、细线,浮漂也比较适合用灵敏度高的漂。

最后,找准钓位可是非常关键的。选择钓位、钓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鱼儿的生存特性来找。一是,鱼儿比较贪恋食物,所以哪里食物多,哪里往往就聚集了不少的鱼;二是,鱼儿比较爱氧气,有氧则欢,缺氧则死;三是变温,鱼儿怕冷也怕热,所以它们会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游到水温合适的地方。

以上就是跟钓友们分享的应对鱼儿无口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钓友。

河流中钓鱼的技巧


在垂钓人群中,有这么样的一群人,不喜湖库垂钓,去喜欢溪流钓。哪怕是一条只有两米宽的小溪沟渠,也成了他们的乐土。曾经笔者遇上两位老钓友,在一小溪边垂钓,顺便停下来与他们闲聊了一阵子。那时候心里还想着,这溪流里面恐怕钓不到什么鱼儿吧?看了看他们的收获,让人大吃一惊。通过与他们聊天,充分了解到,原来溪流钓也不像我们心里所想的一无所获,或是所获稀少,只要有了溪流钓的经验,一样可以有不错的收获。

一、不钓流头钓流脚

溪流的上游平日虽涓涓细流,水势平缓,但这里是溪流的流头泉源,水温自然相对偏低,只有喜高氧、耐低温的冷水鱼,适合在这里活动和栖息。溪流的中游地带水势湍急,波涛汹涌,也不存鱼。只有靠近平川的下游或曰流脚,才是溪流钓的好去处。因为这里水位较深,水流平稳,上游冲下来的食物都在此飘浮和沉积。鱼在这里活动感觉舒适,又有食物可觅。故流脚是鱼生存大本营,久久不会离去,在此下钩鱼获必丰。

二、不钓直道钓弯道

处在深山峡谷中的溪流,蜿蜒曲折,环绕在道道山峦之中。由于地势的缘故,从源头至出水口,有的地段是直道,有的地段是弯道。直道流速较急,上游冲下来的食物顺流而下,鱼到此找不到食吃,故这里基本不存鱼。而弯道处水流较缓,上游冲下来和岸边刮进来的昆虫、叶片、籽实和小鱼小虾,都会在弯道内侧漂浮和沉积。鱼逆水而上到此既可歇脚喘息,又能找到食物充饥,溪流钓时在此下竿定会频频上鱼。

三、不钓急流钓缓流

溪流的水与河川一样是流动的,但因流动的速度不同,便有急流、缓流和平流之分。急流水势湍急,奔腾咆啸,除有极个别逆流而上泳术极佳的大鱼外,很少有鱼光顾。因为鱼在急流里游动甚费体力,又没有什么食物可吃,故钓急流纯属无的放矢。有经验的钓手多在缓流下钩,因为这里流速缓慢,滞留和沉积的食物也多,既是鱼的上溯通道和活动场所,也是鱼的栖息地和觅食处,自然被钓手们视为钓溪流钓的好钓点。

四、不钓两头钓中间

溪流有的地段,呈两头宽中间窄的态势。钓两头不行吗?也不是不行,只是水面宽鱼头稀,上鱼肯定稀稀拉拉。而中间的狭窄处,是鱼上下巡游的必经路线和通道,这里的鱼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穿梭不息,其密度远远超过上下两头的水域。故钓中间优于钓两头,钓窄水面胜于钓宽水平。

五、不钓进水口钓出水口

溪流的山水口靠近平川,与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大小水系相通相连,其汇合处便是溪流的出水口。这里有溪流冲下来的美食佳肴,而且源源不断,大水面逆水而上的鱼,群游至此争相抢食,并长聚不散,在此进行溪流钓鱼护必满。

六、冷钓深潭热钓浅滩

春末夏初是鱼的繁殖期,鱼都会游到浅滩交尾产卵繁衍后代,此时最好不钓,使鱼能休养生息。到了盛夏,清晨和傍晚鱼会聚集在岸边的浅滩,因为浅水地带昆虫和小虾颇多,鱼来此争相觅食,正是垂钓的极好时机。但进入深秋后,水温低鱼都归潭,此时溪流钓宜钓深不宜钓浅滩。

