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环境因素对垂钓用饵的影响

2020-10-28

垂钓时不论你有多好的钓具、多好的钓饵,鱼儿绝不是手到擒拿,有时甚至是空手而归。这就是垂钓时的临场变化因素,影响按常规方法垂钓的表现。

这些影响有的来自鱼儿本身,有的因环境、因水及气候等变化,使原有的老规矩都改变了,如果能依循临场的那些变化,采用相应对策,就能获得成功。

以钓饵来说,同样的饵料,在不同条件下使用,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下面就用饵应变的情况,谈一些个人见解,供参考。

一、水温的变化对用饵的影响

一般淡水鱼都是属变温性的动物,通常来说它们最适宜摄食的水温为2030℃,因鱼的种类不同,又各有不同的摄食水温。许多有经验的老钓手,他们能根据水温的变化,选用和调制钓饵。有些细致认真的钓友随身还带有测水温的表,及时测定水面和水底的温度。水温高时鱼儿活跃,摄食积极,这时它们对食物亦不甚挑剔,只要钓饵的味道,与鱼的习惯喜爱接近,鱼儿就会前来嘬咬。所以大家说夏秋好钓鱼,这正是水温带给钓鱼人的好心情。

水温如果达不到鱼儿适宜的温度,鱼儿的体温也会降低,行动迟缓,不积极摄食,如果水温进一步降低,就是平时最爱出头露脸的草鲢鳙鱼,会趴底不爱活动。只有耐低水温的鲫鲤还会咬钩,所以在北方地区它们是冰钓的主要对象鱼。

在初春和深秋,水温的变化特大,这时用饵就特有讲究。在这两个阶段,鱼儿食欲也随水温起伏不定,总的来说食欲不旺,摄食远不如夏季。此时有的钓友主张饵料的味道应从重,用味道来激起鱼儿的食欲,饵料也应以松软为主,以适应鱼的绵口(摄食无力)。

在刚开春水温由低转高时,也有的钓友认为鱼儿刚从低水温中缓过来,口软,用饵应从清淡。各种不同的见解,各种不同的用饵方法,对促进钓技的提高大有好处。

二、肥水鱼难钓

在一般的水体中,各种不同的钓饵,都能展现各自的功能,但是不同的钓饵,如果遇到肥水,很可能发挥不出它们各自的威力。所以说肥水中的鱼难钓。这是钓界的共识。

因为水肥,孳生着各种水中的动植物(虫、藻),都是鱼儿的美食,等于它们成天生活在这个大食堂之中,食物充足,吃得饱饱的,轻易地不接受外来之饵。

它们生活在这些偏酸的肥水之中,对外来食物不感兴趣。我们多次在肥水中试钓过鲢鳙,均不成功。

总之肥水鱼是难钓,后来我们考虑单从饵料上动脑子不易成功,换一个思路从天气方面去找突破,于是选在风天或下雨天,这时会减轻肥水的影响,也会略显成效。有的钓友在文章中虽提到已获得钓肥水经验,可这些经验并未得到普及。愿众钓友一起来攻破这一难题。

三、水的深浅不同用饵亦应有别

在深浅不同的水域垂钓,先撇开饵料的味道不说,钓饵的软硬将会对垂钓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浅水(1米左右)垂钓时,由于水浅,饵团下落时很容易砸入泥底,所以饵团要松软抛竿要轻慢,配漂要短小,尽量减慢饵团下沉速度。

如果是在深水处垂钓,就要考虑饵团在水中下降时可能发生的对垂钓不利的事:如饵、坠过轻,下沉的速度太慢,耽误垂钓。如果饵团过软,在这漫长的下沉过程中,就有可能被水浸泡得更加松散,在与水的摩擦中饵团被扯散,待到达水底时,钩上的饵料所剩无几。

