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高手对浮标调钓灵敏度的理论认识

2020-09-22

浮标调钓灵敏度的理论认识约分三大门派

1、台钓派:从当年东峻廖心阳先生始,直至我前些时收集到的台湾运哥的系统调校文章。它的灵钝认识概念是:浮标示目调的越高越灵;钓的越底越灵......

2、程宁竞技派:居于实战点,另一层面浮标灵钝理念为:调目低为灵,钓目低为灵......

3、深圳何蔚蓝:浮标自身,剩余浮力,上下迟钝说......

鉴于我等皆江湖凡渔,并无意于浮标调校理论之争,辗转反思再三,只得将三大调钓方法尽可能地都放在这里,以方便大家阅览比较,明了其各自思路依据精华后,备将来能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出大家自己的实用调钓方法......

A、试解译宽阔的调标范围:(翻译台湾运哥的文章)

我非常佩服在大陆钓鲫竞赛中胜出的程宁先生,他花了很多时间,将自己反复实验结果的钓鱼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诸于世,来嘉惠钓友;特别是透过网络的力量后,影响层面更深远!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钦佩之所在......

虽然,我的钓技与他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把这一段时间来,探索浮标调校的心得。提供给大家参考,野人献曝,是对是错,也望前辈指正......

以下看法与程宁先生在示标上细下粗的条件下,所作出调的目数越多越迟钝,调的目数越少越灵敏的说法是有出入的,因为我使用在台湾目前流行的实心尾、标示杆一样细长的流线型浮标来作钓,结果偏向传统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的看法。

不过,对于程宁先生全方位级差调钓法(钓目低于调目为钓灵,高于调目为钓钝。调几钓几为这一目的临界点...一支十目的浮标,就有十个级别的临界点和 十个级别的灵与钝。但不是所有的级别都好用或常用...)的论点,赞同。我想,这不只是针对刁嘴的鲫鱼有用,对回锅(钓完又反复放回)的福寿鱼应该更好用 才对。

以下灵与钝的探讨,以大范围的调目为主,而钓目涉及剩余浮力对灵钝的影响,与饵料大小也有关,所以琢磨不多。暂以一般钓目越少越灵、越多越钝观念套用之。纯以挂饵调标的上调法来切入,不直接谈调几钓几,借以摆脱调的灵钝点。

调4钓2是池钓的入门心法,好似蹲马步的功夫,练扎实了,你自然会举一反三地练出许许多多的高深武艺来......

调4钓2的精神不是叫你永远不变的,它在领你入门罢了;好多人都误解了,直骂落伍、不够实用......

一般大家常用的调标法,由左到右,由灵到钝,可分成几个(大调点)来解说;大点与大点间的直线,是由无数个从灵到钝、渐进的(小点)所连成。理论上说,从头到尾的每一小点都可以成为调点。(这有点类同于程宁的所谓全方位级差调钓法)

浮钓双饵几目双饵平水单饵平水空钩平水无钩平水大沉底(跑铅)

灵不灵不钝钝

下面就每一个大调点的特性予以简单说明,其余各小调点,则可参考临近的大点,稍微调整即可。

一、浮钓:

双钩挂饵后钓组的总重力,没有浮标的上浮力大,因此挂饵后,仍可轻易地将双钩饵置于各理想水层。一般适用于钓半水的非底栖鱼类,如日本白鲫、溪鱼、鲂草鲢 鳙等。池钓底栖鱼如今也有采用:比如,拉浮、一标深等。此法只要钩不到底,理论上是最灵敏的,鱼稍游近,浮标即会有所反应。

如已找底,使形成一饵轻触底、一饵悬底状态,仍可钓底栖鱼的。

但此法一来找底困难;二因纵使找到底后,也会因投钩点误差、水底不平等因素,无法确保饵料每一次都触底,仍不利底栖鱼就饵。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鱼(趋温或趋氧)离底时,浮钓正着。

二、双饵调几目:

双钩挂饵悬底,调整铅皮到标尾出水一定目数(一般不超过3目),此调法其实是在浮钓偏钝的范围内,底钓则属最灵敏区。

如以双钩挂饵调3目为例,如何找底呢?可用反调法:先上捋浮标到钓4目(大于调目)即可确保下饵已触底;然后在复将浮标下捋一点点,将钓目复调成3目,此时下饵轻触底,上饵悬底,饵动标即动,抓鱼汛于吞饵瞬间,是浮标调法中,最灵敏的一种。

只要不是刁滑鱼都适用,尤其适用于钓鲫。但在鱼靠近未吸饵前,游动会使水流变化,可能会产生假鱼汛,造成误判。

同样,因池底不平或饵料大小拿捏不均等因素,钓目会在3目上下变化,此为正常。但在风浪水溜影响较大时,此法不适用。

三、双饵调平水:

双饵调平水、空钩调平水、无钩调平水这三种调法可定名为标尾所谓剩余浮力=0的零浮力调法。

双饵调平水属于抓浅吞口,反映即时鱼讯的零浮力;空钩调平水属于抓深吞口及抬头鱼讯的零浮力;无钩调平水则属于抓吞饵后转身延迟鱼讯的零浮力。

双饵平水调法与双饵调几目相同,只是将调目设为平水罢了。至于如何找底?原则上,只要看到钓目,下钩饵就确定到底了。如钓目定为2目,则下钩子线就有约2目的长度弯曲或卧底了。依此可以类推。过双饵调平水这一点后,上饵悬底,下饵轻触底的状态就不会发生了。

这是灵敏度很高的调法,除轻口、猾鱼外,其它基本鱼情都能运用。

运哥个人认为:

前几年人们经常议论的关于浮标归零点(浮标最灵敏点)的问题,据他揣测,可能就是双饵平水这一点!以一般钓鲫用饵推算(双饵重在3到7目之间),与传说中的归零点区间类似,(零浮力点=归零点)这种推算最合理了。

四、单饵调平水:

将上钩或下钩单钩挂饵,悬底调标成平水即可。此单饵钓组平衡后,只要再加挂一饵,整个钓组一定会往下沉,直到下饵触底、上饵轻擦底为止(下饵子线支撑力不计);所以,没有找底的问题。

此种调法,使用者要比双饵平水为多,适用鱼种更广。以单饵重量换算(细尾标)大家听习惯了的调4钓2就坐落在该点附近!之所以调4钓2会被选为入门心法,应与大数法则有关。

而采用这种上调法的好处在于,已加了饵重这个变数进去了,实质上会比直接 空钩调4挂饵钓2的下调法来得更精准些

使下饵拖底,上饵触底,算稍微偏钝的调钓法,适于鱼口正常情况下使用。

五、空钩调平水:

此调法已属于不挂饵的下调法了。以空钩调成平水后,不挂饵继续拉高浮标座、拉到标尾刚出水面,是下钩轻触底、上钩悬底。如挂上双饵(不论大小),一律是上饵触底、下饵躺底(躺的幅度与双钩距有关)。如加上钓目,例如钓2目,则上饵子线也因多了2目的长度而开始弯曲。

这个调点,是双饵拖底钓的开始点,也是不灵不钝的中间点,过了此点,则转入调钝的世界了。

在风浪大、水流干扰的时候,此调法具有稳定钓组的作用,因双钩饵状态比较稳定,较适合冬季的刁滑福寿鱼等。

六、无钩平水:

将子线双钩取下,剩下铅座以上钓组,离底将浮标调成平水。调完成后,挂上双钩、双饵,拉高浮标座,至露出钓目不超过2目止,就是无钩平水调法了。

此时,双钩卧底,子线弯曲。需加计双子线撑力。

经测试,同水深、同钓点,不管子线加多长,悬坠状态下浮标露出水面的钓目都是相同的。子线过长,弯曲幅度大,势必延长鱼讯反应时间,若非超刁鱼情,应不需如此。

这种把子线除外的零浮力调法,人们的感觉上好象很钝,其实反应的鱼讯还是相当活泼的;在小鱼就饵时,浮标亦会上下振动,只是幅度、速度不大而已;大鱼则会有干脆的顿口,判断提竿需经验积累,否则还容易挂上鱼体。..