对于溪流钓来说,笔者是很少涉足。一是没有人引领着去钓,再一个所识钓友们平时都往野库湖泊里跑,认为那些地儿不仅能钓鱼,更是青山绿水广阔的湖库水面,能给人一种充分放松的感觉。确实,现在垂钓,很多也不是为了鱼,而是为了能在工作之余,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远离城市的喧嚣与雾霾。

秋季钓鱼打窝要选对路 吸引鱼儿吃食的钓饵


鱼类的世界不同于人类,它们时刻都要为生存而拼尽全力,每天都要为明天的食物做准备,秋天就要开始为冬天做准备。

进入秋季以后,一方面由于天气原因,秋高气爽,溶氧量高,鱼类觅食积极;另一方面,鱼类为了度过艰苦的冬天,要积蓄更多的脂肪,必须吃到更多的食物。所以每年的九月份开始,就进入了全年最佳的垂钓黄金季节,只要选对饵料,上鱼小菜一碟。

垂钓打窝要选对路

打窝重要性不需多言,在选窝重要性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根据目标鱼的口味选择窝料的口味。鲫鱼喜欢香味、发酵味,就选用酒米、药米、小米等谷物饵料或发酵饵料;鲤鱼喜欢香甜味,就在窝料中加入酒糟,利用喜欢拱土的特点,饵料团中加入泥土迷糊之;草鱼喜欢食用各类草本植物,味型倾向上较为广泛,利用颗粒状的谷物饵料,加上雾化饵料,做成酸臭味的窝子,上鱼快。

在窝料用量上,主要涉及几个概念,首先是水域的特点、饵料的状态、以及目标的数量和食量。在不同水情下,选用窝料量自然不一样,流水要比静水投放量大,瘦水要比肥水投放量大,大水面比小水面投放量大。另外,大鱼较多的水域,投放窝料多一点,才能够满足大鱼的食量需求,能够留住鱼,小鱼较多的水域,投放小食团,留窝效果好,持窝强。

窝料投放方式也会根据钓法变化,有提前打窝、边钓边打窝灯方法。提前打窝的最大优点是有发效时间,能够聚集到数量更多的鱼类,鱼类的密度高,垂钓收获好。反之,边钓边打窝,通过抛竿是携带的饵料散开,形成一个立体的雾化窝子,这种方法更准确的诱引鱼类。

打窝时,为了谋求落点准确,通常会提前抛投几个饵料团到预定位置,重点在手法准确,人工抛洒。麻烦的是声音的控制,不能惊吓到鱼类,最好是使用专业的打窝器。不过在窝料量较大时,直接抛投最好,人力很宝贵,但时间更宝贵。

快速增肥的饵料

鱼类在秋季觅食积极,一半的原因是为了储存更多的脂肪过冬,所以能够增肥的食物都是好饵料。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几款在秋季对鱼类有较强吸引力的饵料。

首推蚯蚓、红虫,这两款饵料不需要过多介绍了,钓鱼人们都比较熟悉。在用法上,考虑秋天的进程,初秋时可以达成肉浆,掺在谷物饵料中使用,增强腥味诱鱼效果。晚秋时,截断使用,直接挂钩即可。

玉米面加药酒的饵料的做法也不错,利用打碎、细腻的玉米面,掺和上面粉,江米面,以及少量白糖。全部材料加在一起,搅拌均匀后,用热水冲烫,想做芝麻糊一样搅合均匀,成粘稠状,能够达到做成玉米馒头的浓度。然后半成品就可以上锅了,在蒸笼里蒸二十分钟,发挥香味和甜味,成品掰碎揉搓成团,以及加了山奈、丁香的药酒。做出来的饵料软硬适中,香气扑鼻。

还有一种,将今年新产的玉米,打成浆糊状,制作饵料是,浆糊玉米,泡发颗粒饵、鸡饲料各占三成。搅拌混合后,添加一些曲酒,面粉,增加香味和调整状态,用来做爆炸钩的饵料效果最好。

另外,这个季节中,各类骨粉、鱼粉、虾粉,内脏都是极具诱惑力的饵料,稍稍加入即可提升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