再者一般的水域小杂鱼多,它们游弋于水的中上层,当见到这缓慢下降的饵团,这无数的小精灵,就会对饵团发起追啃,松散的饵团极易被拉散。所以在深水处钓底,就要考虑如何使饵团较快地下沉到底,将饵团在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加硬,是可取的方法。

四、避免非对象鱼咬钩

众钓友中有的人在垂钓时只要是鱼,来者不拒。也有些钓友专钓某种鱼,这就有极大选择性。在单一鱼种的养殖水域,这好办,如果在什么鱼都有的混养池,要去单钓某一种鱼,钓手得费一番心思。

首先要根据鱼的习性确定钓底还是钓浮,钓鲤鲫当然是钓底(条件适合鲫鱼也可能上浮夺食),草鲢鳙可以钓浮,可避免鲤鲫及底层杂鱼干扰。在用饵方面一定要有针对性,如鲤鲫喜香甜,鲢鳙喜酸香,鳙还喜臭,草鱼喜微酸等。用草钓草鱼是一种非常专一的钓饵,别的鱼不吃草,也不怕小杂鱼捣乱。但是有些专喂颗粒的地方,草鱼养成偏食习性,不吃草,这就要求钓手以多种方法用各种不同钓饵进行试钓。

以上只是一些常规用饵方法,在垂钓时还是那句老话: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钓技、钓饵等方面作适当调整。

延伸阅读

环境和天气原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鱼的食欲强弱,即在一定时间内进食的次数或数量的多寡,反映在钓鱼上亦即投钩的频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鱼自身生理生长、发育的需要,如肥育、繁殖、越冬等都要大量进食,借以获得必要的养分;二是饵料的优劣,包括饵料的构成、质量、状态、味色是否适合鱼的食性,为鱼所喜爱摄取,三是与外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气温、水温、气压、阳光、风向、风力、水质、水位,以及地形、水草分布、河流走向等客观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鱼的食欲强弱,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钳制及其变化的影响。

关于前两种因素与垂钓的关系,见诸于钓鱼杂志的文章较多,而对后一种因素与垂钓的关系,则探索得较少和不深,笔者认为探讨外界环境对鱼摄食的影响,分析鱼类摄食内外因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是摆在垂钓爱好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它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进我国钓鱼活动向科学化、高水平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仅以此为题略陈管见,进行初步的探讨。倘能引起争鸣.引出更多高明见解来,乃笔者的祈望。外界环境对鱼儿摄食的影响,具体反映以下各个方面,现分别略述如下。

鱼的食欲强弱,即在一定时间内进食的次数或数量的多寡,反映在钓鱼上亦即投钩的频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鱼自身生理生长、发育的需要,如肥育、繁殖、越冬等都要大量进食,借以获得必要的养分;二是饵料的优劣,包括饵料的构成、质量、状态、味色是否适合鱼的食性,为鱼所喜爱摄取,三是与外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气温、水温、气压、阳光、风向、风力、水质、水位,以及地形、水草分布、河流走向等客观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鱼的食欲强弱,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钳制及其变化的影响。

关于前两种因素与垂钓的关系,见诸于钓鱼杂志的文章较多,而对后一种因素与垂钓的关系,则探索得较少和不深,笔者认为探讨外界环境对鱼摄食的影响,分析鱼类摄食内外因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是摆在垂钓爱好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它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进我国钓鱼活动向科学化、高水平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仅以此为题略陈管见,进行初步的探讨。倘能引起争鸣.引出更多高明见解来,乃笔者的祈望。外界环境对鱼儿摄食的影响,具体反映以下各个方面,现分别略述如下。

气候、季节、雾、露、霜等天气原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气温、水温等外界温度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水质、水色、水位等外部生活条件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风力、风向等天气原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水库环境下饵料颜色对鱼的影响[图]


经常野钓,除了鱼饵的成分、状态等,也留意了一下颜色起的作用,总结几句,仅供参考。
深茶色。鲤鱼,由于长期习惯在淤泥里觅食,故对以上色泽的饵料感兴趣,菜籽饼粉,发酵过的酒糟,烘过的麦麸等饵,自然色泽较为接近茶色,咖啡色,故引诱鲤鱼效果不错。