此调法,原则上适用夏季鱼吃食凶猛时,专克刁口鱼;对于钓鲫鱼及冬季福寿,则不建议使用。

原则上,鱼越刁滑,调法越接近于无钩平水;鱼嘴稍刁时,则接近于调空钩平水较好。如何拿捏,存乎一心,没有绝对。

再有一点需特别注意的是:再好的浮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渗水问题存在,要注意经常校标。

七、大沉底(走铅)

只要铅重调得超过无钩平水一点点,铅皮座一定触底,此时已开始进入大沉底范围就不太需要、也无法进行调标了

如一定要用,建议采用活铅座或走铅方式,对细微鱼讯及特殊情况会有帮助的。否则,只能钓夏天大咬时的鱼了。

运哥个人在调标前,会先称量出双饵重量的吃水下沉目数,做到心中有数,再依据对象鱼、天候、水情、鱼情等因素,从上列区间中,挑选一个合适的座落范围来调标;至于究竟要偏向极灵、还是偏灵、再或偏钝,则要看鱼的大小,鱼口情况等条件来随机而定了。

运哥结束语:

以上介绍,因重点锁定在扩大调标视野,所以对于没有必要的东西,尽量避免提及,以简化说明。其实像钩距、饵料种类配比、子线粗细长短、活铅座否、钩大 小形态、标的材质形状号数、水流风浪、天候鱼情等,全是重要变数;纵使每次使用相同的调法,但临场结果往往不尽相同,这在思想上要明了,否则会认为 调标无用矣!除调标基本方法外,还要研究其它环境变数的!灵与钝不等于优与劣都视条件变数而定,灵活运用存乎一心。如初学钓友们觉得迷惑, 可先去池边,反复体会各大调点的调法差异后,再将各调点连成一条线,很快就会得心应手了!

钓鱼技巧小编推荐

钓鲫鱼浮漂灵敏度的调整


我们在使用台钓钓法钓鲫鱼时,有时候会遇上这样的情况,每次垂钓,窝中鱼还是不少,但是总是觉得跑鱼情况严重,有时候明明剌中鱼,但是还没来得及拉回来,一下重量感就没有。有时候是中鱼之后飞到半空,却也掉了。经常会觉得跑的鱼比钓上入护的鱼还多。这究竟是怎么回呢?其实,钓鲫鱼时这种情况与浮漂灵敏度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浮漂灵敏度没有调整到位,或是子线过长,钓得有些偏钝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有就是有可能选择粗漂尾,漂尾浮力过大,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就这浮漂灵敏度及漂尾的问题,仔细的分析一下。

1、浮漂灵敏度与跑鱼的关系

跑鱼的原因,一般是鱼钩剌入的位置不理想,导致没有钩牢或是只钩到一点皮肉而跑鱼。没有钩牢或是只钩到皮肉,表示抬竿时间没把握好。为什么抬竿时间没把握好呢?哪就是我们浮漂的信号反馈不准确。钓鲫鱼,一般情况下不会黑漂再拉,所以抓口要抓得准,既然浮漂信号不准确,哪自然抓不准,钩不到鱼嘴理想的位置,自然容易跑鱼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钓鲫鱼时,浮漂灵敏度不够,信号的表达滞后了,即鱼吃饵的动作没在第一时间反应在浮标上,鱼的吃饵动作继续时,浮标才开始有信号,此时鱼很可能已经发觉异常,准备吐钩,这种情况下提竿虽然会中鱼,但是鱼已经开始吐钩,所以钩得较浅,手上刚有重感鱼就脱钩而去。这并不是说浮漂本身质量不好,而是有可能我们浮漂灵敏度调整得不够理想。

很多钓友说,钓大体型鱼,可适当钓钝,而钓小体型鱼,鱼口很活的这种,就要钓灵。子线越长相应的灵敏度就要差些了。用长子线悬坠钓,钓钝就意味着至少有一根子线弯曲了,子线弯曲时,钩和饵的重量未作用在浮漂上,鱼叼着鱼饵上行的过程浮标不会有反应,只有上行到接近于两个子线的高度时才会拖动铅坠,浮标才开始上升,这时提竿就会发生上述情况。黑标中鱼率高也佐证着这一推论,同样是子线弯曲,鱼吃饵 入口后转身离开,发生很小的位移拉直子线,浮标就会出现动作,所以黑标时及时提竿,跑鱼率就低。

2、钓鲫鱼时浮漂选择要合理

一般情况下,钓鲫鱼要求浮漂灵敏度相应比较高一些。因此在浮漂的选择上面,就要注意选择灵敏度好一些的浮漂。很多钓友为了看得更加清楚,所以选择漂尾很粗的浮漂,这样的漂尾同样影响浮漂灵敏度。粗尾浮漂就算钓得很灵也会比细尾浮漂信号反应要迟钝很多,为什么呢?

钓鲫鱼的饵小,漂尾的浮力大,一粒鱼饵能压下去多少浮漂?假设是半目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浮漂上升半目就有一颗鱼饵的重量消失了,很可能就是被送漂鱼含在了嘴里。如果不提竿,鱼带着鱼饵继续上行,直到高出铅坠一个子线的长度才会拖动铅坠,使浮标出现大幅的送标动作,此时浮标的表现却是标准的送漂,但是提竿时却跑鱼了,话说这个时候再提竿,其实却已经晚了。

3、钓鲫鱼解决跑鱼的办法

钓鲫鱼时,要解决跑鱼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可以使用短子线,然后将钓组调灵一些,要么则更换灵敏度更高的浮漂。

这些知识,说起来当然也是比较简单,钓鲫鱼浮漂灵敏度要调整到位,或是换更灵敏的浮漂,这些只是一个笼统的理论。但是真正的做起来,就不是这么容易了,这必须要多次实践,跟据实际情况,比如不同的天气,鱼情,以及季节来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不玩竞技钓,玩玩野钓或是塘钓,其实要求不需要太高,娱乐嘛,差不多就行了,要求太高,这就不是钓鱼娱乐。

浮漂灵敏度对鱼儿吃饵信号的影响


经常垂钓的垂钓者都应该明白,鱼儿和人类一样,对食物的需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不是说这个时间段喜欢这个食物就代表一直会喜欢这种类型的食物。就拿我们人类来说,夏天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喜欢吃食一些素一些的食物,而冬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喜欢一些荤一些的食物。

对于鱼儿来说,除了季节对其食谱的影响之外,鱼儿自身的状态、生活水域的特点及鱼儿的体型大小等可能都会影响到鱼儿对饵料的需求。由于鱼儿是一种变温动物,因此鱼儿的趋温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当气温比较适宜的时候,鱼儿的活跃度就会比较强。

而伴随着鱼儿活跃性的增强,鱼儿自身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可能就会大大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鱼儿对食物的消耗量。而当鱼儿对食物的消耗量比较大的时候,鱼儿对食物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当鱼儿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加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出现鱼找食的情形,从而为垂钓者获得好的渔获提供一定的可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鱼儿对食物需求量大大增加的时候,鱼儿在吃食的状态上可能也就会表现得更为急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会增加垂钓者成功垂钓的几率。虽然我们在这里说出现鱼找食这种现象的时候,鱼儿在吃食上可能会比较急迫,但是这也是相对而言的。

鱼儿对其所吃食的食物或者是饵料等在这种状况下也还是会有着一定的选择的,即那些比较符合其生活水域食物链特点的饵料更容易受到鱼儿的青睐。而一些不符合其生活水域食物链特点的饵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遭受到不少鱼儿的冷落。此外,当鱼儿状态不佳的时候,鱼儿很可能就提不起来吃食的兴趣了,无论垂钓者选择何种味型及状态的饵料。

此时即使鱼儿吃食饵料,其表现得也会比较缓慢或者会力度非常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浮漂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只是很小的变化,最终影响垂钓者对浮漂的准确判断。所以说,鱼儿的吃食轻重等就会影响到垂钓者对浮漂信号的准确判断。只有当垂钓者准确判断了浮漂的位移情况之后,垂钓者才有可能提竿中鱼。

