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必知:饵料的分类及配比原则

2020-11-02

饵料一直是钓鱼人非常头疼的问题。也许对于刚入门的朋友而言,饵料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但当你渐渐深入到这个领域,或者说随着技术的提升,装备的升级,相信它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甚至让你感觉到头疼。

就算是玩休闲的钓友,也是会考虑到饵料的配比或者状态,毕竟这会直接影响到渔获。对于饵料学问比较多,今天我所要说的就是饵料配比基础和常识还有,细节。

首先市面上的饵料根据味型主要分为香型、腥型、腥香以及香腥。这些味型的存在,可以是一袋饵料在出厂前就确定的,当然也可以由我们调配出来,例如香饵+腥饵=腥香/香腥。产生不同结果的条件在于,饵料种类和比例。如果腥饵多(动物蛋白多),香饵少,这款饵料配出来就是腥香(味道以腥为主),反之结果自然也相反。

饵料除了味型上存在差异,在功能上也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分为四类:dIAoYu007.COm

基础类、主攻类、状态类、添加类

状态类和添加类我们比较容易区分。状态类主用于减比重,加雾化,增粘度等,就是常说的功能性饵料。如尺上、雪花粉和粘粉。

添加类俗称小药,用于特殊情况(如水肥,鱼不开口等),起辅助作用,促进鱼开口,一般不过多添加。

而剩下的两种我们从字面上是比较好理解,但在实际上选择中就会有些困难

基础类主要由谷物,胚芽等制成,一般来说占整个钓饵中的百分之50以上。主攻类则主要由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加上复合型添加剂添加至饵料中制成。

我们在实际中区分基础饵和主攻饵的依据:

基础饵由于是谷物,胚芽所制成,所以一般呈谷物味,本香或者淡香,颗粒粗,比重大。颜色一般接近粮食的颜色,黄色,褐色等。

主攻饵味型就是在上面提到的腥,香各异。其形态成片状、粒状和粉状不等,加水后比较细腻,主要添加动植物蛋白和鱼所喜爱的各类添加剂等。没有错,很多饵料中其实已经配好了小药的,所以小药不能多加,而且某些小药和某些饵料是会起冲突的。

在市面上主攻饵的种类最为繁多。很多厂家为了方便钓鱼人使用。在饵料中就完成了各种添加剂的添加。很多饵料是可以单开的,不需要加拉丝粉,小药等。

另一个需要提到的细节是,在网站上以及很多钓鱼大师给出的配饵公式一般为:

基础饵(50%)+主攻饵(30%)+状态饵(20%)+添加剂(适量)这往往对新手造成一个误区,在连基础饵和主攻饵都没分清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公式,非得按照公式去配饵。

而当看到某些视频大师们有时却以两种或者五六种饵料进行搭配时又是一头雾水。其实我们配饵的前提是得明白饵料配比规则,以及读懂该饵料的特性,灵活的去应用。

野钓我们可以单开主攻饵。在小鱼闹、垂钓大鱼等情况可单开基础饵。

扩展阅读

钓鱼初学者关于饵料必知的几个要点


因为商品饵方便快捷所以深受很多钓友喜爱,比起蚯蚓红虫这些不容易获得而且很难保存的饵料,商品饵确实省了不少事儿,但商品饵的种类那么多,你知道怎么去挑选和使用吗?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需要对复杂的商品饵种类简单化。

鲫鱼饵:浓腥味

鲫鱼爱吃海鲜类、有高蛋白的,挑选浓腥味的饵料。这一般是在冬季用得比较多(气温寒冷,使用较多),因为冬季那个鱼,它需要,尤其在秋季初冬的时候,它需要大量的觅食,之后,它就对这种高蛋白的饵料特别感兴趣。

鲤鱼饵:腥味与香味

鲫鱼商品饵料最大的特点一个是腥与香,与鲫鱼不同的是,里面的原材料用的不太一样,玉米粒粮食之类的用得比较多。鲤鱼是杂食性的,没有鲫鱼会吃,因此对这方面的要求就要稍微粗犷一点,所以说鲤鱼一般就是腥味和香味这两种就可以了。鲤鱼和鲫鱼的区别点在哪里?区别点在于原材料,鲤鱼饵料相对鲫鱼要粗犷许多,鲫鱼比较精细。