暗红色。相近这些色泽的饵也比较多,如芝麻粉,蚯蚓粉,猪肝,颗粒料饵等等,这类饵的天然色泽,对青鱼,鲤鱼,鲶鱼等有很大的诱感力。

青白色。对淡水鱼来说,喜欢白色饵的比较多,特别是鲫鱼,草鱼等,它们生活于水的上中层干净水域,所以对食物的色泽也偏向白色和淡色,以大麦,小麦粉为主配制的饵料近似白色,钓鲫鱼、草鱼鱼效果不错。
浓绿色。草鱼,鳊鱼因为经常吃青草,菜叶,树叶的缘故,因此偏爱绿色,不少商品饵中的绿色颗粒,就是这个意思。

淡黄色。小米,玉米磨成的粉一般是淡黄色,用这些饵,在较浑浊的地方垂钓,鱼在几米远的地方就能见到,刺激它们的索食兴趣。

总之,库钓时间长了,慢慢就能看出来,鱼的食物之“色”,泡制出适合自己所在地方的饵,也是制胜一着。
这并不是说,某种颜色的饵,只能钓某一种鱼。而是相对好一点儿,咬钩多一点儿。
同时,在池塘、河流,也可能有所不同。
水的浓淡、深浅、肥瘦也会有影响的。
南北也会有差异。

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开饵技巧


不同环境、气温、水情影响下,钓鱼开饵是否会受到影响?在不同环境下要如何才能开出一款钓鲫鱼的好饵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参考下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开饵技巧,或许对我们钓鱼用饵就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气温对开饵的影响:

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内温度随着其生活环境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据专家通过实验测定,鱼类的体温与水温的温差在0.5℃到1℃之间。因此,鱼的体温的变化依赖水温变化,而水温变化又依赖气温的变化。基于这个原理,当水温适宜时,鱼就显得活跃,食欲旺盛,便于作钓。相反,水温低时,鱼就显得不活跃,甚至停止进食。

尤其是在冬季作钓,想要有好的钓获,那依据气温开对路饵料,就尤为关键了,以鲫鱼为例,最适宜的水温是16℃到25℃,那在冬季作钓,就要选用一些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饵料,尤其是在野外作钓,更要注重饵料的吸引力。

水质对开饵的影响:

水质有肥瘦之分,水质的好坏不仅影响鱼的生活,对作钓,尤其是对于饵料味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肥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生殖旺盛,池塘水色经常发生变化,瘦表示水质清爽、透明度较好,浮游生物较少,水中含氧量较多。那这两种水质,对开饵有何影响呢?

通常情况下,由于肥水中的大多数鱼,可食饵料较为丰富,所以垂钓时,难度较高,因为肥水鱼很少会吃钓者的饵,但是也不能说它无食欲,关键看你用饵是否对鱼胃口,因此,很多在肥水作钓的钓客都会用素食饵料,用清淡的饵料来提高肥水鱼的兴趣。有时,也会以荤食为辅,开一款大腥大香的饵料垂钓,这好比吃惯了大鱼大肉的食客,遇到五星级的美味,也会有兴趣吃上一两口。

相反,在瘦水中作钓,大多数情况下会用到荤饵。

鱼的密度对开饵的影响:

鱼的密度状况,对于开饵的影响也非常大。

目前最常遇到的三种作钓环境,就是水库、黑坑和竞技池。

通常来说,水库面积大,鱼的密度相对较低,尤其加上冬季气温偏低,那诱鱼进窝就是首要的任务,所以在饵料的选用上,就应该选择颗粒较粗的饵料,入水不散,沉底后慢慢吸水膨胀,在底部慢慢形成一个大的诱鱼区,在大水面可以持续诱鱼进窝。