另外,有些垂钓者在面对不同鱼儿吃食轻重的差异时,也会通过调整浮漂的大小、粗细及材质来进行。一般而言,小一些、细一些的浮漂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提高浮漂的灵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垂钓者的渔获。

而当垂钓者选择吃食状态比较轻的鱼儿作为垂钓目标鱼的时候,垂钓者除了要对饵料及相应的垂钓工具进行一定的选择之外,垂钓者还要对其浮漂的状态进行一定的调整。当然了,若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采用的垂钓方法不同的话,垂钓者对浮漂状态的调整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垂钓者采用台钓这种垂钓方法进行垂钓的时候,垂钓者就可以通过增加浮漂与铅坠之间的拉力来增强浮漂的灵敏度。而且,垂钓者在使用台钓这种垂钓方法进行垂钓的时候,垂钓者还可以选择调灵钓灵,以便使得垂钓者及时抓住提竿的最佳时机。

而若垂钓者使用传统钓这种垂钓方法进行垂钓的时候,垂钓者就可以选择使用调灵钓灵,以便可以在鱼儿将整个钩饵吞食进去且还没有吐出来的时刻将鱼儿成功钓上来。

总之,鱼儿在吃食上的选择及其轻重等会对垂钓者调整浮漂的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垂钓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浮漂灵敏度进行垂钓。

如何选择灵敏度高的浮漂?


今天有个钓友给我讲到一个事情,就是冬季钓鱼,如何选择灵敏度高的浮漂?听完这句话我第一想到的这个钓友为何是这样想的呢?如果是一个渔具店老板,应该会这样给他讲,这个浮漂最适合,最近买这个浮漂钓鱼的最多,特别灵敏给口最好,一定要买这个。如果是遇到一个半懂不懂的钓友,就说孔雀羽或者纳米的浮漂最灵敏。如果是我,我会这样给他讲。

1、何为灵敏度高?和浮漂的材质有关吗?

进入秋冬季节,很多钓友其实会在材质上钻研,这个看到其他都在用孔雀羽材质的浮漂,追风赶紧去买。在我看来,和浮漂的材质不超过5毛钱的关系,我承认有关系,但是重点不在这里。这一点那些不懂半懂的钓友不要轻易相信。

就大方面而言,秋冬季节气温和水温都已经降低,鱼开口的积极性自然会很差,究竟有哪些差别呢?要是有个水底摄像机就好了,我们好好看下鱼开口的程度和夏季开口的程度有哪些区别。当然这样的操作很难,我们从经验所得,本身我们在夏季用浮漂吃铅量一般会在1.5-2.5g之间,大部分钓友所用的浮漂基本都在这个范围,那冬季的时候如果依然还是用这个浮漂的话,会不会没有漂相?答案是不一定!接下来我会讲为啥不一定。

2、吃铅量低,灵敏度一定很高吗?

去到渔具店,问老板娘哪个浮漂最灵敏,老板娘长得够滋润,可能啥也不懂,一年都没钓过鱼,就知道最近大家都在买这个浮漂,化氏佛手1504最近卖的最好,吃铅量小,买它!它最灵敏,这个给口最好了。思考一下,第一老板娘推荐的不一定错,但是老板娘给你的答复非常绝对。她只看到了浮漂吃铅量低的这个优势,真正背后的原因没有解释给钓友。

如果是我,我会问这个钓友?你手里都有哪些浮漂?大概吃铅量多少?你现在调几钓几?当我问完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会告诉他要不要再买一支浮漂,而不是推荐他买浮漂。我除了喜欢收藏浮漂之外,常用的浮漂不会超过3支,大家可以猜一下我都会用哪些类型的浮漂?三只浮漂足够用,剩下的装在漂盒里,留着收藏。

3、到底怎么用好浮漂,才能做到灵敏度高?

假设有两只浮漂,一只吃铅量在1.0g,一只在2.0g,第一只我调平水钓8目,另一只我调2目钓一目,你们讲哪一个更灵敏?灵敏度高,不是绝对的事情,他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才能够发现灵敏度高。同一只浮漂,同样的水域情况下,很多钓友可能会意识到一个情况,我夏季调平水钓3目甚至钓5目,经常顶漂甚至黑漂;但是到了冬季,不能够在这样调钓,而是转变调钓的方法,不是你的浮漂除了问题,而是你的调钓在影响出口。

冬季我建议一般选用,0.8-1.5g左右的浮漂足够用,并且也能很轻松的钓到鱼,不管什么材质,不管什么漂型,暂且都忽略不计。因为最大的影响因素你已经控制住了,剩下的在于你的调钓优化。线组的粗细,用饵的大小,钩的大小等等也会影响出口的效果,所以钓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事情,融汇贯通,钓无定法。下一期再聊关于线组等问题哈,今天发现了这个情况,所以提前给正在乱花钱的钓友提个醒,别着急下手买!

每天钓鱼小妙招:

冬季作钓,我建议钓友们在线组选用方面,建议范围:冬季最高温度10度以内,0度以上的钓友们,可以把线组放到0.6的主线,子线用到0.25,你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大胆尝试一下吧,真的会有意外惊喜。

线组灵敏度的非调漂因素分析


线组的灵敏度不是越高越好,根据鱼情进行变化,调整得最合适才算最好。然而,如果没能选择合适的钓具就妄谈调漂,必然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少自学台钓 的钓友,包括笔者当年自学台钓时,都发生过钓具使用不当的现象。

无论怎样调漂,也难得把那猾鱼钓将上来;即使是现在,有时不能够正确选择钓具,也会发生搞 错方向,反复调灵调钝而不上鱼的情况。灵敏度必须建立在选择合适钓具这一基础上的,选择正确的鱼竿、浮漂、钓线、鱼钩和坠子,这是调好漂的前提。

垂钓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影响到中鱼率的因素。用一句老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鱼竿、鱼竿的摆放、钓线长短和提竿方式,都可能影响灵敏度。鱼竿和钓线,无论太长太短操作都不方便,再加上操作的不留神,提竿速度迟缓,再灵敏的线组都错过了机会。

主线的软硬。一般鱼情,主线硬点是无所谓的,如果气温很低,张口本来就小的鱼讯,就被抵销去了很多。用硬线、再灵敏也成了迟钝。因为再粗的软线也很硬,即使是用很软的粗线,灵敏度也会降低。

子线的粗细。粗子线结实,钓中鱼后不容易断,但是粗线质硬入口性差,也就是灵敏度差。细线的灵敏度是高,中鱼多是多,但是中鱼以后能否保得住,却又是另外 一说。同事黑冰教练谈在和我谈到他在贵州钓那种不开口的混养鲤鱼时的钓例。

那是一次比赛的后期,黑教练发现只有用0.2号标准子线(恕我直言,市场上 95%以上的钓线上标注的线号都会比实际的小一个号)、3号细条袖钩拉小饵时,还能见到清晰的中鱼信号。靠着扎实的遛鱼基本功,在一场难得碰一尾的比赛 中,黑冰硬是连干六七尾大鱼取得大胜。

鱼钩的大小和粗细。休闲钓,主要在乎的是注重钩子的大小。钩太大入口困难,钩太小容易从口腔脱钩,但是也容易张开。钩条的粗细也非常重要,细条钩轻、入口性好,灵敏度自然高,冬钓吃口轻的鱼灵敏度很高。

鱼钩的锋利度。这是灵敏度的又一重要因素。休闲钓用大鱼钩,一只钩常常能用很长时间,钩子变钝是常有的事。休闲钓时上鱼频率不高,脱钩后往往以为是提竿时 机不对,这是广大的休闲钓手需要注意的。竞技钓的细条钩重量轻、锋利度好,最大的缺点是硬度不够,非常容易倒尖。

钩条倒尖后失去锋利度,脱钩率会陡然 增加。这和底钓时灵敏度调整不当的脱钩完全是两码事儿。垂钓中如果发现连续跑鱼,用手摸摸钩尖就知道了。从笔者数年来接触的各种品牌鱼钩看来,真正的好钩 非常少见,不仅细条钩容易倒尖,很多粗条钩也会出现倒尖。

