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钓鱼断线、断竿的主要原因

2020-08-05

相信很多钓友在钓鱼过程中都曾遇到过断线、断竿的现象,不仅跑了鱼,还有经济上的损失,实在是令人心痛不已。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下钓鱼断线、断竿的主要原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断线的主要原因

1)钓线质量

在选购钓线时,千万别只贪图便宜货。最好是选购一些有较好信誉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钓线,不要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因为伪劣产品的强度往往是不够的。

2)钓线偏细

钓手在出门垂钓时,一定要先了解所钓水域里的鱼情,向塘主或周围的居住户了解鱼种及鱼的大小,根据鱼情选用相应规格的钓线,要明确钓什么鱼,用什么线,这点非常重要。

3)钓线老化、受损

一般的尼龙线入水之后,慢慢发生质的变化,容易老化,长期使用不更换,一旦碰上大鱼,断线跑鱼就不可避免。另外,钓线受损也是断线的因素之一;钓线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因受到外力作用,造成变形、起毛、打结扭曲等,这样就钓线受到损伤。

4)遛鱼方法不当

当钓组与大鱼形成拨河之势;或者未能将鱼牵出障碍区,让鱼窜进水草丛,或有树干等障碍物中;或者大鱼仍未被遛乏就急于提竿,还有直接用手抓主线提鱼的,都是造成断线跑鱼的原因。

5)放线不畅

抛竿线被竿缠住不出线,或是绕线轮失灵放不出线,致使形成拨河状态。这往往也与操作不当有关,应改进抛竿方法。一旦遛鱼不出也要沉着应付,可采取一些临时补救措施。例如立即接上失手绳,或是索性将竿丢于水中,随鱼而去,然后再依据情况随机而行。

6)挂底

钓线被障碍物挂住,拉不出来而断线,一旦钓线被挂住,要通过钓竿变换多种角度适当用力,切记不得强拉硬拽。

二、断竿的主要原因

1) 钓竿质量太差

选竿时一定要买质量好的钓竿,而且是用什么竿钓什么鱼。

2) 线组过于结实,不利于保护钓竿

在配备钓组时,线组一定要小于钓竿的承受能加力。

3) 鱼上钩后钓手将竿垂直上扬

这时钓竿通体受力作用不能发挥,而只靠竿尖承受拉力,再加上鱼的挣扎,很容易将竿折断。正确的做法应是先将鱼遛乏,提鱼时竿不能垂直上举,而应向左右斜方提拉,使钓竿形成弯弓状,通体受力,就不会发生折竿现象。

4) 钓手握竿的部位错误

遛鱼时,握竿的中间部位,甚至握竿的前端部位,不是握竿柄,显然这种握竿方法有极大的危害,即钓竿不能通体受力,只能靠前端部分受力,故很容易造成折竿。

5) 提竿用劲过大过猛

不仅容易扯断钩线,而且也会折断鱼竿。尤其是鱼在逃窜时,猛力提竿更易将竿折断,正确的提竿动作;应是用腕力上扬,用力要柔和,充分发挥竿本身的调力。

6) 钩线被水底障碍物挂住

处理方法不当。一般是将钓竿收回后,用手包上毛巾,直接提拉主线,将线组拽回。不能用钓竿硬拉硬扯。

延伸阅读

夏天钓鱼鱼儿不吃饵的两大主要原因


夏天里面,虽然鱼类的数量增多了,而且吃食的类型也得到了增加,但是从情况上来看,不少钓鱼人的收获可能还没有春季的效果好。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一、天气闷热

夏天的一个总体情况就是高温,温度较全年达到了一个峰值,这个时候水温也达到了一个全年的最高值。所以鱼类从自身的规律来说,它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会选择一个较为适宜的水温环境。并且,由于表层水域的水温变化太大,这并不符合鱼类的生存常识,它们喜欢水温较为稳定的水域生活。所以进入夏季之后,鱼类在全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集中选择了在深水区里面生活。

