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窝子明明有鱼就是不上钩

2021-04-21

现在很多人都迷恋上了打窝钓鱼这项活动,我们在难得小假期当中,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与二三好友或者是家人,一起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垂钓,慢慢享受生活的美好。

但是现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就比如说是我们在打好窝子之后,开始耐心等待,等到看见窝子开始不停的冒泡的时候,就知道里面是鱼儿在活动的,但是我们的浮漂是没有什么动静的。这就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了,那么为什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下面就为大家解疑释惑。

如果窝子呈现出一种里面的鱼儿很杂而且比较乱的状态,那么可能是鱼儿只是在窝边附近游动。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窝子里面的饵料腥香味道太浓烈了。如果你的窝子里面的饵料恰好是不受鱼儿喜欢的,那你的窝子就是白费了。所以如果是饵料的问题,就赶紧换适合鱼儿饵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饵料的雾化效果太好了,结果导致引诱来的鱼儿太多了,把水都搅浑了,水里面能见度会降低,所以鱼儿们都看不见饵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赶紧控制住饵料的雾化效果。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窝料的薄厚,如果打窝打少了,那么鱼儿受到的吸引力小,鱼儿不聚集过来。但是如果我们打窝又打多了,那么又会沉到水底,如果天气又太热了,水底温度比较高,那么窝料就会发酵,这样一来里面的氧气就会大量的消耗,鱼儿们就会在窝子外边打转而不进去,这是因为里面严重缺氧。就算是进去了,也很少会咬钩。

我们在垂钓的时候也要看一下天气状况,看一下气压的高低。如果是在气压比较低的状态下,水中的溶解氧量就会下降,这样鱼儿会缺氧而上浮,在这样的情况下,鱼儿们根本就是没有心情进食。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再干什么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收拾收拾,回家休息吧。

我们还要选择好钓具,不适宜选择使用过大的钓具,因为如果你使用的子线比较硬还比较粗,是不适合鱼儿咬饵的。尤其是现在的鱼儿已经遭到人们的多次垂钓,变的比以往要狡猾多了,因此更不容易上鱼。如果我们使用的鱼钩太大,那么鱼嘴小一点的鱼儿根本就是进不去。还有,如果是钩条太大了,那么体积比较小,重量比较轻的小鱼儿们就根本吸不动。

除了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坠子过重或者是钓组太钝等等情况下,也是会出现窝子有鱼但是鱼儿不上钩这样的问题的。所以我们在实际的钓鱼过程中要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你所钓的鱼儿的情况,水域情况等等充满变数的条件下做一些调整,直到最适合为止。

希望大家在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可以解决自己在垂钓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DIaOYu007.cOm

相关知识

条件相同为什么不上鱼分析


钓友来信说:有一次他们三人都用海竿,同在一个池塘垂钓,而且用的又是同样的钓饵,结果两人上鱼,他却无功而返,是什么原因,请予解答。

这在垂钓中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奇。说的都是同样的条件,而结果都不相同。

经常垂钓的人,不论使用手竿还是使用海竿,都会遇到这种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情况。更有甚者,一个人用多副海竿垂钓,经常也会出现上鱼的竿不断上鱼;不上鱼的竿就像在做陪客。有些临场经验丰富的钓友,他们针对这种情况,将那些不上鱼的竿,集中投到上鱼竿的附近,并且还将这作为一种经验,叫散打找鱼,集中施钓。即使这样,有时还会出现奇怪的现象:好像鱼儿认竿,不上鱼的竿,投到哪里都是无鱼咬钩。