而到黑坑作钓,处于一种抢鱼的状态,尤其是在放新鱼的半个小时内,如果饵料的味型对路,那窝点就会不断有鱼咬钩,因此冬季在黑坑里作钓,通常使用大腥的饵料作钓鲫鱼。

到竞技池,比的是速度和尾数,窝点能够聚集大量的鱼非常重要,尤其尾数池的鱼个体普遍较小,所以,利用饵料的状态,让小鱼持续在窝点抢食,是取胜的关键。

漫谈钓鲫鱼用饵的技巧


北方天冷得早,10月底的时候,气温已经很低了,在这个时候钓鲫鱼按说应该用腥或者腥香的饵料垂钓。但在11月初的几天,我去市郊的一个渔场钓鲫鱼,开始就用的腥饵,可是上鱼慢,换了腥香的比腥的快了点。

后来我又换了香腥饵又比腥香快了些,后来几次再去我就每次都用香腥饵或者腥香饵垂钓,收获比一些纯用腥饵的人要多一些。

在野钓的时候,我也发现了一点,腥味的饵料虽然招鱼快,但是上目标鱼效率仍不高,即便是初冬的北方,气温稍高一点,麦穗的口依然很好,用腥味饵,基本多招小麦穗和奶鲫。后来想着自己在渔场用香腥饵的经验,开了一款腥香饵和香腥饵,发现腥香饵野钓上鱼效果的确好,不管是大鲫还是小鲫以及小麦穗都有口,且招小麦穗并不多。而用香腥饵时,钓的大鲫比较多,对麦穗等小杂鱼的吸引力也不大,只要钓场不是麦穗太多的情况下,一般进窝的麦穗不会太多。

不过我感觉冬钓还是用蚯蚓、红虫蘸粉钓效果比较好。将蚯蚓、红虫蘸湿粘粉垂钓对鱼的吸引特别大。用饵料桶实验的时候发现蚯蚓蘸粉落水会带起一层立体雾化带,加上蠕动的状态,或许这就是蚯蚓蘸粉对鲫鱼的致命诱惑吧。

很多钓鱼论坛、网站还有钓友分享的经验都是冬日用腥比用香好,但我觉得有些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钓鱼有时候也要掌握随机应变的技巧,不可以按部就班,水里的鱼饿了,开口了都要吃东西,有时候真的不用太讲究,随心用饵即可。

有时候饵料的味型对了还不行,关键是和饵的状态,就是说每种商品饵都有它的最佳状态,把它合成最好的状态才是关键。当单品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制作,稍有大意状态就不理想。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好了的饵料状态不好又舍不得扔(尤其是饵料又涨价了)就凑合着用,结果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哪?我认为只要每次你都能认真对待和饵的过程,和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你就掌握了制作饵料的技巧。

当两种和多种饵料加在一起制作时要记住他们的饵水比例,以及他们各自的成分,有些饵料是不能和其他饵料掺合的。比如颗粒饵料,如果你把小麦蛋白饵、含纤维多的拉饵掺在一起将失去颗粒饵料的作用,显得多此一举。

饵料的制作和用法千变万化,这需要钓友们自己去不断实践和探索。如果你遇到有人或者经销商和制造商这样说了,那你可别上当了,他一定是在说谎,因为天下没有一种不分区域和季节所向披靡的万能钓饵。

漫谈手竿垂钓打窝之不同环境应对不同


对钓鱼人来说,打窝是休闲垂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悬坠钓法在我国的推广,其先进的垂钓理念已被广大休闲钓爱好者所认可。但同时,手竿垂钓打窝的话题却成为众多钓友竞相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很多钓友特别是一些年轻钓友较认同边引边钓的打窝方法,并认为此法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做窝方式,而崇尚传统钓法的钓友认为:不论钓法如何变换,打窝理应采用原有的方法。

孰是孰非一时之间很难有个定论,而本人则认为两种打窝方式各有利弊。可以说,窝做的好坏对垂钓的最终收获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手竿垂钓经验,从不同的方面谈谈关于打窝的见解。