另外,就是闷,夏天的高温特点比较明显,就是闷热,气压过低,整个世界就跟一个蒸笼似的,到处都在缺氧。而在水里,缺氧的情况更加明显,越是气温高的时候,越是缺氧。一般在中午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鱼类在水底没有办法很好的生活,只能够选择浮出水面大口呼吸氧气。这种情况下,鱼类几乎是完全不咬钩的,所以钓鱼没有收获是理所当然的。

从钓鱼人的角度分析,既然鱼类已经达到了生存的困境程度,钓鱼人的钓鱼环境也不会特别舒服,尤其是野钓的人,在太阳下要承受的高温也不一般。这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考研,但是对身体的负担太大了,年纪大的钓友就不要这样做了。

总体来看,这是天气的大环境因素,人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够顺应情况做出选择。首先第一种选择就是找个阴凉的地方,比如树荫下,人不但能够得到休息,树荫下的水里也容易聚集避暑的鱼类。另外一点,就是换个时间钓鱼,把钓鱼的时间交错一下,中午温度较高,所以放弃掉。而选择早晚时间段进行钓鱼,这个时间段里面的天气气温较低,钓鱼的条件好。或者直接选择夜钓,夏天的夜晚气温有所降低,气压升高,大鱼也会出现,是不错的钓鱼时间选择。

二、不缺食物

虽然鱼类的生活主要组成就是不停的觅食,寻找食物的来源,但是夏天确实是一个食物丰富的季节。首先是水里的各种水生植物疯狂的生长,满足了不少鱼类的口味;另外,各种虫类的数量也在增加;对于大鱼来说,小鱼的数量也较春天多出了很多倍。从整个大环境上来看,水里的鱼类是不缺食物的,整个食物链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面对这种情况,饵料这种看起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食物,鱼类会尽量减少选择,所以钓鱼人的难度也随之增大。想要解决这种情况,往往只有通过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改变饵料的性质,让饵料更具诱惑力,就是通过饵料制作的过程来提升渔获。第二个则是钓技的提升,比如逗钓,或者托底钓,多种钓技配合使用,一方面提升饵料的诱惑力,另一方面也扩大钓鱼的范围,增加上鱼的可能性。最后一种就是使用小药了,小药的使用是见效最明显的一种方法,毕竟饵料的制作和钓技提升都需要经验和实践的积累,相比较而言,小药的使用是最方便的一种。

除了介绍的这两个原因,比较常见的还有天气变化,或者水域水情变化等因素,各种原因都会出现鱼儿不吃饵,或者吃饵的频率不佳。钓鱼人要准确的分析原因,根据原因选择对策,才能够增加钓获。

饵料返水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方法


饵料反(返)水是指调制好的饵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水和饵料分离现象,一般天气温度越高,饵料返水现象越快些。这也是让钓手最为头疼的常见问题,截止目前钓界也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彻底解决的万全之策,它是大多饵料生产厂商在生产流程上的一个难以突破的质量问题,在使用环节上只能减缓或阻止其返水的时间和严重程度。

1、饵料返水的主要原因

从渔事实践中判断,钓友们普遍认为:饵料返水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饵料中的糖化作用和细菌作用作祟所致;开饵时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凡糖分含量重或小麦蛋白含量高的饵料最容易返水,而在夏天,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饵料时间稍长一点时也容易返水,前者是糖化作用,后者应该是细菌作用;当然,我们在开饵技巧上不注意方法,诸如饵水比不适当、搭配不合理、过分揉打等也容易造成饵料提前返水。

饵料一旦返水,其物理性质受到破坏,发粘、不蓬松,随着时间的延长有的甚至会发酵变质,这种返水的饵料是很难钓到鱼的。

2、饵料返水的抑制办法

长期使用饵料的钓手大都清楚,国产饵料大多有返水属性,这种属性在钓场上目前没有办法根治,只能在时间上延缓或从程度上去抑制。渔人圈常用的抑制办法有:

(1)减少开饵量

减少开饵量、增加开饵次数是目前大多钓友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应对办法之一,个人的习惯是:冬天以2--3个小时为界,夏天以1--2小时为界,这样基本能保证饵料的新鲜度和物理性。

(2)纸巾吸水法

饵料返水后用干净的卫生纸巾吸水(有的钓友推崇用干毛巾),一定程度上能减少饵料的返水量。

(3)用温水开饵

有人总结出用30--40度的温水开饵会很大程度上延缓饵料的返水现象,从实践中看这样做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原因还有待考证。