坠子、太空豆等。浮漂上下的信号,受阻力影响。各配件中,水滴形或橄榄形的太空豆,阻力是最小的;有心的钓友,还会将铅坠的上下削去一些成锥状,以减少水阻。

小崔解读:调四钓二与调钓灵敏度


说起调钓,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调四钓二了,那我今天就从调四钓二开始说起吧。这句话的由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在早期台湾钓法传到大陆来的时候的一种调钓方式,这其中最重大的改变是教会我们把铅坠悬起来了,使钓组更加灵敏了,这也算是垂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但是调四钓二帮助了我们钓鱼人,同时也害了钓鱼人,那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首先我认为,帮助我们的地方只是让我们知道把坠悬起来了而已,这个贡献是在中国钓鱼史上永远不可能磨没的,但我为什么会说也害了钓鱼人呢?是因为至今还有很多人把调四钓二当钓鱼的语录一样称颂,当真理一样的膜拜,不论什么水域,不论浮漂大小,不论线组粗细,永远不变的一个调钓法,甚至钓个鱼要不念叨两句调四钓二,好像人都不怎么精神,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也是钓鱼的大忌讳!

这时候我都能感觉到有些人看到这里就要开喷了,不过您先别急,听完我的话,再喷也不迟。我就以调四钓二为例说起,但先将这句话拆开,先从调四这两个字说起,调四也就是指的是空钩时所设定的目数,那么钓二呢,就是指找底后实际作钓的目数,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调四与钓二的条件是相等的吗?是空钩调四,然后空钩钓二吗?答案不是,因为调的时候是空钩,而钓的时候是带饵的,那么既然是带饵的,饵料自然有轻重之分,饵重水底双钩都到底,饵轻就会出现一钩触底一钩悬的现象,那么既然有这样的区别,调四钓二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受饵料的影响,水底状态是不同的,结果也不同。而这个结果不同,就把很多人搞晕了!更有甚者现在还在争论调四钓二灵敏,还是调五钓三灵敏?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是最好笑的笑话,就一个调四钓二还没整明白呢,又开始琢磨调五钓三了?不得不服理论派的想象力就是丰富!

那么我们该怎么认识这个灵敏与迟钝呢?我依旧用调四钓二举例,我们算一笔账,两套同样都是调四钓二的线组,我们先不算饵料的比重的情况下,并且完全空钩的情况下,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灵敏度。比如说钩重不一样,第一套线组的两枚钩重6目,半水调漂4目,挂饵找底后钓2目,饵料的重量使双钩的重量到底后被地面平衡,那么就是半水所调的4目加上钩重的6目是10目的剩余浮力,减去2目的钓目,那么就剩了8目的剩余浮力,也就是说鱼在吃钩的时候需要打破8目的剩余浮力才能使钓组启动。

第二套线组的两枚钩重3目,也是半水调漂4目,挂饵找底后钓2目,饵料带着双钩到底后,同样是钩重被地面平衡掉,那么就是半水所调的4目还要加上钩重的3目,再剪掉所钓的2目,钓组最后的剩余浮力是5目,也就是说鱼在吃钩饵的时候需要打破5目的剩余浮力,就会使钓组启动,那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同样两套都是调四钓二的钓组,只是钩重的不同,灵敏度都不同。我想问一下大家注意这个问题了吗?更何况饵料的比重不同时,鱼的活性大小不同时,你的调钓还永远是一样的,这就会成为阻碍你钓鱼的最大祸首。对钓组的理解我认为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如果理解上有问题,那么就等于是地基没有打好。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调钓才是正确的呢?记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些人一直在争论调高灵敏,还是调低灵敏的话题,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最后把很多人都说迷糊了,那么我是怎么看待灵敏与迟钝的呢?我的说法是根本就不存在调高灵敏或是调低灵敏,而是鱼在吃饵时需要打破的钓组力量越小就是越灵敏,需要打破钓组的力量越大就是越迟钝。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那还是调低灵敏,是的,大部分时间是调低灵敏的,我先不说水流与风力对钓组的影响下,低的时候是灵敏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说调高灵敏呢?那是因为很多人对调钓目数只做了减法,而没有做加法。比如说我调了四目,钓两目,鱼只需要打破两目的剩余浮力就会使漂动,而忽略了钩重被地面平衡后又多出来的剩余浮力,甚至有人认为,调的目数越高,钓的目数越低就越灵敏。钓组不是弹簧,即使是弹簧也是向上的运动大好吧。

那在什么情况下,调高也是灵敏呢?比如说:钓浮的时候,钩饵都是处在半水悬浮的状态下,那这时候的钓组就是处在减法状态下,或者在水中有暗流使钓组在水中无法保持直立或呈现弯曲时,这时候调的目数低了,会使信号无法传达,这时也需要减少配重,增加浮漂向上的拉力来保持线组绷直。这时虽然鱼在吃饵时需要打破的力量又大了,但是信号是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的,也可以称作为灵敏那么对线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浮漂是向上拉的,铅坠是向下坠的,来拉直中间这段线。

但钓组的关系不仅仅如此,还要加上钩的重量与饵料的重量,这是一个三角关系。我们假设:只用浮漂与铅坠来钓鱼的话,那么鱼需要先打破铅坠的整体重量,再打破整支浮漂的浮力才会使浮漂产生运动,这样就会太费劲了,没有灵敏可言了!但线组的科学就在于铅坠只是一个配重,鱼吃的是钩饵,但要先知道钩重是会被地面平衡的,那么就在钓组的算式中出现了加法,这一点也是往往被钓友忽略的,也是大家在追求所谓的灵敏中犯的一个重大错误,但钓鱼真的是越灵敏越好吗?其实不是的,如果越灵敏就钓的越好,那么只要看谁的账算得好岂不是谁就钓的多吗?

传统钓增加灵敏度方法详解


在传统钩中我们用的是死坠,也就是说让坠沉于水底,鱼在吃钩的时候,除了自身的拉力还要加上鱼钩、鱼食、和坠石的重量,鱼漂才会动。(这样就得不到第一信号)。

现在介绍的方法可以让鱼漂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就是用台钩中的铅皮座,不要用快速别针,塑料的那种中间是空心的,在鱼线上穿入一颗太空豆,再穿上铅皮 座,铅皮痤要很松在鱼线上可以上下动,然后再穿上一颗太空豆,最后再绑好鱼钩。这时要固定好离鱼钩最近的那颗太空豆,然后把上面的太空豆的距离和下面的太 空豆固定在两个铅皮座的长度,这时铅皮座就可以在两颗太空豆中间上下滑动,也就上说这时的坠石不是死坠而是活坠了。把线组投入水中后,坠石一样沉于水底, 但鱼在吃钩的时候,只拉动了鱼钓和鱼食因为铅皮座在两颗太空颗中间是上下滑动的,而坠石又沉入水底,鱼在吃食的时候,拉力就把鱼线从铅皮座中拉出了一个铅 座的距离,此时坠石并没有动,而在鱼漂上却以表现出了一个下顿的信号即第一信号。自然灵敏度就大大提高了。

台钓与传统钓优劣分析及灵敏度的提效方法


悬坠钓法又称台钓钓法,及其的优点早已被证实,可谓大江南北无不台钓。但是台钓却不能完全或彻底取代传统钓。传统钓也叫沉底坠钓法,即将铅坠完全沉底,基本省去了调漂环节,因此,一般来讲,传统钓的灵敏度要低于台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特殊场合、特殊季节、特殊对象鱼的情况下,传统钓却依然显示出其特定的优势。下面,将台钓和传统钓的各自优缺点做一比较,就会看出传统钓的独特优势。

一、台钓的优点(基本上就是传统钓的缺点):

1)灵敏度高。一钩或双钩触底,铅坠悬空,漂坠平衡,自然灵敏。

2)抛竿时,下沉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半层鱼接口,接口时容易抓住漂讯及提竿中鱼。