首先要说明,关于边引边钓的打窝方法,本人始终觉得它较为行之有效。但我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对一些初学钓鱼的钓友来说,片面地灌输边引边钓的做法,很容易对他们造成误导。

先拿水库垂钓为例:其一,水库都为野生鱼类,它们生性胆小且对不同寻常的声音极其敏感,边引边钓势必要频繁抛竿。可以想象,抛竿舞动的声音很难让鱼类靠近钓点;其二,水库水面较大、水域较深,鱼类远远没有池塘里的密度大,要想将鱼儿引诱到你的钓点内,仅靠一竿一竿抽窝是不行的。

所以,边引边钓的方法要根据垂钓场合而定,下面我就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

2005年6月,我在一水库钓鱼,看到几位钓友在将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一上来就开始抽窝。一个上午过去了,他们的鱼获只有几十尾小白鲦及数条小得可怜的鲫鱼。直到晚上临收竿之前,他们才钓到两三条1斤左右的鲤拐子,而我当时的鱼获却已有二十几斤了。

其实,说到钓技,我的水平并不一定比他们高。之所以钓得比他们多,是因为我到达水边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钓点内抛进足有一小盆的诱饵做窝。另外,在垂钓过程中我还不时补窝,而他们采用边引边钓的方法,招来很多小鱼。

在水库垂钓,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小鱼最先进窝,还没等引来大鱼时,穷凶极饿的小鱼已经先把诱饵吃光了,这样的窝自然就很难聚鱼,鱼获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将钓点周围的正经鱼诱过来,必须要先打足量的窝料,然后再钓。这虽然是传统的做窝方法,但它却是水库垂钓最好的打窝选择。

再说说我们大家经常钓的鱼塘。就广大休闲钓爱好者来说,我们所垂钓的鱼塘大多是按天论价的竿坑。这种鱼塘收费不高且大多离市区不远,鱼获还可以任取,所以这种鱼塘往往钓者众多。

但这种鱼塘鱼的密度一般不大,往往都是现放现钓。怎样才能将鱼从众多钓者窝中抢到你的窝里呢?传统打窝方法的有效性就突显出来。相反的,边引边钓的打窝方式虽有效果,但聚鱼容易留鱼难。

原因在于刚刚放入池塘内的鱼一般会溜着岸边游动,这时哪个窝里的诱饵多、味道正,它们就会留在哪里觅食,而且会越聚越多。

但是不是用传统的打窝方法就是万能的呢?我认为还要结合具体情况而论。

去年秋天,我和钓友一行三人到一鱼塘钓鱼,此鱼塘为水泥砌成,其形状为8字型。我们三人在中间最狭窄处垂钓:我居中,另两位钓友分别在我左右。我和其中一位钓友采用悬坠钓法钓离底,而另一位钓友则钓底。

说来也怪,那天我们钓离底可以连连中鱼,而另一位钓底的钓友却始终不见鱼吃饵。他在气愤之余竟将一大盆诱饵投到了自己的浮标下,本以为情况会有所改观,可带来的后果却适得其反不到10分钟,我们三人集体停口。这位钓友的浮标前面鱼星直冒,由此可见鱼被他充分诱过去了,可就是不见咬钩。

这时在一侧的另一位钓友看出了门道,他搬到了我们对面并在距离我们浮标不到1米处下钩,结果是竿竿上鱼,而那位猛砸诱饵的仁兄却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鱼塘为水泥斜面沙底,我们刚开始采用离底引钓的方法是正确的,后来那位仁兄将一盆诱饵投入水中之后,表面上是打在了自己的窝子里,可由于浮标下面是较大的斜坡,实际上诱饵都直接滚到了池底,想想将窝做在了远离钓区的地方,那还能中鱼吗?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特殊,但也恰恰能证明由于水下状况不同,所以采取的打窝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应根据当时垂钓的环境及鱼情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打窝方法才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