(4)减少饵水比

减少饵水比也能起到延缓饵料返水的作用,实践中以减少30%的水比效果较好。

(5)干撒饵料

当饵料出现返水现象后,在饵料表面撒上一层麸类饵或膨胀粉、土豆泥、玉米粉、黄豆粉等干粉类饵料,能起到吸水和调整饵料状态的作用。

(6)注意饵料搭配

麸类饵和颗粒较粗的饵料不易返水,土豆泥、玉米粉、黄豆粉不易返水,日本的丸九饵也不易返水,在饵料搭配时可以根据对象鱼的食性情况添加上述不易返水的饵料,从而达到调整饵料状态和延缓饵料返水现象的产生,或者直接使用不易返水的饵料垂钓对象鱼。

五钓鲢鳙宁可断线不可断竿分享


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是玻璃总要碎的,每把竿子都是有极限的,如果你的线组足够结实,竿子是可以拉断的,所以,我们就要让线组不足够结实,至少比竿子脆弱一点,宁可断线不可断竿,舍卒保帅,很合算的。这是用线的大原则。

一般竿子的资料上都有钓重是多少,但那个都像老中医坐堂,吹嘘的成分居多。怎么知道自己竿子的最大钓重?一个就是在实践中总结,用过几年之后,你钓的那条最大的鱼就可以认为是竿子的最大钓重,如果你运气不好,十年也没遇到一条五斤以上的,那也无所谓,我觉得你这辈子也就这命了,竿子一定不会断。

还有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找一个巨大的弹簧秤,拴上粗线使劲挑,找个眼神好的朋友帮你看读数,在竿子断的一瞬间那个读数就是竿子的最大钓重,然后配竿节去吧。千万记住要找个眼神好的朋友,否则竿子就白断了。还有一点,那个读数是竿子能承受的最大重量,不是能钓上来的鱼的重量,一条十斤的鱼在水下的力量远远大于十斤,这一点要明白。

配线还要看竿子的软硬,软竿子弹性大,同样一条鱼,线组受力就小一点,所以软竿子用线可以细一点,硬竿子用线需要粗一点。

当然,线越细越灵敏,如果目标鲢鳙是五六斤,无论软竿子硬竿子三四号的主线就足够用了,有很多水域的鲢鳙都是一拨的都那么大。

想钓大鲢鳙,线组就粗一点,2008年《垂钓》杂志大鱼榜白鲢冠军叫欢采小梦,我渔友,他用8号的主线,那条鱼是二十多斤。我平时用5号的主线,因为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老梦想着和三十斤的鳙鱼有个约会,否则不必用这么粗的主线,这么粗的线,刚入水的时候都是弯曲的,要泡个半个小时才直流。但是有一回有个水库老板跟我说:就你们这线,遇到三十斤的鳙鱼,一摆头就短了,玩儿似地。这句话挺让我气馁,几年过去,三斤的鲢鳙源源不断,三十斤的从来不见,要用一生去追寻吧。

子线当然柔软一点好,容易被鲢鳙吸入呗。我试过用编织线,足够软,但就是双子线比较容易缠绕,也没感觉到多上多少鱼。

一般情况下,子线的号数要比主线的号数小,其实不见得。子线是可以和主线一样粗的,甚至在海杆线组上我还见识过倒拉牛,就是子线比主线还粗。因为当主线和子线同一号数的时候,在瞬间受力的情况下,很长的主线的可能延展长度远远大于子线的延展长度,所以先断的还是子线,这句话在理论上说起来也许不对,而事实上确实如此,等我钻研一下材料力学咱们再探讨。

我们也可以认为因为子线在八字环上的结节强度较低和反复磨损等原因,同样线号,还是子线先断。

以上说了竿子和线组,有一种情况挺有意思,那就是选用一把绝硬的竿子暴力的线组,根本不给鲢鳙逃窜的机会,一上钩就生拉硬拽,噼啦噗通就上岸了,鲢鳙还没想明白咋回事呢。当然有时候会伴随咔嚓一声。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