3)不易挂底。由于是钩饵轻轻触底或子线半弯曲,提竿时,鱼钩基本是上下垂直或稍有斜度的运动,相对不易挂底。

4)遇到泥底时,通过调整,可使钩饵不至于陷到淤泥里去,可调性强。

5)通过观察浮漂的上升状态和幅度,可以掌握水下钩饵的状态,钩上没有饵时,可以及时提竿上饵,不至于错失渔汛或窝散。

6)雾化、诱鱼效果相对较好。

还有一些好处,在这里不一一细说。

二、台钓的缺点(基本上就是传统钓的优点):

1)不抗小杂鱼闹钩。一是如果浮漂调的稍灵,小杂鱼闹钩时就会出现浮漂信号混乱,令人心烦不已。二是下沉速度相对较慢,如果再加上鱼饵的比重较轻时,不等钩饵落底,小杂鱼空中截食,不等钩饵撂地,小杂鱼已经将钩上的饵料吃个精光。特别是在野钓或塘里鱼的密度较稀疏时尤其如此。所以,高灵敏度必然有其对应的副作用。

2)相对传统钓来讲,不易抛竿。台钓讲求漂坠平衡,多大的漂就得配多沉的坠儿。漂小坠轻,不易抛竿,大漂大坠,则灵敏度降低。如果用长竿远钓,就得配大漂大坠,但却失去了灵敏度,也就丧失了台钓的优点。

3)子线多直立,妨碍鱼儿吸食钩饵,空竿相对较多。

4)子线相对较长(为了克服鱼儿吸食钩饵的不便而为之),容易缠线。

通过上面的比对,基本上可以说,传统钓的抗小杂鱼闹钩、容易抛竿、横躺着的子线便于鱼儿吸食钩饵、不易缠线等优点不言而喻。但是,不具备台钓的高灵敏度这个优点,那么其他优点就会大打折扣,就像木桶效应,存在短板,其他木板长而无用。

三、克服传统钓灵敏度不高的有效办法

传统钓灵敏度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沉底坠的重量大于浮漂的浮力而抵消了鱼儿吃饵上送的力量,从而造成一些鱼儿吃饵的信号不能传递到浮漂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如下改进,可提高沉底坠钓法的灵敏度。实践证明,有效、而且好处多多:

1)大孔活坠。

水下杂质多,活坠的线孔一定要尽量的粗,让主线在里面畅通自如,自然提高信号的传导灵敏度。

2)细尾小漂。

尽量减少浮漂的浮力,浮力小了,对主线的拉力也就小了,有利于将鱼儿吃饵的动作反映到浮漂上来。

3)尽量提高水线与水底的垂直度。

也就是说,抛竿后,通过拉竿调整,尽量让水线(漂与坠之间的线段)最大限度地垂直于水下地面,减小水线与风线的那个钝角的角度,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增加鱼儿吃钩时反映在浮漂上的下沉幅度,有效减少信号损失,便于抓住信号,及时提竿。

4)尽量用有弹性的尼龙线做子线,避免子线打卷或弯曲

让鱼儿吃钩的动作迅速通过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子线传导到浮漂上去,避免信号传导延迟。

通过上面的调整和改进,传统钓的灵敏度被大大的提高了,既克服了小杂鱼闹钩,又将鱼儿横拉吃饵和上送吃饵的不同动作一律反应为下拉浮漂,简化了浮漂信号,更有利于抓住渔汛。

四、需要注意的事项

1)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合用这种传统钓,否则就倒行逆施了。

2)有两种情况下不能或慎用这种传统钓:一是水底有石块儿、杂草等容易挂底的水域;二是水底淤泥较厚的水域。道理很简单,不多说。

3)传统钓不适合钓快鱼。鱼密度较高或没有小杂鱼闹钩时,尽量用台钓,因为在鱼的密度较高时,鱼儿往往会上浮索饵,台钓的吃口会远远多于传统钓。

4)初春及深秋甚至初冬时,鱼儿已经很少游动,多在深水区,吃口也小,此时用长竿来个传统钓,也许会有不俗的收货

钓组灵敏度与漂相、饵态的关系


垂钓钓组的饵、钩、坠、漂之间的连结,是以柔性连结为主。在这种状态下,钓组中的某一元件的位移,并不等于整个钓组的位移。因此,如果孤立地分析浮漂的长短粗细、饵钩对水底的压力大小,得出的结论一定有误。同是调四钓二,钓一漂深的钓组和钓十米深的钓组的灵敏度是不一样的。同是脑线弯曲,弯曲的程度不同,钓组的灵敏度也会不同。在许多情况下,钓组的灵敏度与饵钩的大小、饵钩对水底的压力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去年夏天,一个远隔几千里的钓友出差路过我处,我们在水库边一起讨论半水调漂问题。这个钓友半水调目后,又放长水线去确定钓目。在这时候,我说:请你检查一下,你现在的调目是多少。他去掉钓饵一试,调四目变成了调二目,这个钓友好不奇怪,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这是因为你的调漂方法有问题,你没有注意调目的水线长度。

现在以调四钓零为例来分析。在调四目的时候,钩与水底的距离必须精确确定。正确的方法是,第一步,在铅坠的重力小于浮漂浮力的前提下,先在长脑线钩上挂一铅皮,让长脑线钩触底,调整浮漂,让浮漂的漂尖与水面齐平。第二步,保持浮漂在水线上的位置不变,调整铅坠,让漂尖露出水面四目。

在单粒饵重能压沉二目漂尖的情况下,钓组在调四目后,长脑线钩与水底的距离必须是漂尖四目的长度。如果小于四目,下一步的钓目会大于零目,无法实现调四钓零。如果大于四目,挂饵后的饵重稍大,哪怕是大万分之一毫克,漂尖就会沉入水中,不会与水面齐平,也无法实现调四钓零。

有些人在调四目时,只是让双钩不挂饵,悬浮于半水就行了,这样调出的调四目太不准确了。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有时也许可以将就,一旦到了野外,调出的四目就会出现大的变化。

钓目可以多于调目,这是钓界在浮漂有灵敏点之后闹出的又一个笑话。空钩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为调目,有饵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为钓目,只要饵的比重大于水,就绝不会实现钓目可以多于调目。

你可以说,我的调目只以半水调出的那个调目为调目,或者说,我把水线、脑线的重浮力差忽略不计。是的,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情况,不计算水线、脑线的重浮力差。但是,在调漂时,钩与铅坠的重浮力差却万万不可忽略。铅坠、双钩落底,不就等于调漂时去掉了铅坠、双钩吗?如果调漂时去掉了铅坠、双钩,调目不会发生变化吗?还会是调四目吗?

脑线的长度,决定着钓组的饵钩运动盲区的范围大小,脑线越长,饵钩运动盲区的范围越大,钓组越迟钝。水线的长度,决定着钓组的饵钩运动盲区中心的高低,水线越长,钓组的饵钩运动盲区中心越低,钓组越迟钝。

钓组在钓一标深时,如果要确定钓组的调目(或钓目),其水线、脑线的总长就要等于一标的长度,否则,就不是钓一标深的调目(或钓目)。钓组在钓一米深时,如果要确定钓组的调目(或钓目),其水线、脑线的总长就要等于一米,否则,就不是钓一米深的调目(或钓目)。钓组在钓十米深时,如果要确定钓组的调目(或钓目),其水线、脑线的总长就等于十米的长度,否则,就不是钓十米深的调目(或钓目)。

同是调四钓二,钓组钓一标深的调目和钓十米深的调目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首先是水线的长度不同;同是调四钓二,钓组钓一标深的钓目和钓十米深的钓目也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也首先是水线的长度不同。

在确定调目的时候,要首先精确确定水线的长度。其原因不只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钓线比水重,有时能明显影响标尖沉浮。在钓线在水中的重浮力差为零时,我们还是要先确定钓线的长度。水线的长度,是确定调目、钓目的必要条件。这就和我们穿的鞋子一样;它不但分左右,还有大小号码的区别。鞋子的左右之分,等于调目、钓目之分,鞋子的号码大小,等于水线的长度不同,如果把鞋子只分了左右,而不管号码大小胡配对,穿在脚上就不一定合适。一些人说的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就是把调目、钓目配错了对。

所谓的调四钓五(或调四钓六),是在半水调四目后,又放长水线,使一钩或双钩落底。在钩的重力不对标尖发生作用时,标尖露出水面五目或六目。这就象人的一双鞋。调四的水线长度与钓五(或钓六)的水线长度不同,这样胡乱搭配,一定会出现错误。

人们一提起调四钓零、调四钓一、调四钓二、调四钓三、调四钓四,就知道调四是说钓组在无饵时标尖显示四目。而钓零、钓一、钓二、钓三、钓四,是说钓组在有饵时标尖显示零目、一目、二目、三目、四目。可在钓组在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后,钩上无饵时标尖显示多少目呢?能显示四目吗?