草鱼饵:浓香型的植物性

草鱼饵第一种是浓香型,里面加的东西植物性比较多,另外延伸的一种,就是像现在加了天然的海藻类东西的藻香。草鱼实际上比较简单,就是这两种味道搭配着用就比较好了。

鲢鳙饵:经过发酵工艺的饵料

鲢鳙的口味比较独特,饵料跟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对钓大个体的大头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臭,是因为经过了发酵,产生了变化,然后做出的这种饵料。

每个季节,鱼需要吃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四季喜好都有变化,比如说到了冬季,因为气温很低,鱼的活性很差,它就必须得吃含这类动物蛋白很高的东西,才能维持身体的技能。到了春季,因为通过一个天气很冷的冬天,气温逐渐的回升,实际上这属于季节交替,我们就不能让钓鱼的饵料变化太大,要以我们在冬季钓鱼(基础上)稍微有一些改变,比如说两者腥味、香味再平衡一下。

冬季钓鱼,腥味的东西要占到饵料里的60%,如果到了春季,腥味只能占到30%到40%,要钓好任何鱼,必须要有的放矢。因为夏季气温很热,如果再用腥味很大的饵,鱼它就不爱吃了,所以到了夏季之后,就尽量用植物性的东西多一点,选用的是土豆这类东西,用它的原本状态把鱼吸引过来。秋天钓鱼比较简单(四级之中最佳的时期)只需要把饵料的状态调配好,偏差不会太大。秋天的鱼很好钓,基本上都是不择食,什么都吃。

野外垂钓必知的饵料和打窝技巧


野钓时,我们面对面积较大、鱼密集度低的水域。那么想要在这种水域中获得更高的收获,那么通过打窝来提高鱼儿的密集度就非常关键了。而且窝料能否将鱼吸引过来也很关键。

一、野外垂钓不同种类的鱼时窝料的使用

在野钓之前,就应该先准备好打窝时所用的窝料。但在准备窝料之前我们得先确定垂钓的目标鱼,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准备诱饵。例如:

1、垂钓鲢鱼、鳙鱼时,准备酸臭味的窝料;比如:浸泡过白醋的干玉米粒,或市面上所售的酸汤面团。

2、垂钓鲫、鲤、鲳等鱼类时,需准备香甜味的窝料;比如:浸泡过白酒的干玉米粒。

3、垂钓草鱼时,需准备香嫩型的窝料;比如:窝头、鲜嫩玉米粒等。

4、垂钓多种鱼类时,需准备混合味的窝料;比如:碎豆饼、小米、浸泡过白酒的干玉米粒。

5、垂钓养殖在网箱的鱼时,需准备荤腥味的窝料;比如:颗粒饵料、窝头混合鱼、虾粉。

二、掌握住诱饵在水面的落点

打窝时不可根据鱼漂的位置来进行,这样会导致窝点出现偏差。其次,诱饵超出钓位或正好落在饵钩上,都会对垂钓产生影响。因为这是鱼类的进食习惯在影响着。当诱饵进入水中后,会快速进行雾化,掉落于水底。但过一小会以后就扩大范围了。假如我们一次性投进大量的窝料,那么窝料落在水底的范围将会更大。

在这时,鱼类会开始从窝料的边缘慢慢吃,等到达钓饵的位置时,鱼儿就已经吃饱了,那么鱼儿自然不会开口咬钩了。由此可见,诱饵落于钓点之上并不好。

那么诱饵应该落在哪里为适宜呢?大约在钓位的内侧,就是靠近岸边的地方。距离饵钩大约0.5-1尺外的地方,这样当诱饵扩散于水底之后,就会使饵钩位于扩散诱饵的边缘地带。

三、窝点不宜过大,更不能在一个地方打多个窝点

窝点的面积不宜过大,或者不可在一个区域同时打多个窝点。虽然这样会吸引更多数量的鱼前来此处的聚集,但不能使它们聚集在一处,这样就会导致钓点内鱼类的密集度较低,达不到适合垂钓的程度。

四、打窝后不可立即垂钓

这是由于鱼进入窝点是需要时间的。通常情况下,春季、秋季打窝以后,大约需要半小时才会发窝;夏季打窝后,大约需要10-20分钟才会发窝;冬季打窝以后,大约需要1-2小时才会发窝。

假如未等到大量的鱼儿进窝就开始垂钓,很容易会对即将进窝的鱼类造成惊吓。导致其不敢进入窝点,不利于我们垂钓。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