这种情况在使用手竿时也表现得很突出:也是各种条件都相同,垂钓时两支漂子快凑到一起了,结果是上鱼的人不断上鱼,不上鱼的还是陪客。

不过对上述现象,除极个别带偶然性外,我始终认为条件相同,上鱼有别,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主观上认为条件相同,其实可能是不相同,这些条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钓具、钓技和钓点等任何一个细小的差别,都会造成结果上的不一致,我有深刻体会: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一道去钓鱼,我们都用手竿,开始在各自选择的钓点上垂钓,我频频上鱼,他的漂却纹丝不动,我叫他到我这边来,我们两支漂子相距不足20厘米,我俩的钓具基本一样,而且都是使用长脑线配长风漂,用的是同样的钓饵,也就是一切条件相同,但他用的是同样就是不上鱼,还说鱼欺负他。

这时我接过他的竿,检查漂、坠的匹配情况,原来他漂坠比重匹配不当,漂小、坠重,坠子入水沉底,使用长脑线。坠子沉底,其后果不言自明,那就是鱼儿虽在咬钩,可坠子压着脑线,漂子根本反应不出来。我帮他去掉一些铅片。使之成为悬坠。果然,他再下竿,不一会儿漂子动了,此后他也不断地上鱼。从这里也就明显地看出条件并不一样。

在钓具方面,除组装匹配之外,还有钓具本身的性质不同,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如竿的软硬、线的粗细、钩的大小等,绝不可忽视那些细微差异,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例如在初春和深秋,因水温低,鱼儿摄食无力,垂钓时大家都在使用海竿,看似相同,但海竿有软硬之分。那些软竿反应灵敏,就能将鱼儿咬钩的轻微动作反应出来,而那些硬竿就是梗着脖子不低头,纹丝不动。

以上这些,都是因钓具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不同结果。

出钓时不论是水库及池塘,水底的情况总是千差万别,如某处有个很小的坑,这可能是最藏鱼的地方,钩下到坑内就有鱼咬钩,坑上面就无鱼咬。垂钓时正好一个在坑内,一个在坑外,其结果就不同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钓技,调漂、观漂看尖、提竿等这些最平常的动作,高手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首先要承认人家的长处,仔细观察那些里手们在操作方法等多方面的长处。要有一种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这往往会受到性格、年龄、钓龄、甚至昔日的成就等一大堆精神方面障碍,不便启齿。其实在钓场上不乏钓技高超、钓德高尚的人。我觉得广交朋友是钓场上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有人说交一个渔友胜过一百条鱼。

最后我想提的一点是当差别出现之后(有的上鱼有的不上),就要仔细查找原因,寻找这同样中的差异。这个寻找的过程,正是提高钓技的绝好时机。

由于对具体情况不了解,很难提出中肯意见。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为什么不要以饵料的香型来判断适合什么鱼?这里有答案


钓友们,你有没有想过,饵料中的香味,腥味等等咱们人类可以闻到的气味,在水中能不能被鱼察觉到呢?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

大多数钓友们在开饵时,把饵料袋打开后先闻一闻是哪种香味,哪种适合钓鲤鱼,哪种适合钓鲫鱼,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有些人能闻到的味道,但在水中不一定溶散扩散、能起到诱鱼作用。

而真正起到诱鱼作用的、在水中溶散扩散的物质,我们并不一定能闻出味。比如钓友们都熟知的糖、盐等,在水中都能溶散扩散,并能起到很好的诱鱼作用,但我们并不能闻出它们是什么味道。

网上有关饵料专家对诱鱼剂进行的探讨:有些专家曾经从水中的动、植物中,从一些物质中提炼出可以诱鱼的成份,最后得出的结论,这些诱鱼的物质在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挥发作用,也就是说这些有效的诱鱼物质,人是闻不到任何味道的。

比如氨基酸。像这些诱鱼成份都是在水中可以溶散,它诱鱼的效果取决于在水中溶散的浓度、速度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的时候,它的诱鱼效果最好。

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标准的时候,就起不到诱鱼作用或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这些专家的观点证实了一个问题,就是饵料中诱鱼的成份,并不一定是人闻到的香味,而人闻到的香味,并不一定能诱鱼。

所以我们在实际垂钓中,不要以饵料的香味去判断适合钓什么鱼,而要通过对饵料的实际使用的效果去判定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