钓组在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后,如果继续放长水线,只要铅坠不触底,标尖不会有明显变化,可以调出无数个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如果不确定这些调目、钓目的水线长度,就无法区别它们,无法比较它们的灵敏度。

因为铅坠落底,我们常用的传统钓法钓组可称为底坠钓组。钓组的主线和脑线一般较细较软,铅坠、饵钩入水落地后,如果推动一下饵钩(只要推动的距离不超过2倍的脑线长),铅坠一般不会运动。钓组的这种连结方式,我们称为柔性连结。在分析钓组灵敏度的时候,我们把钓组的这种连结方式理想化,不考虑钓线在纵向推力作用下的支撑力。

如果把漂相与饵态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提高台钓钓组灵敏度:

1)尽量缩短脑线。

2)让钓组中的脑线尽量拉直。

3)将调目调多些,钓目调少些。

钓组使用的三要素(强度、速度、灵敏度)


在我的垂钓观点里,习惯把钓鱼的钩、漂、线在内的线组称为钓组;而线组只是大线和子线。

不同的鱼种、不同的鱼情、不同的钓竿、不同的环境,甚至个人不同的手法,对钓组的要求可谓千差万别。所以,针对各种不同的需求,科学合理地配备钓组,是垂钓四项技术(钓位、钓铒、钓具、钓法)钓具部分中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内容。

钓组的性能包括强度,速度和灵敏度三个方面,它们是一个统一而又矛盾的连环套。要想结合实际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实乃垂钓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下面先说说钓组的强度。

一、钓组的强度

主要是大线、子线和钩的关系,其中尤以大线和子线的关系最为突出。

请记住:钓组强度的核心问题在于各个环节强度的匹配!

1.5配1.0;1.0配0.6是极其常见的线组。如果我问:1.5配1.0和1.2配1.0,哪个结实?答案绝对是后者。那么1.5配1.0和1.0配1.0呢?答案更绝对是后者!因为子线通常是钓组的薄弱环节,大线与子线的强度越接近,拉力的分配就越均匀,对薄弱环节的保护性也就越强。

请记住:各个环节的强度越接近,匹配的程度就越好!

象1.5配1.0这类正常线差的线组,在休闲钓中是恰当的,目的在于保护心爱的浮漂和昂贵的钓竿,而且是多次使用。但在涉及到速度或灵敏度的竞技钓中就不应该出现了,丢个漂或折根竿与冠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除非你是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去的--重在参与。

对于竞技钓来说,大线的粗细和子线的粗细毫无关系,二者的选择都只针对目标鱼。确定大线的原则是:在足以承受目标鱼拉力的前提下越细越好;确定子线的原则是:在不影响目标鱼吃食的前提下越粗越好。

大线细好处多多,以后会多次提到。子线尽可能粗除了提高薄弱环节的强度外,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好处在于,可以放大浮漂的动作。因为浮漂产生动作的动力源泉,是铒团移位过程中子线兜水时的阻力,子线越粗,兜水时的阻力就越大,浮漂下顿的动作也就越明显。

千万不要因为听到一些说法比较新鲜就忘记了问题的实质。在上述两个原则中,前提才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最见功力的。在了解了具体鱼情后,如果你能够马上确定前提,问题基本就解决了。剩下的只是全面考虑一下其他因素的影响做些调整就是了。那两个原则如果翻译成普通的白话就是:大线没必要太粗了;子线没必要太细了。哈哈,就这么简单。但如果要问什么是太粗;什么是太细?原则就告诉你了。

前面讲述匹配的原理,也并不是说线组的配置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子线和大线的粗细越接近越好,只要是针对鱼情,子线完全可以比大线粗。90年代初北京一次大赛就有这样的战例。2~3两的鲫鱼,时速50尾左右,底加底截,水深1.8米,3小时,就一场,不换位。最后冠军的成绩是277尾,亚军是204尾。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线组都是1.0/0.6,而冠军的线组是0.6/0.5!这是将近20年前的事。

现在不是很讲究频率吗,上铒、抛竿你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频率,但大线切水的速度您是没法练的,那是科学,和20年前一样。当然,在更多数的情况下,子线还是细于或等于大线的,只要记住它们的确定都是针对鱼就行。

大线和子线越接近,切大线的可能性就越大,咱们这儿应该没有人傻到连这个都不知道,问题是如何对待。加大线号是最消极的做法。高手们总在找最好的线,目的还不就是为了尽量把线往细了用吗。有一天超级面问我一事儿:你说这线组怎么往轴上卷才好往下捯呀?如果先挂钩,铅坠老刮线;如果后挂钩,就得先把线捯下来才能往竿尖儿上挂。我觉得这才是正道,应该在提高换线的速度上动脑筋,设法使换大线和换子线的时间差不多才行。对竞技钓选手来说,换大线没那么可怕。我听老面说过,有一哥们,为了一次比赛,准备了500多条大线!虽然有点过分,但这才是专业钓手的精神。

至于调漂,如果换线后还要现调漂,那实在是跟竞技一点儿边儿都不沾了。充分的准备绝对是竞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再说说钩的强度问题。由于刺鱼的瞬间爆发力很强,而这个力又首先作用在最弱的环节子线上,如果钩太硬,子线的负担就过大,受损的程度也就相对严重。所以,有一定的韧性但又不易变形的钩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关于线组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竞技钓的,于休闲钓意义不大。其中的一些思想仅仅是个人的理念而已,谈不上教。如果你觉得对,那就是你的了;如果不对,可作为反面教材。

二、钓组的速度

原理非常简单,但与实战关系密切,对竞技钓来说尤其如此。虽然原理简单,可是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牵扯的因素较多,不像钓组的强度那样只是针对目标鱼。

钓组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摆、二摆和三摆;其次是浮漂的立水;此外还有抛竿和回鱼。

一摆是指从铅坠入水到水线垂直的过程,其速度主要取决于浮漂的吃铅量和大线的粗细。吃铅量越大,一摆的速度越快;大线越细,一摆的速度越快;否则相反。另外,一摆的速度与浮漂的立水速度也有很大关系。

二摆是指从一摆完成后到子线及钩铒垂直的过程,其速度主要取决于子线的长度和钩铒的重量(当然也包括比重)。

三摆是指从二摆完成后到钩铒落底的过程,其速度主要取决于钩铒的重量及比重,同时与线组的灵敏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噢,对了,还有个行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漂形和漂尾的长度了。

浮漂立水的速度,就其本身而言,首先取决于浮漂整体的长度,越短,立水越快。其次,浮漂的立水速度与漂体浮力中心点的位置也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点的最佳位置又与一摆的速度关系密切,实在无法说得清清楚楚。一般来讲,一摆的速度越快,中心点的最佳位置越可以偏下一些;一摆的速度越慢,中心点的最佳位置越应该偏上一些。由此可见,一摆和浮漂立水的过程是重叠在一起的,因此,其速度也是一个混合产物。但无论如何,吃铅量越大、大线越细、漂体越短,一摆和立水的混合速度越快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浮力中心点的最佳位置,实操中能感觉出来,但若用文字来加以科学的描述,实在是做不到。我见过很多人选漂时用食指担在中间,好像是在找平衡点,并以此来判断其好坏。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也意义不大。

一摆、二摆和三摆的过程完全可以从浮漂上看得清清楚楚:浮漂入水到立水完成基本上就是一摆的过程;之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再开始缓慢下降,这段停顿的时间就是二摆的过程;从停顿后的缓慢下降到下降停止,即为三摆的过程。

最后是抛竿和回鱼的速度,非常简单:抛竿的速度和一摆的速度成正比;回鱼的速度和钓组的强度成正比。

了解钓组的速度与实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比如底钓生口鲫,速度通常很快。其他方方面面的细节暂且不说,单就子线长度这一项,便与钓获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子线的长度对二摆的速度影响极大。漂早就立起来了,点颗烟后才开始往下沉,到底就见口,起码耽误了一个上食的功夫。所以,底钓生快,子线绝不应该超过16公分(单钩长度)。可根据鱼的大小在15公分左右选择。

三、钓组的灵敏度

顾名思义,亦即钓组对鱼吃饵反应的敏感程度。在钓组的三要素中,灵敏度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鱼吃饵的信号是否能够在浮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时灵敏度也是相对复杂的一项内容,因为这是最后平衡全局的关键。

对钓组灵敏度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大线,其次是浮漂和子线.

大线越细灵敏度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还记得确定大线的原则吧:在足以承受目标鱼拉力的前提下越细越好.其中的越细越好,意义即在于使钓组保持尽可能高的灵敏度,以及抛竿和一摆的速度。

浮漂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也很大,但其关键在于适合!好坏关系倒不是很重要.所谓适合,有两重含义:一是浮力大小的适合,这是最重要的;二是漂形的适合.浮力的大小应该有一个范围:其下限是确保将水线绷直,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大线的粗细,水深,水温等等;其上限则是要根据鱼情,口越好,浮力的选择就应该越大.适当地选用大漂,不仅能够提高速度,同时还可以将水线绷得更紧,对灵敏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可以抵消因漂身增大所增加的阻力,其结果是白赚了一个速度.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漂形的适合完全是根据鱼情,此乃另外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里不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子线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主要是其长度,子线越长灵敏度越低,但对鱼吃食的干扰性越小,并且在降落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诱鱼作用;子线越短(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灵敏度越高,但对鱼吃食的干扰性越强。子线的粗细对钓组的灵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不挡口的前提下越粗灵敏度越高。但子线粗细的选择完全是根据目标鱼,而且强度的优势远远胜过灵敏度的优势,因此可以不在灵敏度的考虑范围之内。

了解钓组的三要素,对于我们根据鱼情合理地配备钓组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灵敏度只是在中鱼前有意义,中鱼后就没用了;而强度在中鱼前毫无意义,只是在中鱼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当中鱼是关键时,就应该突出钓组灵敏度的优势,适当放弃钓组的强度,诸如各种难钓的鱼.相反,如果鱼口很好,灵敏度的意义就不大了,便应该在钓组配备上突出速度和强度的优势.

然而,优良的钓组并不等于良好的鱼获,正确调钓的效果远胜于钓组本身.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理想的钓组,又何谈调钓.中医基础理论里有这么一段话: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调钓与钓组的关系恰似中医里的气血

从浮漂、鱼线、鱼钩全面分析台钓钓组的灵敏度


钓鱼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现在台钓法早已普及,因为台钓法有不可阻挡的优势,其灵敏度较高,读漂容易,操作十分稳定,且一般情况下钓效较好。台钓普及后,许多钓友逐渐掌握了台钓的调漂技法,调灵或调钝都能轻松自如地运用。今天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对台钓灵敏度的认识。

一、钓钩、钓饵与鱼线都对灵敏度有影响

浮漂时不时地传出讯号,但总是提竿无鱼。当取下钩子,换上一只同样的新钩后,就立即能上鱼了。原因是旧钩已经磨损了,较钝了,换上的新钩使灵敏度得到提高。

如若换上一只同样的新钩,仍是提竿无鱼,可试试换一只号数小一点的钩,一般又会重新上鱼,原因是旧钩型号偏大。

对象鱼是小鱼,但是钩上挂的面饵却较大,扬竿一般无鱼。换上小一点的饵料后,明显就能提高钓效,因为小饵使灵敏度变高。钓线的粗细,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浮漂对灵敏度的影响

浮漂种类繁多,浮漂的个体有大有小,其线条与外观各不相同,稳定性能也不尽相同,再就是不同粗细的漂尾,都对灵敏度有直接的影响。浮漂的大小不同,灵敏度不同,一般较大的浮漂比小的浮漂灵敏度低。

浮漂的稳定性与漂尾的粗细对灵敏度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是浮漂的稳定性对灵敏度的影响,如果浮漂的稳定性好,即使受到外力的干扰,也会在短暂的失衡后,快速地恢复到平衡状态。如果浮漂的稳定性能差,外力的作用下,浮漂的动作就显得特别地大,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也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钓者在其恢复期间,就不能正常地读漂识鱼讯,容易错过咬钩的讯号。

我们使用浮漂时,要选稳定性能稍好的浮漂,但不要过于追求其稳定性,因为稳定性太好,鱼儿咬钩的讯号就会变得极其微弱。

二是漂尾的粗细对灵敏度的影响。如果漂尾较细,那么浮漂所受的浮力就较小,钩上挂饵之后,在浮漂上反应出来的目数要多一些,鱼儿就饵时,如果上送浮漂,浮漂上浮的目数也就多一点。

细尾漂的确要灵敏一些,但不要太细,因为浮漂的上浮与下顿没有必要显示出太大的动作,漂尾太细,隔得远的话,也看得不是太清楚,不利于盯漂。漂尾较细细,使下面的钩饵悬浮在水中,鱼儿就饵容易,有较高的灵敏度。漂尾粗,灵敏度就低一些。

除了钓钩、钓饵与鱼线对灵敏度有影响之外,钩饵在水中的状态也有影响,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越少,就越灵敏。

三、对灵与钝的认识

调漂对灵敏度也是直接影响的,调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钓组对鱼吸食钩饵的动作反映出灵钝合适的状态。那么,想调出最灵敏的状态,可采用长脑线的悬坠钓法,就是让双钩悬浮。双钩悬浮时,钓饵的重量全部承托在浮漂上,只要钩线稍有外力施加,浮漂就会立即反应出来,因为钩饵与浮漂之间平衡的力很容易被打破。

钩饵躺底或触底时,其灵敏度就是较低的了,因为鱼儿在底部吸食钩饵的力度不会全部传递到鱼线上,所以浮漂反应就比较微弱,就属于较钝了。

判断钓组的灵敏度可观看漂尾露出的目数,一般露出的目数多就较钝,露出的目数少则较灵。因为露出的目数多,拉动浮漂下沉需要克服的浮力就大,因而较钝。再则钓者读漂时的感觉也会很形象,露出的目数多,浮漂下沉几目区别好像不大;而露出的目数少,钓者观漂时就感觉浮漂全部没入水下了,感觉就显得较灵。此时,钓者一定会提竿。

本人觉得,假如钩饵的拉力使浮漂下降一目,台钓时调二目半而钓半目是比较灵敏的;调四目而钓八目就是很钝的了。严冬与酷暑时节,鲫鱼口轻,有时钓饵被咬了而浮漂却好像没有反应,这是因为钓组较钝,我们可以下拉浮漂,钓一目半直至半目。而春季鱼儿比较活跃,有时鱼儿只是在钩饵旁经过,浮漂就会晃动不已,这是因为钓组较灵,我们可以上拉浮漂,钓三目直至六目。要钓得钝一些,还可使用附钩能力强的钓饵挂钩,比如蚯蚓等荤饵,在刮风的天气更要这么做。

浮漂吃铅量与浮漂灵敏度的关系


相信许多钓友都喜欢选择吃铅量大的浮漂,而我也不例外。那么吃铅量与浮漂的灵敏度有何关系呢。

先举个例子,如果俩辆同样的货车,一个空车,一个装满一车沙子。以同样的速度走下坡路。那个这个装满沙子的车要比空车的煞车难度大的多。(惯性与质量等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中学物理学过,我就不再说了。不信就站在火车前500米看情况,开个玩笑。)

说到这我们就少不了说浮漂的灵敏度与惯性的关系了。当然这必须要用俩个只有材质不同,其他都一样的俩款浮漂做比较了。一只浮漂我们要想把它拉下水,需要的铅皮要比浮漂的本身质量要大的多。我们以调平水为例(钩离底下同),也就是说吃铅量大的这只浮漂加上所需铅皮的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浮漂。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还是以调平水为例,由于吃铅量大的浮漂的线组的整体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在受到向下的同样的力时,吃铅量大的浮漂是不是就像装满沙子的货车难以煞车呢。有些人也提过空心浮漂吃铅量大而没人用的问题,我没用过,我只能说空心浮漂里面是空气,空气受温度的影响极不稳定。这也许就是原因。

对浮漂吃铅比的理解

浮漂吃铅比,是整支浮漂的重量与调平水时全部配铅的比例。早年一次初冬钓小鲫鱼,折白雪公主漂且无备品,只好用大小相仿的桐木漂替代,配铅减一小半,不想顿口渔汛更加敏感、清晰,不是说浮漂吃铅比越大越灵敏吗?当时十分疑惑。浮漂吃铅比是一个很有议论的题目,2支外形完全相同只是吃铅比不同的浮漂对悬坠钓线组有哪些影响或作用呢?讲点自己的理解。

一、浮漂材质对吃铅比的影响。

浮漂分为漂身、漂脚和漂尾三个部分。

漂脚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制成,这几种材料的比重(比重范围大致在1.42.1)都大于水的比重。

漂尾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和空心塑料管制成,只有空心塑料管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漂身作为主浮体是决定吃铅比的核心因素。现在做漂身的材料主要是孔雀羽、巴尔莎木和芦苇。

孔雀羽因自身比重较大很难做出2.5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

巴尔莎木和芦苇可做出3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如泛宇出品的:巴尔莎的罗汉Ⅱ伏的3号漂,自重0.8克、吃铅重2.5克,芦苇的如来LB-0301的4号漂,自重1.16克、吃铅重3.56克)。

同时,漂身、漂脚、漂尾长短、粗细,特别是空心尾,都对整支浮漂的比重有很大影响。单纯追求高吃铅比的浮漂与水情、鱼情无补也需要很高的代价。

二、浮漂吃铅比的物理含义。

浮漂吃铅比就是整支浮漂比重的外在反映,相互是反比关系,吃铅比越大意味着整支浮漂的比重越小,比重小的浮漂能为线组提供更多的承载浮力。

三、浮漂吃铅比对线组的影响。

线组是一个柔性的水下系统,通过线组的整体运动使浮漂产生目视信号,浮漂吃铅比决定了线组的配重分布,吃铅比小配铅少,吃铅比大铅坠重(就是俗话说的大头在下),对线组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信号功能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浮漂吃铅比大、线组铅坠(为说话方便,将其它水下组件一并归入铅坠讨论)配重就大,线组的质量分布更加不均衡,反之亦然。

1、对线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的影响。用吃铅比大的浮漂,有利于线组快速定位提高垂钓效率,同时也使两摆行程加快减低了部分诱聚功能,两者不可兼得。

2、对线组信号功能的影响。由吃铅比大的浮漂组成的线组好比是用绳子连接着的由火车头和一节空车厢组成的列车,显然,让你先拉动惯性很大的火车头再带动车厢肯定不容易,鱼咬钩要先拉动铅坠然后再带动整个线组,道理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样的线组在鱼保持相同吸食力的情况下,出动作给人的目视特点是:顿感弱下行幅度大。线组整体重量越小越易启动,丛杰讲授的大棚冬钓瓜子鲫线组即为典型案例,但线组重量分布越均衡越易启动、漂像顿感越明显的观点常被忽略。

我个人理解:浮漂应放入线组这个系统中,根据水情、鱼情动态考量,吃铅比12的浮漂有利于线组重量分布均衡,打深打快打远是大吃铅比浮漂的长处,扬长避短,用好不同吃铅比的浮漂应是长进钓技的一个方面。

确定浮漂灵敏度的分界点 自由选择钓灵与钓钝


浮漂的调与钓都有灵与钝的区别,在调钓中钓灵一般是指双钩饵离底;钓钝一般是双钩饵到底。在竞技钓中钓灵一般是指双钩饵离底;介于不灵与不钝之间是指一钩饵躺底,另一钩饵触底;钓得最钝是指铅坠触底站立。

竞技钓与台钓的区别有两处比较明显,一处区别是竞技钓中灵与钝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点,第二处区别是竞技钓钓钝的范围较大,钓钝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让铅坠触底的状态,人们称之为钓底 坠跑线的方式。

一、确定灵钝之间的分界点

竞技钓不比休闲钓,竞技钓中滑口鱼较多,吃口杂乱无章,为了应对这一复杂的状况,我们一定要将读漂的调钓范围扩大。很明显,如果仅仅只是双钩饵离底与双钩饵到底,则其灵与钝之间的可调范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定好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点,可将漂尖的首目看作是最低的目,也就是最灵的一目;将漂尾的最后一目看作是最高的目,也就是最钝的一目,然后决定调几目钓几目作为一个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点。

比如调四目钓四目,这样调钓基本属于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线,也就是折衷后的既不灵也不钝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变化,在灵与钝之间灵活选择。

假如我们将调四目钓四目变化成调四目钓三目,这就属于从灵钝之间的分界点出发,逐渐趋向于钓灵;然后继续可改为钓二目、钓一目,也就是继续越来越钓灵。

假如我们将调四目钓四目变化成钓四目半,这就这就属于从灵钝之间的分界点出发,逐渐趋向于钓钝,随着钓目逐渐增大,最终铅坠触底,也就是一直到越来越钓钝。

所以我们确定了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点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即调目大于钓目就属于钓灵,调目小于钓目就属于钓钝了。

二、把握灵或钝的不同层次

调2钓2时就要比调3钓3要灵些,而调3钓3就要比调4钓4灵些,依次类推至最高的目数。换句话说,浮漂的目数有多少,可供我们判断的分界点就有多少,从第一目算起越往上就越钝。

这么多的分界点可让我们调出许多的灵钝之间的类型,比如钓灵就有不同的类型,可调5钓4,也可调4钓3,也可调3钓2,其中最后的调3钓2就是最灵的钓法。

再比如钓钝也有不同的类型,可以调5钓6,也可调4钓5,也可调3钓4,其中最前面的调5钓6就是最钝的钓法。总结起来也是一句话,即不管是钓灵还是钓钝,高目要比低目钓得钝。

三、根据鱼情调整,归纳总结直至熟练运用

现在我们明白了灵与钝的调整规律,我们在进行竞技钓时,就能十分精准地知道自己的浮漂的灵钝状况,灵,究竟灵在哪个层次上;钝,究竟钝在哪个层次上。

同样是钓灵,但程度有细小的区别;同样是钓钝,但程度也有细微的差别。不要小看这微小的差别,当池中的鱼儿情况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能通过微调调目与钓目,找到最精准的调钓方式。根据变化的鱼情,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及时更换别的浮漂。

做一个有心人,每次垂钓时,心中记下调钓的过程,灵与钝在哪一个层次上,回家后做好笔录,以便以后归纳总结。如果我们一直这样用心,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对灵钝的处理了然于胸,就能十分灵活地根据鱼情而调漂了。

四、注意事项

浮漂的目数有多少,就有多少个分界点,灵或者钝的层次就有多少个。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浮漂的类型不同,钓者就要先熟悉浮漂,在使用中领悟其不同的层次,达到熟练的状态。

这种确定灵钝之间的分界点、自由选择钓灵、钝的范围的调钓法,是十分灵活的,它没有机械地告诉我们去调几钓几,而是一种规律,需要钓者根据自己的浮漂特性去灵活把握,鱼情变化时,钓者就可运用这种规律去微调或修正。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台钓高手对浮标调钓灵敏度的理论认识》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钓鱼调几钓几好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